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许秋进入模拟实验室ii,查看学姐idticin体系的光电性能数据。
看到结果后,许秋微微一硬,不对,是微微一惊。
最高效率居然有5.48%!
上次的idtin体系,明明才只有2.87%,这次都近乎翻倍了。
关键之处在于,目前ada类型的非富勒烯体系,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才是6%左右。
当然,这和ada这个领域刚刚兴起有关,它只有短短几年的研究历史,不似pdi体系以及富勒烯衍生物体系,都已经研究十几、二十几年了。
惊讶过后,许秋发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对学姐的这个新体系来说,效率区间在4%7%之内,能发文章的上限其实是固定的,基本卡死在了am、jacs、ees这些化学、材料类的顶刊上。
无非是效率越高,文章被接受的概率越高罢了,如果能够突破6%的现有记录,约等于稳定一篇am,不能突破记录,比如有5%左右的效率,文章写的好,发am的概率也有八九成。
但想要进一步往上走,发《自然》、《科学》的子刊,必须要和其他非富勒烯体系竞争了,也就是和许秋的pdi体系进行pk,要达到8%以上……现在马上是8.4%以上的了。
当然,这些是针对主流冲刺效率的文章来说的,也有另辟蹊径的方法,比如挂个大佬的名字之类的……
不管怎么说,就现在这个结果,学姐一篇am应该是稳当了,除非被别人抢先报道了基于icin类似的ada受体材料,那只能说一句有缘无分了。
帮学姐分析了一番后,许秋拿起装有idticin的瓶子看了看,和他合成的深红色的3dpdi材料不同,学姐的材料是一种黑褐色的粉末,褐色很淡,更偏向黑色一些,有点类似富勒烯衍生物pcbm的颜色。
许秋随手将瓶子一丢,这玻璃瓶就隔着手套箱的玻璃进入了箱体内部,然后他开始查看详细的实验数据。
idticin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最佳匹配的给体是宽带隙的ftaz,次佳匹配给体是pce10。
这倒是不意外,和上次的idtin体系的结果一致。
不过,两次的结果还是有所分化,这次基于pce10的最高效率只有3.94%,和前者的5.48%相比,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许秋暗自思忖,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宽带隙给体材料,或许多试几种体系,效率还能更高一些,说不定直接破6%呢。
可惜暂时手里只有ftaz一种,看来日后还是得丰富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种类才行。
不过这种事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要发动整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难,只需要开发出一种明星材料即可,高档次的文章挂在那里,自然有人闻风而动。
学术圈很纯粹,你能让我发文章,我就跟你(的方向)走。
假如学姐的idticin材料发表了am之类的高档次文章,自然会有不少研究者会基于学姐的idticin材料,开发配套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以及制备类似结构的ada非富勒烯受体分子。
就像许秋之前发的那篇am,报道了一种新型给体材料pce11后,就有不少人跟风。
连深城那家光电材料公司都与时俱进的,把pce11合成出来进行销售,还卖到了他的头上来。
而且,许秋前段时间在谷狗学术镜像上搜索过自己am这篇文章的标题,发现文章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达到了16次。
要知道am的影响因子也不过20多,而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计算的是两年时间内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许秋这篇文章才刚刚出页码,发表时间还不过半年。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他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会超过am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不少。
之前被选为封面文章,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师手上就收到过四篇关于pce11体系的审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许秋撞车的严虎课题组,他们投的是jacs,因为工作内容和他的am基本重复,许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mca的审稿,他们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饶丹宁体系的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用到许秋的pce11分子作为基准给体材料,效率中规中矩,4%左右,许秋给了他们一个小改的意见,后面他们的文章顺利发表了。
