那些监生看到黄宗羲和张明伟的比试开始,一个个都非常期待。在他们看来,黄宗羲的学问,那当然是没得说的,肯定能赢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子!
可谁知,一听张明伟的问题,他们顿时就傻眼了。
“这折扇为何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
黄宗羲也同样傻了,下意识地回答道:“折扇怎么可能往天上掉,这还有为什么的么?”
不说他们了,就是张明伟这边的人,也同样是愣住了,心中都是想着,张明伟该是问不出问题,就开始乱问了吧?
唯独朱媺娖虽然有点意外,却并没有任何怀疑:先生是什么人,来自四百多年后的,学识远超当下,所问之问题,岂会没有意义!
张明伟听了,冷笑着说道:“万事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格物致知,然后用之,为国为民,造福百姓,可乎?”
真要和黄宗羲去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张明伟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要用自己擅长的学识去教训他。
还真别说,黄宗羲有点傻眼了,这里面竟然有那么多的道理?
事实上,在明末这个时候,因为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明朝士大夫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放弃空谈,转为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是后世有名的徐光启。
其他的,还有陈子龙,方以智,包括黄宗羲在内,也都是。不过这个时期,他们却大都还在空谈,并陷于门户之争,对于实学方面,大都还在初阶阶段。
此时,如果张明伟这话是对于那些顽固的酸儒所说,他们可能压根就不承认,直接否认掉。可他这话,是问刚开始有点实学萌芽的黄宗羲,就让这个黄宗羲有点懵了。
只见他听了张明伟的问话之后,不由得结结巴巴地说道:“这……这还用格物……致知?这能有什么……什么用处啊?”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学说之一。因此,古代人对于格物致知这个,其实并不排斥,只是各自理解不一。
就拿明朝来说,著名的王阳明就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用于格物致知上。
“怎么会没用?”张明伟听了黄宗羲的话之后,反问了一句,而后训道,“知之者知之,不知者为不知,承认这点有多难?”
这句话,后世很普遍,经常会说的,也是来自儒家经典《论语》。
黄宗羲听了,顿时面露惭愧之色,脸红承认道:“在下……确实不知!”
“好!”张明伟见他承认,便决定问晕他,不给他提问的机会,要不会露馅,“那我再问你,一把折扇,一本书,同时往地上掉,那是折扇先落地呢,还是书先落地?”
“……”黄宗羲没想到又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顿时又愣下,有点不确定地说道,“应该……应该是一起落地的?”
张明伟听了,便立刻又问道:“那要是一个铁球,一根羽毛同时往地上掉,那么是铁球先落地呢还是羽毛先落地?”
“铁球!”这一次,黄宗羲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答案,只要正常人,都能回答地出来。
张明伟听了,马上追问道:“为什么?”
“……”黄宗羲感觉脑壳疼,感觉张明伟的问题问得太刁钻了,不过这个问题还是容易回答,便答道:“铁球重啊!”
听到他的回答,那些同样傻眼的监生也都一起点头。没错,铁球重,肯定先落地。
“为什么?”张明伟听了,再次问道。
“……”黄宗羲傻眼了,怎么又来一个为什么?
这时候,他都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
黄宗羲感觉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下意识地就能回答,可再往深里一想,却感觉无解,这里面竟然也有为什么!
那些监生,包括周遇吉等人,听到他们的对话,也都傻眼了。彼此之间,互相看看,一脑子的晕。
张明伟俯视着他们,也不给他们多时间想,便又问黄宗羲道:“我再问你,一个铁球,一块石头,同时丢到水中,哪个先沉到水底?”
“应该是铁球?不,也有可能是同时?”黄宗羲听了,神情明显有点慌,不确定地回答道。
不知道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忽然隐隐好像发现了什么。可一时之间,他就说不出来,到底是有什么好像要被发现了?
张明伟看他的样子,便追问道:“那一根羽毛和一个铁球一起丢到水中,那哪个先……”
这一次,他的话还没问完,黄宗羲和那些监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铁球!”
“为什么?”张明伟的话被打断,也不恼,直接再问道。
“因为水有浮力啊!”这个又是常识,因此,一众人等,包括周遇吉等人,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张明伟问得问题,实在是太古怪,吸引了他们所有人的注意。这时候,感觉回答出来会有成就感,就不约而同了。
不过唯独黄宗羲,还有朱媺娖两人,想得更多一点,几乎是在这回答完了之后,异口同声地又道:“空气中也有浮力!”
听到这话,其他人才恍然大悟,通过刚才几个问题一对比,就能很明显地得出结论,空气中也有浮力。
可是,得到这个结论之后,他们所有人几乎都傻眼了。
这空气不是什么都没有么,怎么可能也像水一样会有浮力?
然而,他们仔细想想刚才的这些问题,不就是证明了空气确实和水一样,是有浮力的啊!
想到这个,他们一堆人,就全都有点傻眼了。
这个结论,有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一时之间,他们都忘记了比试的事情,而是在想这个颠覆他们认知的事情!
黄宗羲仔细地推敲了一下之后,感觉空气中有浮力这个事情,定然是真的。于是,他脑子快,便立刻向张明伟问道:“先生,就算知晓了空气中有浮力。那如何用之,如何利国利民,如何为民造福?”
