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司马十七郎从没有公开支持邸荣,甚至他还多次表明,他是司马氏的子孙,完全忠心于朝廷,绝不会拥兵自立。而且他以实际行动证明,那就是他并没有按邸荣等人所建议的,将陆纪书和范世昌遣送回去,反倒给他们建了刺史府,将他们养了起来。
但这一次为淮北王世子挑选师傅,邸荣中选,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风向标。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迭戈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13:29:54
感谢学院派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10:34:26
感谢tianshi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08:37:51
感谢bbh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08:33:09
第171章 慧眼如炬送女读书 带孝出征
司马十七郎走后几天湖阳郡主到了,她没有回京城奔丧却先到淮北军大营的灵堂行礼,痛哭了一场后就与卢八娘进了内院说话,“就是没有战事,十七郎也不能进京,去了容易回来难。我听了消息便赶紧过来,幸好路上就听说十七郎带兵向平郡去了,这才放下心。”
湖阳郡主已经将自身的前途与司马十七郎捆到了一起,所以她自然不愿意十七郎出事。卢八娘点头道:“让郡主惦记了。”说着便吩咐给湖阳郡主准备住的院子,“赶了这么多天的路,先休息休息吧。”
湖阳郡主赶紧道:“不必太麻烦,我只住两天就去京城。”
“原来郡主要回京城奔丧?”湖阳郡主现在是尚家的宗妇,她担负着尚家的家事,要回京城自然要将很多事情放下,并不容易。
“尚家这边一切还都好,我请了族里一位长辈帮忙管理家事。”湖阳郡主苦笑了一下,“当时我是万般无奈出了京城,哪里想到父王竟然突然去了,只留下母妃一人。唉!世子软弱无能,家里人又多,事也多,我总要回去帮忙看顾。”
确实,如今的齐王府应该乱成一团了吧。齐王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他毕竟是一家之主,他存在的本身就是维持齐王府的所在,没了他,齐王妃和世子想控制住数量庞大的家人会很难。湖阳郡主做为齐王府年龄最大,地位最高的出嫁女,回去后肯定能帮齐王妃一把。
而且听湖阳郡主的语气,她离开京城时心里对齐王府是有着愧疚之情的,特别是对齐王妃。
果然湖阳郡主接着向卢八娘解释道:“母妃其实很可怜,她这一辈子谨守女德,为父王操持这么一大家子,实在是不容易。现在父王去了,却把一个大乱摊子留给母妃。”
卢八娘略微点了点头,湖阳郡主与齐王妃是亲生母女,感情深厚是自然的,她完全理解。
“还有,让十七郎回京守孝一定不是母妃的意思。”湖阳郡主用手向上指了指说:“肯定是上面发的话。”
关于这件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卢八娘清楚地知道齐王妃是个什么样的人,把司马十七郎弄回京城软禁的主意也许不是她出的,但是绝对也是齐王妃所乐见的。
将心比心,如果司马十七郎有了庶子,卢八娘虽然不至于将他们从肉体上灭掉,但也决不会允许他们有出息。当然,这是她自己生了儿子之后的想法。
湖阳郡主见卢八娘只淡淡一笑,什么也没说,便知趣地不再解释。不管怎么样,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十七郎夫妻对母妃能够在表面上恪守孝道,这已经是她最满意的结果了。
湖阳郡主回京前特别绕道淮北,不只是想在淮北王妃面前为齐王妃说些好话,也有一些事情想拜托淮北王妃。
在淮北经济迅速繁荣后,各方面的机构也慢慢地建全了,去年夏天大营里成立了一所官办学堂。这所学堂相当于京城的国子监,通过考试招收了淮北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并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日用。当然,除了通过考试入学外,宗室子弟及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子弟也可以入学,只不过需要收取一应费用。
学堂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可名声却极响亮。盖因淮北王妃行前办抚幼所时即设了学堂,教导收容的孤儿,没想到成绩却超过很多世家设的私学,水平之高早就深入人心。淮北官办学堂就是秉承抚幼所学堂的长处所建,又加强了师资等各方面建设,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为淮北最高端。
湖阳郡主想把自己的两个儿女郑嘉和郑妙送入学堂。在她看来,淮北官办学堂教学水平高低并不是最主要的,儿女们能在学堂里结识淮北当权者家的子弟和淮北最优秀的少年们更为重要。
于是她便将跟在她身后的郑嘉和郑妙叫到前面,“我想把他们俩送进学堂,还是要请王妃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湖阳郡主的长子郑嘉十三岁,长女郑妙十一岁,正是读书的年龄。
这点小事卢八娘自然会答应,她办学堂也正是想把自己的理论传播出去,形成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一角度她也宁愿有更多的世家少年加入,毕竟这些出身不凡的孩子生来就有着超过很多人的影响力。但她笑着向略有些局促的两个孩子摆手道:“别拘着,去和弟弟们玩吧。”
然后向湖阳郡主问道:“嘉儿自然应该入学堂的,只是妙儿你也舍得?”