还有两篇是sci三区、四区小期刊的审稿,魏老师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编辑的审稿请求,魏兴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审稿都接,只有他会投的期刊的审稿才会感兴趣。
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帮编辑审稿审多了,就能在编辑那边混个脸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时候,除非文章质量太差,不然编辑大概率也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稿件送审的,不至于直接上来就拒稿。
这是一个充满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讲人情的。
除了魏老师审稿时碰到的那四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审稿人审稿的“漏网之鱼”。
不谈sci三四区的文章,单单发表在一二区期刊上,魏老师下载下来的一共就有十一篇相关文章。
五篇是课题组自己的,其中许秋两篇,分别为原初pb4t材料以及pce11的侧链调控,学妹两篇,分别为p3t和p5t体系,学姐一篇,为pce11体系的结晶性研究。
剩余其他课题组的六篇中,有一篇是基于pce11做了三元共混体系,类似于学姐曾经干的老本行;
有一篇是在pce11的分子结构基础上做了些微调,合成出了半新的结构,类似于学妹做的p3t和p5t;
还有两篇是在引言部分,提到有机光伏领域近期进展时插文献插进去的,正文中没有用到pce11材料;
至于最后两篇,则是来自严虎课题组的。
也不知道严虎投文章时是什么感觉,明明可以开开心心的拔得头筹,等着别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就因为晚了一步,却要引用别人的,而且jacs还没了。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在学术圈,落后就要引用别人的文章。
……
许秋仔细研究了一番模拟实验室中的数据后,又发现了一个现象,不过并不是基于学姐的体系,而是关于模拟实验室本身的:
随着他器件制备工艺越来越娴熟,现在模拟实验人员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换言之,模拟实验系统给出的初步探索结果,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材料的真实光电性能。
不过有得就有失,因为探索的条件变多,消耗的时间也有所上扬,就像这次的初步摸索,用时大约七个小时,往常单独一个体系差不多只需要四到六个小时,如果进行更精细化的摸索实验,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
好在有一些摸索结果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比如三氧化钼的厚度、氧化锌层的加工条件,这些关于器件传输层的优化,对于大多数体系来说是通用的。
总的来讲,许秋在不断进步,而他任何形式上的进步都会同步反馈到模拟实验室中。
许秋不禁联想,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实验技艺臻至大成,系统内的给受体库趋于完备。
新合成出来的有机光伏材料往系统里一送,不出一日时间,就能直接得到最佳的器件加工条件以及器件性能。
要是模拟实验人员还会自动处理数据,作图,写文章,引用参考文献,投文章……就好了。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来。
啊,我仿佛在想桃子吃呢。
许秋将脑海中不切实际的幻想挥去,退出模拟实验室。
随后,他从床上弹起,简单洗漱,和学妹一起早锻、吃早餐,然后把学妹送上校车,自己则溜达着前往材一。
等他到达材一216的时候,时间大约是九点二十分,此时办公室里已经来了不少人。
许秋环视了一圈,田晴操作着origin软件,看样子在处理数据,段云在里间实验室做实验,陈婉清坐在办公桌前发呆。
想到早上模拟实验室的结果,许秋走到陈婉清旁边坐下,朝着学姐神秘笑笑。
学姐眨巴眨巴着眼睛,不明所以道:“你笑啥呢?”
许秋笑笑不说话,他还没考虑好怎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
陈婉清也笑着回应:“对了,别忘了帮我做器件,拜托啦。”
“好啊,”许秋点点头道:“那我现在去配个溶液。”说完他便起身前往里间的实验室。
想来想去,许秋决定还是先按照pce10的体系进行实验。
虽然效率只有4%左右,但也不算低了,至少能让学姐有动力继续进行分子结构方面的优化。
之后可以慢慢引导她往光吸收互补这方面考虑,让她亲自去“发现”ptaz这类宽带隙给体,这样比较稳妥一些。
配好溶液后,许秋开始旋涂、蒸镀、测试器件,同时,他也没有落下文章的撰写工作,抽空把摘要、结论和引言部分补完了。
下午四点多,魏老师拉着一个绿色的行李箱,风尘仆仆的出现在216的门口。
看到结果后,许秋微微一硬,不对,是微微一惊。
最高效率居然有5.48%!
