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旽尚在的时候,就是由他庇护供给通过科举走上来的寒门士子,现如今辛旽死了,就由他蒋思德续上。
在高丽目前这个社会阶级完全固化的阶段,尤其还是在大明目前也短缺人才的时期,想要应对高丽世家贵族对朝政的垄断式把持,就不可能不扶持本土的寒门士子。
否则就算那些世家贵族臣服了,大明也依旧很难完全掌控住局势,不破不立,新秩序的建立,就必然要打破旧有的秩序。
蒋思德让管家下去照他的吩咐去办差,自己则是又开始悠闲地的享受起来,这些年他收的礼品数不胜数,真若是都自己留下来,恐怕都够子孙十八代享用不尽的了。
可惜,这些不是给他的,都是献给他背后的大明皇太子殿下的。
当然了,太子从未说过这些东西他不能受用,所以他平日里用的都是最好的。
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身为大明的使臣,自然是得高调些,清汤寡水如何让那些投靠而来的人安心,人都想富贵,真真只为了理想的还是极少数。
不过到底就是己身一人,敞开了吃喝受用又能耗费多少?除了留下的一小部分用来照顾投靠而来的寒门子弟,大部分还是通过商船运回了大明。
不过听闻这些都没有送到东宫,而是直接被运往了帝乡凤阳…
嗯,不可想,想多了是祸非福,就如下面的人不理解,为何有如此良机,不想着列土封疆的事业,而是要巴巴的将这个机会送给李成桂。
人贵自知啊,他能在高丽呼风唤雨,靠的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背靠大明的缘故,否则就光凭他的几十护卫,在人家的地界上活命都难。
有功劳有苦劳不假,但真没到列土封疆的地步,换个人来不说做的比他要好,但怎么也不会太差,这是大势影响的必然结果,高丽就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若是安分守己,靠着功劳苦劳回大明,圣上和太子殿下都会嘉勉,十年内怎么也有机会走到庙堂前列,死后的哀荣也不会太低,足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可如果自以为是,真以为自己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物,那么都无需什么手段,太子殿下的一道谕令,就足够把他打入绝境,世家贵族攀谄的是大明使臣,而不是某一个人。
至于为何是李成桂,那就只能说时也命也,李成桂不是高丽的世家贵族出身,手中有兵权但无根基,为人也很聪明,在最合适的时候投靠了过来,太子殿下又很看重……
而且他作为东宫臣,总不可能去支持齐王,无论什么情况之下,同皇子亲王保持距离都是绝对没有错处的。
至于李仁任估计也是这个想法了,从纳哈出做出决断后,高丽的命途就已经注定了,没有辽东和蒙古的守望相助,谁又能挡得住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大明帝国呢?
世家贵族都很清楚,大明皇太子根本就没有要扶持世家贵族列土封疆的打算,否则也不用互相拉锯这么久了,世家贵族不是不想臣服,而是皇太子不允许他们这么臣服。
…………
数日之后,李成桂挥师北上抵御纳哈出,朱棣自然随行,郑道传给他带来了一个合适的身份,从四品的兴威将军。
按说从四品可不是小职,何况还是正经儿带兵的将军,可耐不住这个身份是姓崔的,铁原崔氏的嫡系子弟,是高丽仅有的十五个有资格与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
崔家门庭可追溯到数百年前,其始祖崔俊邕是高丽太祖开国功臣,六世祖崔惟清历仕高丽肃、睿、仁、毅、明宗五朝,官至宰相,并曾出使过南宋和金朝,高祖崔让、祖父崔雍、崔元等皆为高丽重臣。
现任崔家族长,是恭愍王的尽忠奋义宣威佐命定乱功臣崔莹,此人自庚寅以来倭寇爆发以来,一生身经大小九十余战,与张士诚、红巾军、元军、倭寇多次交手。
其中尤以善于对抗倭寇闻名,传闻有曾犯高丽的倭寇匪首言“所可畏者,唯白首崔万户耳。鸿山之战,崔万户至,则士卒争先跃马蹴踏之,甚可畏也!”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崔家家世显赫却是真的,蒋思德能给朱棣安排一个这样的身份,也确实很够意思了,就算朱棣去告状,太子那边也挑不出错来。
而对军中上下来说,这样年少的贵族子弟空降而来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有这样高贵的出身,不跟着李大将军来混混功勋才是奇怪事。
由此亦可知,高丽阶级固化已经到了何等地步,就连如此军国要事之中,都可以随意安插世族子弟领军,可见被元明两朝都评价为兵极弱、兵器甚简而疏的评价不是没有缘由。
“拜见将军,兴威将军威武!”