不知不觉间,黄宗羲的称呼都变了,不过他自己还不知道。
可谁知,一听张明伟的问题,他们顿时就傻眼了。
“这折扇为何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
黄宗羲也同样傻了,下意识地回答道:“折扇怎么可能往天上掉,这还有为什么的么?”
不说他们了,就是张明伟这边的人,也同样是愣住了,心中都是想着,张明伟该是问不出问题,就开始乱问了吧?
唯独朱媺娖虽然有点意外,却并没有任何怀疑:先生是什么人,来自四百多年后的,学识远超当下,所问之问题,岂会没有意义!
张明伟听了,冷笑着说道:“万事万物,皆有其内在规律,格物致知,然后用之,为国为民,造福百姓,可乎?”
真要和黄宗羲去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话,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张明伟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要用自己擅长的学识去教训他。
还真别说,黄宗羲有点傻眼了,这里面竟然有那么多的道理?
事实上,在明末这个时候,因为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明朝士大夫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放弃空谈,转为实学,讲究“经世致用”。
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是后世有名的徐光启。
其他的,还有陈子龙,方以智,包括黄宗羲在内,也都是。不过这个时期,他们却大都还在空谈,并陷于门户之争,对于实学方面,大都还在初阶阶段。
此时,如果张明伟这话是对于那些顽固的酸儒所说,他们可能压根就不承认,直接否认掉。可他这话,是问刚开始有点实学萌芽的黄宗羲,就让这个黄宗羲有点懵了。
只见他听了张明伟的问话之后,不由得结结巴巴地说道:“这……这还用格物……致知?这能有什么……什么用处啊?”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学说之一。因此,古代人对于格物致知这个,其实并不排斥,只是各自理解不一。
就拿明朝来说,著名的王阳明就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用于格物致知上。
“怎么会没用?”张明伟听了黄宗羲的话之后,反问了一句,而后训道,“知之者知之,不知者为不知,承认这点有多难?”
这句话,后世很普遍,经常会说的,也是来自儒家经典《论语》。
黄宗羲听了,顿时面露惭愧之色,脸红承认道:“在下……确实不知!”
“好!”张明伟见他承认,便决定问晕他,不给他提问的机会,要不会露馅,“那我再问你,一把折扇,一本书,同时往地上掉,那是折扇先落地呢,还是书先落地?”
“……”黄宗羲没想到又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顿时又愣下,有点不确定地说道,“应该……应该是一起落地的?”
张明伟听了,便立刻又问道:“那要是一个铁球,一根羽毛同时往地上掉,那么是铁球先落地呢还是羽毛先落地?”
“铁球!”这一次,黄宗羲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答案,只要正常人,都能回答地出来。
张明伟听了,马上追问道:“为什么?”
“……”黄宗羲感觉脑壳疼,感觉张明伟的问题问得太刁钻了,不过这个问题还是容易回答,便答道:“铁球重啊!”
听到他的回答,那些同样傻眼的监生也都一起点头。没错,铁球重,肯定先落地。
“为什么?”张明伟听了,再次问道。
“……”黄宗羲傻眼了,怎么又来一个为什么?
这时候,他都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
黄宗羲感觉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下意识地就能回答,可再往深里一想,却感觉无解,这里面竟然也有为什么!
那些监生,包括周遇吉等人,听到他们的对话,也都傻眼了。彼此之间,互相看看,一脑子的晕。
张明伟俯视着他们,也不给他们多时间想,便又问黄宗羲道:“我再问你,一个铁球,一块石头,同时丢到水中,哪个先沉到水底?”
“应该是铁球?不,也有可能是同时?”黄宗羲听了,神情明显有点慌,不确定地回答道。
不知道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忽然隐隐好像发现了什么。可一时之间,他就说不出来,到底是有什么好像要被发现了?
张明伟看他的样子,便追问道:“那一根羽毛和一个铁球一起丢到水中,那哪个先……”
这一次,他的话还没问完,黄宗羲和那些监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铁球!”
“为什么?”张明伟的话被打断,也不恼,直接再问道。
“因为水有浮力啊!”这个又是常识,因此,一众人等,包括周遇吉等人,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张明伟问得问题,实在是太古怪,吸引了他们所有人的注意。这时候,感觉回答出来会有成就感,就不约而同了。
不过唯独黄宗羲,还有朱媺娖两人,想得更多一点,几乎是在这回答完了之后,异口同声地又道:“空气中也有浮力!”
听到这话,其他人才恍然大悟,通过刚才几个问题一对比,就能很明显地得出结论,空气中也有浮力。
可是,得到这个结论之后,他们所有人几乎都傻眼了。
这空气不是什么都没有么,怎么可能也像水一样会有浮力?
然而,他们仔细想想刚才的这些问题,不就是证明了空气确实和水一样,是有浮力的啊!
想到这个,他们一堆人,就全都有点傻眼了。
这个结论,有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一时之间,他们都忘记了比试的事情,而是在想这个颠覆他们认知的事情!
黄宗羲仔细地推敲了一下之后,感觉空气中有浮力这个事情,定然是真的。于是,他脑子快,便立刻向张明伟问道:“先生,就算知晓了空气中有浮力。那如何用之,如何利国利民,如何为民造福?”
不知不觉间,黄宗羲的称呼都变了,不过他自己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