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朱棣也是连连点头,他们还未成年自然无法就藩,所以现在还住在皇宫,不过到底是已经不小了,自然是想要些自由。
毕竟在宫里虽然不能常常见到父皇,可依旧还在他眼皮子底下,什么都不敢做,都快憋屈死了,恨不得能赶快长大成人然后去就藩,然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朱标倒是能理解他们,谁都希望自由,何况他们已经见过外面的世界了,明白哪里才是真正玩乐的地方。
不过朱标可不敢放松警惕,这三个家伙就没个好的,现在在朱元璋和他的眼底下是个乖宝宝,可放出去就是横行无忌的混世魔王。
堂堂的当朝亲王,若是再让那些官吏纨绔捧着哄着那最后什么荒唐事干不出来,说到底就是他们心智都不够成熟却偏偏有滔天的权势。
明初几大塞王的事情他都还记得一些,朱樉也是出了名的荒淫无道,就藩后多行恶事,荒唐无度,在王宫中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不从父命,奸**女,虽然领兵有功,但是他的恶行可不少。
老朱这么宠爱儿子的人都再其死后还恨铁不成钢,给了他的谥号竟然为憨,什么是憨?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老三倒是比他强点,不过也在封地干过以奔马缚人,车裂之的恶事,经常因为小事鞭打身边的仆从,不过到底功大于过。
老四朱棣就更出名了,不过却没有什么恶行流传,全是什么少年英勇聪慧果决的事迹? 可朱标是不信的? 时代如此,朱棣名声好出了他确实功大于过外? 肯定还有他称帝后的手笔? 史册也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除了谋朝篡位洗不掉其余的细枝末节也无人敢追究。
其余的弟弟也就不必细说? 有更大恶行的也不少,这些说实话按照律法各个该杀? 不过那又如何呢? 他们是皇帝亲子,天潢贵胄的当朝亲王,律法是约束不到他们头上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来都是骗人的。
若是真有那一天? 我该拿你们怎么办呢?
朱标目光有些深沉的看着弟弟们,本来还喋喋不休的三人心头一凉,默默的闭上了嘴巴,不知道哪里说错话了。
随着弟弟们慢慢长大这些也成了问题,往后朱标也会有儿子? 这些早晚是要决断的,或许弟弟他下的了手? 儿子孙子呢?
朱标回过神,这种千古难题还是先别想了? 权势大过律法的时代,说什么能有用? 这三个家伙也是经过最好的教育的? 可到了封地还不是肆意妄为。
朱标看着有些惶恐的弟弟们说道:“想出去住也不是不行? 毕竟都是快成婚的人了。”
三人连连点头,不过知道自己大哥肯定还有话,朱标喝了一杯酒:“朝中马上就要肃清吏治了,你们出宫后不准跟任何朝中官员有接触,更不准收礼,也不准去清流赌坊。”
朱樉咧着嘴说道:“那不还是跟宫里一样么,大哥我们不收礼也不见官儿,其余的就让我们涨涨见识吧。”
朱棢则是说道:“真没出息,老二你就知道那点儿玩意,不逛青楼赌坊还不能出城打猎么,出了宫玩的可多了。”
朱棣则是还在潜水,朱标也不以为意,总管着也不是办法,早晚要放他们出去的,还不如先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看,若是真不成器在想办法吧。
不一会儿他们就告辞了,毕竟有常洛华在,他们也不好留宿东宫了,等刘瑾送他们回来后有些担忧的说道:“几位殿下年少,朝中最近事情不少,恐怕会有人特意接近他们,要不奴婢下去安排一下?”