朱棣骑着马检阅着李成桂分配给自己的三千兵马,对于见惯了精锐的他来说,这三千高丽兵卒同乌合之众的区别,也就是手里还有铁器,能听懂最简单的指挥了。
三千兵马不算少,可也得看质量,就这样的,在大明也就是押送粮草的辎重的民兵水准,拉到战场上也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朱棣心里清楚,这些人如果死光了,李成桂可不会好心给他补上,就只能到李成桂的中军任副将,虽说是升了,可到时候他失去了自主权,身旁左右麾下全是人家的心腹嫡系。
“王忠,这些人交给你,要多久才能成个样子。”
朱棣的身侧是此行负责护卫他的府军卫统领,闻言沉声回答道:“起码要月余时间才可堪一战,现在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朱棣好歹也是上过战场的,虽然是在问王忠,但自己心中也有数,叹了口气后吩咐道:“今晚安营扎寨的时候,去请那些想要拜见本将军的人来。”
从李成桂和蒋思德的态度就可知,高丽上层对他不感兴趣,但谁说一定要指望那些显贵,上层拉拢不了那就拉中下层。
有资格攀上皇太子的终究是少数,朱棣很清楚,以自家大哥的性子,整个高丽恐怕也就十几家值得入眼,其余的根本没心情搭理。
这些人消息有,但自家实力却差着一层,眼看着其余家族谋出路,自家只能随风倒,稍有不慎就是覆灭之途,怎么可能不忧心如焚。
对他们这些没有太多选择的家族而言,大明的齐王殿下就很合适了,从那日郑道传入府后,朱棣门前也迎来了不少投帖送礼的。
朱标能顺利随军而不是被李成桂压在后方,也是多亏了这些人的支持,不过朱棣心中难免对他们有些轻视,何况他们的诉求也有些不知深浅。
但谁叫时局如此呢,精锐是争取不到了,那就只能以数量填补,麾下没有足够多的人手,等纳哈出那三万骑兵到位,朱棣也很难驾驭,甚至会给李成桂可乘之机。
朱棣策马走在前面,不断的思虑着该如何收拢人心,他现在手中的牌太少,身边也没有可用的心腹嫡系,真真是什么都难办。
只能是不断的安慰自己,万事开头难,只要一切顺利,那么他就能在高丽站住脚,然后在名正言顺的去信让大哥将李成桂调到南方镇守,如此北方尽归他所有,还能征伐辽东女贞练兵聚势。
甚至不仅是这次成了,数万兵马加上充足的时间,足够他培养招纳出自己的心腹文武班底,将来无论是在高丽立国,还是去更广阔的天地开疆拓土都不会这么难了。
……………
- 肉肉屋
在高丽目前这个社会阶级完全固化的阶段,尤其还是在大明目前也短缺人才的时期,想要应对高丽世家贵族对朝政的垄断式把持,就不可能不扶持本土的寒门士子。
否则就算那些世家贵族臣服了,大明也依旧很难完全掌控住局势,不破不立,新秩序的建立,就必然要打破旧有的秩序。
蒋思德让管家下去照他的吩咐去办差,自己则是又开始悠闲地的享受起来,这些年他收的礼品数不胜数,真若是都自己留下来,恐怕都够子孙十八代享用不尽的了。
可惜,这些不是给他的,都是献给他背后的大明皇太子殿下的。
当然了,太子从未说过这些东西他不能受用,所以他平日里用的都是最好的。
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身为大明的使臣,自然是得高调些,清汤寡水如何让那些投靠而来的人安心,人都想富贵,真真只为了理想的还是极少数。
不过到底就是己身一人,敞开了吃喝受用又能耗费多少?除了留下的一小部分用来照顾投靠而来的寒门子弟,大部分还是通过商船运回了大明。
不过听闻这些都没有送到东宫,而是直接被运往了帝乡凤阳…
嗯,不可想,想多了是祸非福,就如下面的人不理解,为何有如此良机,不想着列土封疆的事业,而是要巴巴的将这个机会送给李成桂。
人贵自知啊,他能在高丽呼风唤雨,靠的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背靠大明的缘故,否则就光凭他的几十护卫,在人家的地界上活命都难。
有功劳有苦劳不假,但真没到列土封疆的地步,换个人来不说做的比他要好,但怎么也不会太差,这是大势影响的必然结果,高丽就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若是安分守己,靠着功劳苦劳回大明,圣上和太子殿下都会嘉勉,十年内怎么也有机会走到庙堂前列,死后的哀荣也不会太低,足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可如果自以为是,真以为自己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物,那么都无需什么手段,太子殿下的一道谕令,就足够把他打入绝境,世家贵族攀谄的是大明使臣,而不是某一个人。
至于为何是李成桂,那就只能说时也命也,李成桂不是高丽的世家贵族出身,手中有兵权但无根基,为人也很聪明,在最合适的时候投靠了过来,太子殿下又很看重……
而且他作为东宫臣,总不可能去支持齐王,无论什么情况之下,同皇子亲王保持距离都是绝对没有错处的。
至于李仁任估计也是这个想法了,从纳哈出做出决断后,高丽的命途就已经注定了,没有辽东和蒙古的守望相助,谁又能挡得住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大明帝国呢?
