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听到洪承畴竟然这么说,意外之余非常的兴奋。
毕竟洪承畴是明国真正的高级官员,他说出来的话,那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稍微考虑了一下之后,皇太极的态度热切了起来,身子前倾,看着洪承畴问道:“果真如此?”
“奴才不敢欺瞒主子爷!”洪承畴听了,立刻认真的回答道,“奴才在秦地呆的时间最久,有关秦地的地形兵力分布,还有豪强势力等等,奴才也是了解的。奴才愿为主子爷开创万世之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好,好!”皇太极听得喜出望外,立刻站了起来,大步走到洪承畴的面前,伸手抓住他的双手,握在手里感慨的说道:“朕得洪卿相助,犹如刘备之有诸葛孔明也!朕幸之,大清幸之!”
边上的人看着这一幕,那些汉官汉将,大都是嫉妒的很,而那些奴酋,则是一个个兴奋的很。
嫉妒的人,当然是嫉妒洪承畴在大清皇帝心中的地位,估计以后谁都比不了。
而兴奋的奴酋们,则是隐隐感觉到,他们大清似乎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原花花世界,谁不想去啊!
“主子爷折煞奴才了!”洪承畴却不敢真得以诸葛亮自居,连忙回奏道,“没有明主,何来能臣?只有主子爷这样英明神武,才能让奴才们发挥所长,此乃主子爷之功也!”
说完之后,看到皇太极很高兴,他便又连忙表示道:“奴才这就去画秦地的山川地形图,明日再献于主子爷,可好?”
之前的时候,辽东建虏对于那么远的秦地,当然是从未想过的。因此,有关那边的消息,哪怕八大晋商在的时候,也是没有关注过的。
如果要攻略秦地的话,有关秦地的消息,那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了。要不然,两眼一抹黑,这战事就绝对不好打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洪承畴可是当过延绥巡抚,三边总督,甚至在此之前,也是在秦地为官的。要说有谁比他还熟悉秦地的,真没几个人了。
这可真是捡到宝了!皇太极心中如此想着,便立刻拍着洪承畴的手背道:“好,好,好,此事当尽快!”
他实在有点迫不及待,想了下之后,便马上说道:“这样更好了,宫里的条件总是好一些的,朕立刻安排地方给洪卿,有需要什么的,吩咐下去也立刻会由那些奴才能提供。”
于是,这次的御前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不用说,散去的这些人,讨论的自然也是这个事情。不出半天时间,盛京城内的达官贵人,只要是有身份的那些,基本上都知道了。
“你们知道么?我们大清其实是可以入主中原的!以后说不定我们一个个都是有几十万个奴才可以使唤的了!”
“是啊,都听说了,那个新来的降官,可是明国最厉害的官员了吧。他都说了,我们大清能夺得天下,真不是瞎说的!”
“陛下把他留在了宫内,就这待遇,以前那个臣子能有?就算是其他贝勒,都是没这个资格。由此可见,陛下有多重视他!”
“据说啊,小道消息,庄妃都亲自为那降官磨墨,伺候他把秦地地图给画出来呢!”
“……”
汉军正黄旗总兵,也算是盛京中有地位的人物,自然也听说了这些事情。空无一人的内室,他手中捏着一份刚才密匣中取出来的信,一边紧皱着眉头在考虑问题。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之前被建虏逼降,然后逃回大明,继续当锦州总兵,然后刚又被逼降的祖大寿。
他手中拿着的那封密信,是用暗语写的,他外甥吴三桂派人送来的。
这封信,他之前早就收到了。
吴三桂在信中说,如今朝堂上是兴国公代替了杨嗣昌和陈新甲,深得皇帝宠信。内迁了辽东军民,调整了对辽东建虏的策略。最为关键的是,手握几百万两银子,补发欠饷不说,这次内迁辽东军民都是用银子砸的。
就吴三桂自己看来,这个兴国公是个厉害人物。对于那些投降建虏的明官明将,那是恨之入骨,发下悬赏的。
吴三桂在信中,希望祖大寿还是能逃回大明的好!