朱标摆摆手:“不要拦着,但是要密切注意谁会特意接近他们,目的又是为何,每日上报不可马虎大意。”
刘瑾知道自家太子有打算就安心了,应诺一声就去见全旭了,最近全旭也是两头跑,他收拢的孤儿都有些小,一直安置在城外庄子上,名义上是亲军都尉府的后备军。
宫女们收拾桌子,朱标起身去跟常洛华说了几句,看着她睡下后才去别处歇下,这两天常洛华从嗜睡变成神经衰弱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朱标睡觉倒是老实,可每日早朝起身动静颇大,只好分房睡了。
第二天一早,云锦暖贴伺候他穿衣洗漱,然后用了几份精巧的早膳后就去上朝了,在奉天殿门前跟胡惟庸交谈了几句,朱标察觉到六部官员隐隐有以吏部尚书为主独立起来的意思。
这倒是颇为有趣,看来上次汪广洋和胡惟庸没有施以援手对他们影响颇大,不过他们再如何也还是中书省麾下,想要自立谈何容易,汪广洋不在乎,胡惟庸可不会轻易放手。
他上次整顿官署衙门之时,略微提高了些六部的权责,为的是整合权责,但貌似被人误会了,朱标看了眼吏部尚书杜庆元,这位天官莫不是以为他想要扶持一个杨宪制衡胡惟庸?
只不惜想多了,朱标又看了眼刑部尚书,此人怕是难逃一劫了,过会儿大理寺卿阎东来就会弹劾京师大狱的问题,一旦彻查上去,刑部官员多半逃不过去,刑部尚书哪怕没有贪污受贿也有治下不严纵容宽宥之罪。
如此一来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工部和刑部开头,六部都要遭受彻查清洗,到时候他们还得到中书省求援,吏部尚书盘算有些打错了,他这幅样子胡惟庸可不会保他。
不一会儿鼓声渐起,奉天殿大门一开,文武百官整齐的走了进去,朱标领着他们跪下:“儿臣(臣等)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按照规矩行完礼后各归各位,汪广洋当先站出来说道:“启奏圣上,昨夜接到陕西送来的急报,当地缺水有干旱的征兆,百姓的庄稼损失惨重,恐怕是挺不到秋收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立刻从山西调派粮食,先运送十万石过去以防不测,若是一直不降雨就准备赈灾。”
………………………
毕竟在宫里虽然不能常常见到父皇,可依旧还在他眼皮子底下,什么都不敢做,都快憋屈死了,恨不得能赶快长大成人然后去就藩,然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朱标倒是能理解他们,谁都希望自由,何况他们已经见过外面的世界了,明白哪里才是真正玩乐的地方。
不过朱标可不敢放松警惕,这三个家伙就没个好的,现在在朱元璋和他的眼底下是个乖宝宝,可放出去就是横行无忌的混世魔王。
堂堂的当朝亲王,若是再让那些官吏纨绔捧着哄着那最后什么荒唐事干不出来,说到底就是他们心智都不够成熟却偏偏有滔天的权势。
明初几大塞王的事情他都还记得一些,朱樉也是出了名的荒淫无道,就藩后多行恶事,荒唐无度,在王宫中大兴土木工事、劳民伤财,不从父命,奸**女,虽然领兵有功,但是他的恶行可不少。
老朱这么宠爱儿子的人都再其死后还恨铁不成钢,给了他的谥号竟然为憨,什么是憨?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老三倒是比他强点,不过也在封地干过以奔马缚人,车裂之的恶事,经常因为小事鞭打身边的仆从,不过到底功大于过。
老四朱棣就更出名了,不过却没有什么恶行流传,全是什么少年英勇聪慧果决的事迹? 可朱标是不信的? 时代如此,朱棣名声好出了他确实功大于过外? 肯定还有他称帝后的手笔? 史册也终究是由胜利者书写,除了谋朝篡位洗不掉其余的细枝末节也无人敢追究。
其余的弟弟也就不必细说? 有更大恶行的也不少,这些说实话按照律法各个该杀? 不过那又如何呢? 他们是皇帝亲子,天潢贵胄的当朝亲王,律法是约束不到他们头上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来都是骗人的。
若是真有那一天? 我该拿你们怎么办呢?