世家贵族都很清楚,大明皇太子根本就没有要扶持世家贵族列土封疆的打算,否则也不用互相拉锯这么久了,世家贵族不是不想臣服,而是皇太子不允许他们这么臣服。
…………
数日之后,李成桂挥师北上抵御纳哈出,朱棣自然随行,郑道传给他带来了一个合适的身份,从四品的兴威将军。
按说从四品可不是小职,何况还是正经儿带兵的将军,可耐不住这个身份是姓崔的,铁原崔氏的嫡系子弟,是高丽仅有的十五个有资格与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
崔家门庭可追溯到数百年前,其始祖崔俊邕是高丽太祖开国功臣,六世祖崔惟清历仕高丽肃、睿、仁、毅、明宗五朝,官至宰相,并曾出使过南宋和金朝,高祖崔让、祖父崔雍、崔元等皆为高丽重臣。
现任崔家族长,是恭愍王的尽忠奋义宣威佐命定乱功臣崔莹,此人自庚寅以来倭寇爆发以来,一生身经大小九十余战,与张士诚、红巾军、元军、倭寇多次交手。
其中尤以善于对抗倭寇闻名,传闻有曾犯高丽的倭寇匪首言“所可畏者,唯白首崔万户耳。鸿山之战,崔万户至,则士卒争先跃马蹴踏之,甚可畏也!”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崔家家世显赫却是真的,蒋思德能给朱棣安排一个这样的身份,也确实很够意思了,就算朱棣去告状,太子那边也挑不出错来。
而对军中上下来说,这样年少的贵族子弟空降而来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有这样高贵的出身,不跟着李大将军来混混功勋才是奇怪事。
由此亦可知,高丽阶级固化已经到了何等地步,就连如此军国要事之中,都可以随意安插世族子弟领军,可见被元明两朝都评价为兵极弱、兵器甚简而疏的评价不是没有缘由。
“拜见将军,兴威将军威武!”
朱棣骑着马检阅着李成桂分配给自己的三千兵马,对于见惯了精锐的他来说,这三千高丽兵卒同乌合之众的区别,也就是手里还有铁器,能听懂最简单的指挥了。
三千兵马不算少,可也得看质量,就这样的,在大明也就是押送粮草的辎重的民兵水准,拉到战场上也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朱棣心里清楚,这些人如果死光了,李成桂可不会好心给他补上,就只能到李成桂的中军任副将,虽说是升了,可到时候他失去了自主权,身旁左右麾下全是人家的心腹嫡系。
“王忠,这些人交给你,要多久才能成个样子。”
朱棣的身侧是此行负责护卫他的府军卫统领,闻言沉声回答道:“起码要月余时间才可堪一战,现在并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朱棣好歹也是上过战场的,虽然是在问王忠,但自己心中也有数,叹了口气后吩咐道:“今晚安营扎寨的时候,去请那些想要拜见本将军的人来。”
从李成桂和蒋思德的态度就可知,高丽上层对他不感兴趣,但谁说一定要指望那些显贵,上层拉拢不了那就拉中下层。
有资格攀上皇太子的终究是少数,朱棣很清楚,以自家大哥的性子,整个高丽恐怕也就十几家值得入眼,其余的根本没心情搭理。
这些人消息有,但自家实力却差着一层,眼看着其余家族谋出路,自家只能随风倒,稍有不慎就是覆灭之途,怎么可能不忧心如焚。
对他们这些没有太多选择的家族而言,大明的齐王殿下就很合适了,从那日郑道传入府后,朱棣门前也迎来了不少投帖送礼的。
朱标能顺利随军而不是被李成桂压在后方,也是多亏了这些人的支持,不过朱棣心中难免对他们有些轻视,何况他们的诉求也有些不知深浅。
但谁叫时局如此呢,精锐是争取不到了,那就只能以数量填补,麾下没有足够多的人手,等纳哈出那三万骑兵到位,朱棣也很难驾驭,甚至会给李成桂可乘之机。
朱棣策马走在前面,不断的思虑着该如何收拢人心,他现在手中的牌太少,身边也没有可用的心腹嫡系,真真是什么都难办。
只能是不断的安慰自己,万事开头难,只要一切顺利,那么他就能在高丽站住脚,然后在名正言顺的去信让大哥将李成桂调到南方镇守,如此北方尽归他所有,还能征伐辽东女贞练兵聚势。
甚至不仅是这次成了,数万兵马加上充足的时间,足够他培养招纳出自己的心腹文武班底,将来无论是在高丽立国,还是去更广阔的天地开疆拓土都不会这么难了。
……………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