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闵元启一声令下,所有旗军,包括韩森和一众小旗官在内都是将手中长枪放下。
    李俊孙和王武迈,还有谢祥,郭尚义四人为刀牌手,两个长牌,两个藤牌。长牌掩护为主,藤牌可以主动进攻。
    刀牌手对身手和体能要求更高,好在闵元启挑的这几人都是旗军中的佼佼者,特别是两个家丁和谢祥三人,仅论个人武艺,闵元启都没有把握能同时击败两人联手。
    整个队伍分成三个小队,闵元金,闵元忠和梁世发分任三个小队的队官,这三个人有两个是亲族,最信的过,梁世发精明能干,最早投效,需得给旁人立个榜样。
    韩森这个总旗反而没授队官,闵元启给他加了个镇抚总旗的名号,算是将韩森半架了起来。
    对这个任命韩森没法反对,原本他就是总旗,就算叫他当个小队队长,和其余的小旗官们平起平座,韩森心中也不会舒服,倒不如顺势下台阶,众人彼此心里都舒服。
    八个大个旗军接着向前,他们的长枪是丈二八尺,摆放在官厅武库的一角,竖立是万万竖立不起来了。
    这种丈二八尺枪,枪头重四两,枪身加上枪尾重七斤左右,相对五尺枪要重出四斤,在战场上算是相当沉重的武器。
    再下来便是二十多个五尺枪的枪手,库房内摆放着若干枪架,各人陆续将自己的长枪插入架中,一一摆放妥当。
    库中刀牌,丈八尺枪,五尺枪,长牌,藤牌一一摆放整齐,然后由闵元忠负责锁好,接着便是各人再次排队,等着发粮。
    闵元启没有在这里等候,今日操练是提前半个时辰开始,提前半个时辰结束,他另有要紧事情,不能等到天黑了。
    已经过了二月中,天气逐渐和暖了一些,日头也是长了些,不象冬日的时候天早早便黑了。
    韩森今日负责发粮,这个总旗为人向来方正,闵元启也不必担心韩森会有什么不妥之处。
    杨志晋和高存诚,闵元忠三人早早领了粮,三人将布袋交给邻居带回家中,急急赶了上来,跟着闵元启一并往东头走。
    村中的人流在这个时候原本是最多的,各家各户都会在这个时候趁天亮赶紧做饭吃饭,不一定有什么好的,腌菜,腌萝卜条,配上粗粮馒头,精致些的就做些细巧的面食,虽然一样是粗粮所制,但胜在花样翻新。
    这个时代的人际关系要更紧密的多,虽然定然会有矛盾,争吵甚至打斗不可避免,但在平常时候,守望相助,彼此相互扶持才是常态。彼此借上一合米,一捧葱,一把盐的事也是避不可免,晚饭时候,只要天气暖和了,各家都是将小桌搬到院门前或对面树下吃,男子们捧着蓝边大碗蹲在一处,说些耕作的事或是远方的新闻,免不得议论两声。妇人们则是家长里短,说些闲话。孩童们就在场院四周奔跑嬉闹,饭都是粗粮糙饭,但只要年景太平,好歹还是能活的下去。
    只是近来的世道越来越乱,消息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不好了。
    闯逆一月底的时候攻克宁武,杀了抵抗的总兵官周遇吉,太原,大同,阳和,宣府等重镇都受到顺军的兵锋威胁。
    这些消息陆续从北方传来,加重了人们心头的不安,人们并不是担忧在北京的皇帝,这些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过着最艰苦生活的人们,虽然也知道要忠君报国,但真的叫他们对皇帝有什么赤诚的效忠之心,那也是过于理想化的想法了。
    人们更担心的是天下真的到了末世,大明要亡国,顺军在得天下的过程中少不得持续的打仗,兵匪交杂,地方上人遭遇兵灾是最为凄惨不过的事情,前些年流寇进入南直,打下凤阳等地,后来李自成部又在河南举兵,归德到林县和杞州一带,包括睢宁等地都遭了兵火,可以说是赤地千里,旗军们对北上几千里救京城的皇帝毫无兴趣,但对几百里外百姓们的遭遇却极为关注,因为那些人和他们遭遇的事会使旗军们感同身受,这种事随时可能落到自己头上,这才是旗兵们最为关注和担忧的事情。
    除了远在北方的邸抄新闻外,淮安的变化也叫人忧心不已。
    原本以盐城为核心,这一片地方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核心地带只设了盐城一县,地方大,人也不少,却没有设多少州县,更不必说有多少驻防兵马。虽然滋生了不少盐枭和海盗土匪,但凡事有利有弊,偏远地方的百姓很少能看到衙役和帮闲下乡来滋扰,更不要说乱兵生事了。