朱标目光有些深沉的看着弟弟们,本来还喋喋不休的三人心头一凉,默默的闭上了嘴巴,不知道哪里说错话了。
随着弟弟们慢慢长大这些也成了问题,往后朱标也会有儿子? 这些早晚是要决断的,或许弟弟他下的了手? 儿子孙子呢?
朱标回过神,这种千古难题还是先别想了? 权势大过律法的时代,说什么能有用? 这三个家伙也是经过最好的教育的? 可到了封地还不是肆意妄为。
朱标看着有些惶恐的弟弟们说道:“想出去住也不是不行? 毕竟都是快成婚的人了。”
三人连连点头,不过知道自己大哥肯定还有话,朱标喝了一杯酒:“朝中马上就要肃清吏治了,你们出宫后不准跟任何朝中官员有接触,更不准收礼,也不准去清流赌坊。”
朱樉咧着嘴说道:“那不还是跟宫里一样么,大哥我们不收礼也不见官儿,其余的就让我们涨涨见识吧。”
朱棢则是说道:“真没出息,老二你就知道那点儿玩意,不逛青楼赌坊还不能出城打猎么,出了宫玩的可多了。”
朱棣则是还在潜水,朱标也不以为意,总管着也不是办法,早晚要放他们出去的,还不如先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看,若是真不成器在想办法吧。
不一会儿他们就告辞了,毕竟有常洛华在,他们也不好留宿东宫了,等刘瑾送他们回来后有些担忧的说道:“几位殿下年少,朝中最近事情不少,恐怕会有人特意接近他们,要不奴婢下去安排一下?”
朱标摆摆手:“不要拦着,但是要密切注意谁会特意接近他们,目的又是为何,每日上报不可马虎大意。”
刘瑾知道自家太子有打算就安心了,应诺一声就去见全旭了,最近全旭也是两头跑,他收拢的孤儿都有些小,一直安置在城外庄子上,名义上是亲军都尉府的后备军。
宫女们收拾桌子,朱标起身去跟常洛华说了几句,看着她睡下后才去别处歇下,这两天常洛华从嗜睡变成神经衰弱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惊醒,朱标睡觉倒是老实,可每日早朝起身动静颇大,只好分房睡了。
第二天一早,云锦暖贴伺候他穿衣洗漱,然后用了几份精巧的早膳后就去上朝了,在奉天殿门前跟胡惟庸交谈了几句,朱标察觉到六部官员隐隐有以吏部尚书为主独立起来的意思。
这倒是颇为有趣,看来上次汪广洋和胡惟庸没有施以援手对他们影响颇大,不过他们再如何也还是中书省麾下,想要自立谈何容易,汪广洋不在乎,胡惟庸可不会轻易放手。
他上次整顿官署衙门之时,略微提高了些六部的权责,为的是整合权责,但貌似被人误会了,朱标看了眼吏部尚书杜庆元,这位天官莫不是以为他想要扶持一个杨宪制衡胡惟庸?
只不惜想多了,朱标又看了眼刑部尚书,此人怕是难逃一劫了,过会儿大理寺卿阎东来就会弹劾京师大狱的问题,一旦彻查上去,刑部官员多半逃不过去,刑部尚书哪怕没有贪污受贿也有治下不严纵容宽宥之罪。
如此一来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工部和刑部开头,六部都要遭受彻查清洗,到时候他们还得到中书省求援,吏部尚书盘算有些打错了,他这幅样子胡惟庸可不会保他。
不一会儿鼓声渐起,奉天殿大门一开,文武百官整齐的走了进去,朱标领着他们跪下:“儿臣(臣等)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按照规矩行完礼后各归各位,汪广洋当先站出来说道:“启奏圣上,昨夜接到陕西送来的急报,当地缺水有干旱的征兆,百姓的庄稼损失惨重,恐怕是挺不到秋收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立刻从山西调派粮食,先运送十万石过去以防不测,若是一直不降雨就准备赈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