淮北官办学堂比起朝廷在各地所办的学堂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开办了女学。在十岁以下,男女学生是一同学习的,十岁以上虽然分开,但所学的内容还是一样的,招收学生的条件与男子也相同。
可是女学生的人数就要少得多了,十岁以下还好些,人数虽然较男生少得多,但总归有不少人家把女孩送来。但十岁以上的,总共只有十几个学生,其中还有一半是从抚幼所考上来的。
此时就是这样,诗礼传家的士族虽然会让女孩读书,却也不愿意她们出头露面,与各阶层的年轻人在一起学习。而低层次的军户百姓之类的,家里的男孩都未必能读书,根本不会让女孩受教育。
郑妙出身士族,又是郡主之女,况且她已经满十岁了,让她加入学堂确实不同寻常。
湖阳郡主感叹道:“妙儿虽然是士族女,又有淮北王这个舅舅可以依靠,再过几年寻门好亲不难。但是我却想,靠谁都不如靠已,还是让妙儿多学些东西,再交些有用的朋友,将来的路可能走得更顺畅一些。”
但这一次为淮北王世子挑选师傅,邸荣中选,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风向标。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迭戈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13:29:54
感谢学院派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10:34:26
感谢tianshi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08:37:51
感谢bbh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07 08:33:09
第171章 慧眼如炬送女读书 带孝出征
司马十七郎走后几天湖阳郡主到了,她没有回京城奔丧却先到淮北军大营的灵堂行礼,痛哭了一场后就与卢八娘进了内院说话,“就是没有战事,十七郎也不能进京,去了容易回来难。我听了消息便赶紧过来,幸好路上就听说十七郎带兵向平郡去了,这才放下心。”
湖阳郡主已经将自身的前途与司马十七郎捆到了一起,所以她自然不愿意十七郎出事。卢八娘点头道:“让郡主惦记了。”说着便吩咐给湖阳郡主准备住的院子,“赶了这么多天的路,先休息休息吧。”
湖阳郡主赶紧道:“不必太麻烦,我只住两天就去京城。”
“原来郡主要回京城奔丧?”湖阳郡主现在是尚家的宗妇,她担负着尚家的家事,要回京城自然要将很多事情放下,并不容易。
“尚家这边一切还都好,我请了族里一位长辈帮忙管理家事。”湖阳郡主苦笑了一下,“当时我是万般无奈出了京城,哪里想到父王竟然突然去了,只留下母妃一人。唉!世子软弱无能,家里人又多,事也多,我总要回去帮忙看顾。”
确实,如今的齐王府应该乱成一团了吧。齐王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他毕竟是一家之主,他存在的本身就是维持齐王府的所在,没了他,齐王妃和世子想控制住数量庞大的家人会很难。湖阳郡主做为齐王府年龄最大,地位最高的出嫁女,回去后肯定能帮齐王妃一把。
而且听湖阳郡主的语气,她离开京城时心里对齐王府是有着愧疚之情的,特别是对齐王妃。
果然湖阳郡主接着向卢八娘解释道:“母妃其实很可怜,她这一辈子谨守女德,为父王操持这么一大家子,实在是不容易。现在父王去了,却把一个大乱摊子留给母妃。”
卢八娘略微点了点头,湖阳郡主与齐王妃是亲生母女,感情深厚是自然的,她完全理解。
“还有,让十七郎回京守孝一定不是母妃的意思。”湖阳郡主用手向上指了指说:“肯定是上面发的话。”