这份密信,祖大寿看过之后,便一直藏于密匣中。
说实话,祖大寿和辽东建虏打了几十年的仗,他心中其实心知肚明,之所以这些建虏会优待他,主要是因为他掌握着宁锦防线。如果没有利用价值的话,根本不可能会有如此待遇。
这一次的归降,皇太极依旧好言抚慰他,崇政殿内的一幕,他至今还记得清楚。
当时,皇太极不但亲自扶起他,还和蔼悦色地对他说道:“你上次背叛朕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朕曾经对那些臣子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朕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朕就可以了。”
在这一幕的背后,祖大寿知道,其实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山海关和宁远两处重地,依旧在他祖家军手中。
然而,世事难料。宁远重镇,突然就被明军给放弃了。而原本很可能会成为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也被降罪,至少新任的山海关总兵是一个姓阎的。可以说,祖家的势力,基本被拔光了。
也是因此,祖大寿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日子难过起来了。虽然皇太极并没有说什么,可从一些建虏对他的脸色变化,他能感觉出来,以后的日子并不会好过。
想着这些,祖大寿又想起了今日听到的传言。
说真的,他是相当意外,没想到蓟辽总督洪承畴,竟然如此为建虏卖命,要引建虏从秦地入关,而且还不走,占据秦地图谋天下!
想到这个,祖大寿就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如果真得被建虏控制了秦地,那朝廷就真得更艰难了。
这时候的关内,已经被流贼闹翻了,再被建虏来这一手,大明真得会亡国么?
祖大寿并没有像其他汉人降官一样,对于大明的灭亡毫无思想负担。这一点,从他在原本的历史上,最终真正投降了建虏,却从不给建虏献言献策,甚至也没有出力,只是待在京师,病死于一六五六年。
究其原因,是因为祖大寿对于崇祯皇帝,一直心怀感激。
当初建虏第一次入关攻打京师的时候,他曾弃京师不顾而领军返回山海关。这种事情,不管是那个皇帝,都不可能轻饶。
然而,当初在孙承宗的斡旋之下,崇祯皇帝答应绝不追究此事。以后的日子,还真得就做到了。哪怕他投降了建虏之后,再次逃回,崇祯皇帝不但没有丝毫责怪,还勉励他并依旧封他为锦州总兵。
从小就是明人,得大明皇帝如此知遇之恩,说真的,武夫如祖大寿,远比文官洪承畴要知道感恩。
不过这一次,他却是对大明绝望了。
松锦之战,宁远以东丢失不说,十三万明军全军覆没。以后,大明还拿什么兵力去抵御建虏?
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吴三桂的密信,最终还是决定置之不理。
出了一个兴国公又怎么样,有钱了又怎么样,这外忧内患之下,大明还能撑得下去么?
祖大寿的这个想法,在八大晋商的消息传开之后,他便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不由得对大明能否坚持下去抱有了一丝希望。特别是因为这个事情,建虏明显表现出了对汉人的不信任,包括对他祖大寿和他这一系的人。
为此,祖大寿藏在心底的念头,便又重新冒了出来。只是这一次,那个兴国公掌权的话,他不了解,就不知道如果他逃回去的话,是否依旧会受崇祯皇帝信任?
如今,洪承畴竟然要帮建虏谋划占据秦地,然后从秦地虎视天下。哪里可没有山海关可以守。而且建虏拥有了潼关,进可攻,退可守,那建虏和大明的态势真得会非常不一样!难怪皇太极会把洪承畴当个宝一样,立刻便养在宫里了。
该怎么做呢?祖大寿想着这些,有些头疼了。
之前已经逃过一次,因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可祖大寿知道,他是被建虏重点监控的人物,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再逃了!
想了半天之后,他心中便有了决定,把此事传出去,告知他的外甥吴三桂。不管朝廷有没有余力守住秦地,总算是有个警告不是!
这么想着,祖大寿便立刻动笔,写了一封密信,至于这份密信最终能不能安全送到明国,就只能看明国那边的运气了。
随后几天,局势更为明朗。
洪承畴画出了详细的陕西山川地势图,连着几日,都在宫里给皇太极和其他几个和硕贝勒讲解秦地的情况。
之后,皇太极传下旨意,开始征集全国能征集的兵力,并传旨给蒙古诸部,以及朝鲜,都要求他们派兵会盟。
辽东这边,不到半年的休整,就又是战争的气氛了。
毕竟洪承畴是明国真正的高级官员,他说出来的话,那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稍微考虑了一下之后,皇太极的态度热切了起来,身子前倾,看着洪承畴问道:“果真如此?”