    自从史可法梳理江防,陆续把黄得功和刘良佐布置在和州和凤阳等地之后,在二月时山东镇总兵刘泽清擅自南下,虽然违背了北上勤王的旨意,但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和南京的官员们却根本不敢处置,刘泽清好歹还算大明的总兵,其部下也算是大明的官兵,要是逼急了将旗帜一换成了顺军,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刘泽清其实对驻守淮安不算满意,江南才是最富裕的地方,左良玉在荆北一带驻守,其部下从几千残部又膨胀到了十几二十万人,据说还在持续的增长之中。左部的核心原本有两三万人,在朱仙镇一役左良玉部被彻底打跨了,大半部下被李自成所部歼灭,刘泽清原本以为左良玉这下完蛋了,谁知道移驻荆北之后,左良玉的部曲象吹皮球一样吹涨了起来。
    乱世之中,人心易变。在十余年前,刘泽清也绝不会也不敢有什么异志。
    到了崇祯年间,皇帝自己带头屡坏国法,对坏事的武将极为优容,左良玉多次败逃不听军令,顶撞文官上司,却是屁事没有,只要武将还有用,皇帝就不会以国法制之。
    这样等于是崇祯自己亲手毁了祖宗二百多年的制度,武将们越来越桀骜不驯,左良玉和贺人龙等悍将连杨嗣昌这样的阁老督师都不放在眼里,虽然贺人龙后来死在了孙传庭这样的狠人手中,但左良玉却平安无事。
    在河南惨败之后,左良玉又回到江南,其一直有东林党的背景,在江南荆北一带得到了大量补给,实力迅速恢复,现在麾下光是总兵就有好几十个,左良玉自己已经是加平贼将军,在大明的武将中,原本除了几个边军重镇的总兵,其余总兵俱无加号,但以一总兵统驭数十总兵,这在大明军制里并无先例,以武将直接统驭十几万大军,这在大明只有开国和永乐时期才有,到英宗早年的土木之变以后,公侯伯死了一大批,勋贵统兵的传统就此消失,文官统兵成为传统,到了崇祯末期,终于又有武将统帅大军,这是相当危险的兆头了。
    刘泽清本人懦弱无能,但擅长阴谋机变,行事又无底线,这样的人反而容易在末世出头。在崇祯中期之前刘泽清不过是个参将,后来一路副总兵总兵,到现在其麾下也有三万兵马,其部下总兵副总兵也有十余人,将其麾下兵马分而统之。
    刘泽清对驻守在淮安并不高兴,他更想去江南,但史可法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妥协,按史可法的想法,刘部应该移驻到徐州,与黄得功部和刘良佐部准备北上勤王才是。刘泽清只能退而求其次,扬州相对淮安人口更多,地方更富裕,更适合驻军壮大。
    此时法度崩坏,朝廷对军头们已经毫无制衡能力,刘泽清部到了淮安之后,开始在各县驻军,同时派出大量兵马到各个乡镇村落征粮。
    在征粮之时当然不可能是和风细雨好商好量,而是蛮横霸道,甚至不惜杀人。
    短短几天时间,大量刘部兵马在淮安府各县打人杀人,强抢粮食的消息已经在各处疯传,人们对这样的消息传递相当热衷,甚至对国事丝毫不关心的人,此时也是忧心忡忡,担心起自己家里藏的那几斗糙米来。
    对大河卫的旗军和他们的家属们来说,刘泽清部的凶悍和蛮霸是可以确实的消息,这几天往淮安府办事的人,明确的传递回最新的消息,刘泽清入城之后就强行入驻了淮安卫和大河卫的指挥衙门,将原本的卫所武官和家属全部赶了出去,这个消息被确实之后,整个云梯关千户所都是人心不安。
    外来的客兵凶残霸道,连指挥使层级的武官都不放在眼里,又在四处驻守征粮,很难说会不会到云梯关来……一想到这一点,惊恐就是在所难免了。
    今日村中的安静,却并不是因为外来的纷扰,而是村东头近海边的盐池已经开始修筑了。
    为了节省开支,除了外雇了三十多个大工和小工之外,剩下的劳力全部是由闵元启百户下的旗军们负责。
    二百多旗军,余丁,还有健壮的妇人,甚至半大的少年们都到工地上去帮忙,工程土方量极大,蓄水池要修五个,加上引水制卤化晶池等配套辅助的设施,若全部是雇人来做这活计,朱万春给的那几百两银子未必够用。
    所有打下手帮忙的人都不给银钱,也就是供一日三餐,就是大锅蒸的糙米饭,各家自己带菜,就是这种条件各家也是极为满意,他们原本替百户和千户们煎盐,忙死忙活分得的粮食也相当有限,现在能每天吃百户的粮,这已经令这些人相当满意了。
    这阵子正是农闲之时,田野里的麦苗还不到小腿高,要等过三个月,麦苗会逐渐长来,抽穗,发黄,麦粒饱满,之后便是收割的时候了。

章节目录

谋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淡墨青衫并收藏谋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