上次的idtin体系,明明才只有2.87%,这次都近乎翻倍了。
关键之处在于,目前ada类型的非富勒烯体系,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才是6%左右。
当然,这和ada这个领域刚刚兴起有关,它只有短短几年的研究历史,不似pdi体系以及富勒烯衍生物体系,都已经研究十几、二十几年了。
惊讶过后,许秋发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对学姐的这个新体系来说,效率区间在4%7%之内,能发文章的上限其实是固定的,基本卡死在了am、jacs、ees这些化学、材料类的顶刊上。
无非是效率越高,文章被接受的概率越高罢了,如果能够突破6%的现有记录,约等于稳定一篇am,不能突破记录,比如有5%左右的效率,文章写的好,发am的概率也有八九成。
但想要进一步往上走,发《自然》、《科学》的子刊,必须要和其他非富勒烯体系竞争了,也就是和许秋的pdi体系进行pk,要达到8%以上……现在马上是8.4%以上的了。
当然,这些是针对主流冲刺效率的文章来说的,也有另辟蹊径的方法,比如挂个大佬的名字之类的……
不管怎么说,就现在这个结果,学姐一篇am应该是稳当了,除非被别人抢先报道了基于icin类似的ada受体材料,那只能说一句有缘无分了。
帮学姐分析了一番后,许秋拿起装有idticin的瓶子看了看,和他合成的深红色的3dpdi材料不同,学姐的材料是一种黑褐色的粉末,褐色很淡,更偏向黑色一些,有点类似富勒烯衍生物pcbm的颜色。
许秋随手将瓶子一丢,这玻璃瓶就隔着手套箱的玻璃进入了箱体内部,然后他开始查看详细的实验数据。
idticin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最佳匹配的给体是宽带隙的ftaz,次佳匹配给体是pce10。
这倒是不意外,和上次的idtin体系的结果一致。
不过,两次的结果还是有所分化,这次基于pce10的最高效率只有3.94%,和前者的5.48%相比,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许秋暗自思忖,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宽带隙给体材料,或许多试几种体系,效率还能更高一些,说不定直接破6%呢。
可惜暂时手里只有ftaz一种,看来日后还是得丰富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种类才行。
不过这种事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要发动整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难,只需要开发出一种明星材料即可,高档次的文章挂在那里,自然有人闻风而动。
学术圈很纯粹,你能让我发文章,我就跟你(的方向)走。
假如学姐的idticin材料发表了am之类的高档次文章,自然会有不少研究者会基于学姐的idticin材料,开发配套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以及制备类似结构的ada非富勒烯受体分子。
就像许秋之前发的那篇am,报道了一种新型给体材料pce11后,就有不少人跟风。
连深城那家光电材料公司都与时俱进的,把pce11合成出来进行销售,还卖到了他的头上来。
而且,许秋前段时间在谷狗学术镜像上搜索过自己am这篇文章的标题,发现文章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达到了16次。
要知道am的影响因子也不过20多,而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计算的是两年时间内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许秋这篇文章才刚刚出页码,发表时间还不过半年。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他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会超过am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不少。
之前被选为封面文章,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师手上就收到过四篇关于pce11体系的审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许秋撞车的严虎课题组,他们投的是jacs,因为工作内容和他的am基本重复,许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mca的审稿,他们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饶丹宁体系的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用到许秋的pce11分子作为基准给体材料,效率中规中矩,4%左右,许秋给了他们一个小改的意见,后面他们的文章顺利发表了。