“奴才不敢欺瞒主子爷!”洪承畴听了,立刻认真的回答道,“奴才在秦地呆的时间最久,有关秦地的地形兵力分布,还有豪强势力等等,奴才也是了解的。奴才愿为主子爷开创万世之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好,好!”皇太极听得喜出望外,立刻站了起来,大步走到洪承畴的面前,伸手抓住他的双手,握在手里感慨的说道:“朕得洪卿相助,犹如刘备之有诸葛孔明也!朕幸之,大清幸之!”
边上的人看着这一幕,那些汉官汉将,大都是嫉妒的很,而那些奴酋,则是一个个兴奋的很。
嫉妒的人,当然是嫉妒洪承畴在大清皇帝心中的地位,估计以后谁都比不了。
而兴奋的奴酋们,则是隐隐感觉到,他们大清似乎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原花花世界,谁不想去啊!
“主子爷折煞奴才了!”洪承畴却不敢真得以诸葛亮自居,连忙回奏道,“没有明主,何来能臣?只有主子爷这样英明神武,才能让奴才们发挥所长,此乃主子爷之功也!”
说完之后,看到皇太极很高兴,他便又连忙表示道:“奴才这就去画秦地的山川地形图,明日再献于主子爷,可好?”
之前的时候,辽东建虏对于那么远的秦地,当然是从未想过的。因此,有关那边的消息,哪怕八大晋商在的时候,也是没有关注过的。
如果要攻略秦地的话,有关秦地的消息,那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了。要不然,两眼一抹黑,这战事就绝对不好打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洪承畴可是当过延绥巡抚,三边总督,甚至在此之前,也是在秦地为官的。要说有谁比他还熟悉秦地的,真没几个人了。
这可真是捡到宝了!皇太极心中如此想着,便立刻拍着洪承畴的手背道:“好,好,好,此事当尽快!”
他实在有点迫不及待,想了下之后,便马上说道:“这样更好了,宫里的条件总是好一些的,朕立刻安排地方给洪卿,有需要什么的,吩咐下去也立刻会由那些奴才能提供。”
于是,这次的御前会议,就这么结束了。
不用说,散去的这些人,讨论的自然也是这个事情。不出半天时间,盛京城内的达官贵人,只要是有身份的那些,基本上都知道了。
“你们知道么?我们大清其实是可以入主中原的!以后说不定我们一个个都是有几十万个奴才可以使唤的了!”
“是啊,都听说了,那个新来的降官,可是明国最厉害的官员了吧。他都说了,我们大清能夺得天下,真不是瞎说的!”
“陛下把他留在了宫内,就这待遇,以前那个臣子能有?就算是其他贝勒,都是没这个资格。由此可见,陛下有多重视他!”
“据说啊,小道消息,庄妃都亲自为那降官磨墨,伺候他把秦地地图给画出来呢!”
“……”
汉军正黄旗总兵,也算是盛京中有地位的人物,自然也听说了这些事情。空无一人的内室,他手中捏着一份刚才密匣中取出来的信,一边紧皱着眉头在考虑问题。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之前被建虏逼降,然后逃回大明,继续当锦州总兵,然后刚又被逼降的祖大寿。
他手中拿着的那封密信,是用暗语写的,他外甥吴三桂派人送来的。
这封信,他之前早就收到了。
吴三桂在信中说,如今朝堂上是兴国公代替了杨嗣昌和陈新甲,深得皇帝宠信。内迁了辽东军民,调整了对辽东建虏的策略。最为关键的是,手握几百万两银子,补发欠饷不说,这次内迁辽东军民都是用银子砸的。
就吴三桂自己看来,这个兴国公是个厉害人物。对于那些投降建虏的明官明将,那是恨之入骨,发下悬赏的。
吴三桂在信中,希望祖大寿还是能逃回大明的好!