关于这件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卢八娘清楚地知道齐王妃是个什么样的人,把司马十七郎弄回京城软禁的主意也许不是她出的,但是绝对也是齐王妃所乐见的。
将心比心,如果司马十七郎有了庶子,卢八娘虽然不至于将他们从肉体上灭掉,但也决不会允许他们有出息。当然,这是她自己生了儿子之后的想法。
湖阳郡主见卢八娘只淡淡一笑,什么也没说,便知趣地不再解释。不管怎么样,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十七郎夫妻对母妃能够在表面上恪守孝道,这已经是她最满意的结果了。
湖阳郡主回京前特别绕道淮北,不只是想在淮北王妃面前为齐王妃说些好话,也有一些事情想拜托淮北王妃。
在淮北经济迅速繁荣后,各方面的机构也慢慢地建全了,去年夏天大营里成立了一所官办学堂。这所学堂相当于京城的国子监,通过考试招收了淮北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并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日用。当然,除了通过考试入学外,宗室子弟及一定级别以上的官员子弟也可以入学,只不过需要收取一应费用。
学堂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可名声却极响亮。盖因淮北王妃行前办抚幼所时即设了学堂,教导收容的孤儿,没想到成绩却超过很多世家设的私学,水平之高早就深入人心。淮北官办学堂就是秉承抚幼所学堂的长处所建,又加强了师资等各方面建设,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为淮北最高端。
湖阳郡主想把自己的两个儿女郑嘉和郑妙送入学堂。在她看来,淮北官办学堂教学水平高低并不是最主要的,儿女们能在学堂里结识淮北当权者家的子弟和淮北最优秀的少年们更为重要。
于是她便将跟在她身后的郑嘉和郑妙叫到前面,“我想把他们俩送进学堂,还是要请王妃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湖阳郡主的长子郑嘉十三岁,长女郑妙十一岁,正是读书的年龄。
这点小事卢八娘自然会答应,她办学堂也正是想把自己的理论传播出去,形成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一角度她也宁愿有更多的世家少年加入,毕竟这些出身不凡的孩子生来就有着超过很多人的影响力。但她笑着向略有些局促的两个孩子摆手道:“别拘着,去和弟弟们玩吧。”
然后向湖阳郡主问道:“嘉儿自然应该入学堂的,只是妙儿你也舍得?”
淮北官办学堂比起朝廷在各地所办的学堂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开办了女学。在十岁以下,男女学生是一同学习的,十岁以上虽然分开,但所学的内容还是一样的,招收学生的条件与男子也相同。
可是女学生的人数就要少得多了,十岁以下还好些,人数虽然较男生少得多,但总归有不少人家把女孩送来。但十岁以上的,总共只有十几个学生,其中还有一半是从抚幼所考上来的。
此时就是这样,诗礼传家的士族虽然会让女孩读书,却也不愿意她们出头露面,与各阶层的年轻人在一起学习。而低层次的军户百姓之类的,家里的男孩都未必能读书,根本不会让女孩受教育。
郑妙出身士族,又是郡主之女,况且她已经满十岁了,让她加入学堂确实不同寻常。
湖阳郡主感叹道:“妙儿虽然是士族女,又有淮北王这个舅舅可以依靠,再过几年寻门好亲不难。但是我却想,靠谁都不如靠已,还是让妙儿多学些东西,再交些有用的朋友,将来的路可能走得更顺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