还有两篇是sci三区、四区小期刊的审稿,魏老师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编辑的审稿请求,魏兴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审稿都接,只有他会投的期刊的审稿才会感兴趣。
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帮编辑审稿审多了,就能在编辑那边混个脸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时候,除非文章质量太差,不然编辑大概率也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稿件送审的,不至于直接上来就拒稿。
这是一个充满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讲人情的。
除了魏老师审稿时碰到的那四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审稿人审稿的“漏网之鱼”。
不谈sci三四区的文章,单单发表在一二区期刊上,魏老师下载下来的一共就有十一篇相关文章。
五篇是课题组自己的,其中许秋两篇,分别为原初pb4t材料以及pce11的侧链调控,学妹两篇,分别为p3t和p5t体系,学姐一篇,为pce11体系的结晶性研究。
剩余其他课题组的六篇中,有一篇是基于pce11做了三元共混体系,类似于学姐曾经干的老本行;
有一篇是在pce11的分子结构基础上做了些微调,合成出了半新的结构,类似于学妹做的p3t和p5t;
还有两篇是在引言部分,提到有机光伏领域近期进展时插文献插进去的,正文中没有用到pce11材料;
至于最后两篇,则是来自严虎课题组的。
也不知道严虎投文章时是什么感觉,明明可以开开心心的拔得头筹,等着别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就因为晚了一步,却要引用别人的,而且jacs还没了。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在学术圈,落后就要引用别人的文章。
……
许秋仔细研究了一番模拟实验室中的数据后,又发现了一个现象,不过并不是基于学姐的体系,而是关于模拟实验室本身的:
随着他器件制备工艺越来越娴熟,现在模拟实验人员的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换言之,模拟实验系统给出的初步探索结果,已经越来越接近于材料的真实光电性能。
不过有得就有失,因为探索的条件变多,消耗的时间也有所上扬,就像这次的初步摸索,用时大约七个小时,往常单独一个体系差不多只需要四到六个小时,如果进行更精细化的摸索实验,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
好在有一些摸索结果是可以反复使用的,比如三氧化钼的厚度、氧化锌层的加工条件,这些关于器件传输层的优化,对于大多数体系来说是通用的。
总的来讲,许秋在不断进步,而他任何形式上的进步都会同步反馈到模拟实验室中。
许秋不禁联想,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实验技艺臻至大成,系统内的给受体库趋于完备。
新合成出来的有机光伏材料往系统里一送,不出一日时间,就能直接得到最佳的器件加工条件以及器件性能。
要是模拟实验人员还会自动处理数据,作图,写文章,引用参考文献,投文章……就好了。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来。
啊,我仿佛在想桃子吃呢。
许秋将脑海中不切实际的幻想挥去,退出模拟实验室。
随后,他从床上弹起,简单洗漱,和学妹一起早锻、吃早餐,然后把学妹送上校车,自己则溜达着前往材一。
等他到达材一216的时候,时间大约是九点二十分,此时办公室里已经来了不少人。
许秋环视了一圈,田晴操作着origin软件,看样子在处理数据,段云在里间实验室做实验,陈婉清坐在办公桌前发呆。
想到早上模拟实验室的结果,许秋走到陈婉清旁边坐下,朝着学姐神秘笑笑。
学姐眨巴眨巴着眼睛,不明所以道:“你笑啥呢?”
许秋笑笑不说话,他还没考虑好怎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
陈婉清也笑着回应:“对了,别忘了帮我做器件,拜托啦。”
“好啊,”许秋点点头道:“那我现在去配个溶液。”说完他便起身前往里间的实验室。
想来想去,许秋决定还是先按照pce10的体系进行实验。
虽然效率只有4%左右,但也不算低了,至少能让学姐有动力继续进行分子结构方面的优化。
之后可以慢慢引导她往光吸收互补这方面考虑,让她亲自去“发现”ptaz这类宽带隙给体,这样比较稳妥一些。
配好溶液后,许秋开始旋涂、蒸镀、测试器件,同时,他也没有落下文章的撰写工作,抽空把摘要、结论和引言部分补完了。
下午四点多,魏老师拉着一个绿色的行李箱,风尘仆仆的出现在216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