这份密信,祖大寿看过之后,便一直藏于密匣中。
说实话,祖大寿和辽东建虏打了几十年的仗,他心中其实心知肚明,之所以这些建虏会优待他,主要是因为他掌握着宁锦防线。如果没有利用价值的话,根本不可能会有如此待遇。
这一次的归降,皇太极依旧好言抚慰他,崇政殿内的一幕,他至今还记得清楚。
当时,皇太极不但亲自扶起他,还和蔼悦色地对他说道:“你上次背叛朕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朕曾经对那些臣子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朕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朕就可以了。”
在这一幕的背后,祖大寿知道,其实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山海关和宁远两处重地,依旧在他祖家军手中。
然而,世事难料。宁远重镇,突然就被明军给放弃了。而原本很可能会成为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也被降罪,至少新任的山海关总兵是一个姓阎的。可以说,祖家的势力,基本被拔光了。
也是因此,祖大寿能明显地感觉到,他的日子难过起来了。虽然皇太极并没有说什么,可从一些建虏对他的脸色变化,他能感觉出来,以后的日子并不会好过。
想着这些,祖大寿又想起了今日听到的传言。
说真的,他是相当意外,没想到蓟辽总督洪承畴,竟然如此为建虏卖命,要引建虏从秦地入关,而且还不走,占据秦地图谋天下!
想到这个,祖大寿就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如果真得被建虏控制了秦地,那朝廷就真得更艰难了。
这时候的关内,已经被流贼闹翻了,再被建虏来这一手,大明真得会亡国么?
祖大寿并没有像其他汉人降官一样,对于大明的灭亡毫无思想负担。这一点,从他在原本的历史上,最终真正投降了建虏,却从不给建虏献言献策,甚至也没有出力,只是待在京师,病死于一六五六年。
究其原因,是因为祖大寿对于崇祯皇帝,一直心怀感激。
当初建虏第一次入关攻打京师的时候,他曾弃京师不顾而领军返回山海关。这种事情,不管是那个皇帝,都不可能轻饶。
然而,当初在孙承宗的斡旋之下,崇祯皇帝答应绝不追究此事。以后的日子,还真得就做到了。哪怕他投降了建虏之后,再次逃回,崇祯皇帝不但没有丝毫责怪,还勉励他并依旧封他为锦州总兵。
从小就是明人,得大明皇帝如此知遇之恩,说真的,武夫如祖大寿,远比文官洪承畴要知道感恩。
不过这一次,他却是对大明绝望了。
松锦之战,宁远以东丢失不说,十三万明军全军覆没。以后,大明还拿什么兵力去抵御建虏?
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吴三桂的密信,最终还是决定置之不理。
出了一个兴国公又怎么样,有钱了又怎么样,这外忧内患之下,大明还能撑得下去么?
祖大寿的这个想法,在八大晋商的消息传开之后,他便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不由得对大明能否坚持下去抱有了一丝希望。特别是因为这个事情,建虏明显表现出了对汉人的不信任,包括对他祖大寿和他这一系的人。
为此,祖大寿藏在心底的念头,便又重新冒了出来。只是这一次,那个兴国公掌权的话,他不了解,就不知道如果他逃回去的话,是否依旧会受崇祯皇帝信任?
如今,洪承畴竟然要帮建虏谋划占据秦地,然后从秦地虎视天下。哪里可没有山海关可以守。而且建虏拥有了潼关,进可攻,退可守,那建虏和大明的态势真得会非常不一样!难怪皇太极会把洪承畴当个宝一样,立刻便养在宫里了。
该怎么做呢?祖大寿想着这些,有些头疼了。
之前已经逃过一次,因为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可祖大寿知道,他是被建虏重点监控的人物,绝对没有那么容易再逃了!
想了半天之后,他心中便有了决定,把此事传出去,告知他的外甥吴三桂。不管朝廷有没有余力守住秦地,总算是有个警告不是!
这么想着,祖大寿便立刻动笔,写了一封密信,至于这份密信最终能不能安全送到明国,就只能看明国那边的运气了。
随后几天,局势更为明朗。
洪承畴画出了详细的陕西山川地势图,连着几日,都在宫里给皇太极和其他几个和硕贝勒讲解秦地的情况。
之后,皇太极传下旨意,开始征集全国能征集的兵力,并传旨给蒙古诸部,以及朝鲜,都要求他们派兵会盟。
辽东这边,不到半年的休整,就又是战争的气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