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礼的年代生活,生活中就随时充满了各种充满礼节性的虚伪的敷衍。
一边拱手抱拳嘴里叫着送客脚下却是纹丝不动,一边嘴上习惯性的推拖谦让脚步停也不停。所有人都已经非常适应了这种方式。
张军心里想着事情从高庆办公室这边出来,在不停的送郎君的呼声中骑上马回南城。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铁坊作,而是先去了县衙,也就是李应右卫尉署的办公室。
“长史可在?”
“见过郎君。长史在办公室并未出行。”
咦?都这么顺嘴了吗?听着还蛮舒服的。
张军点了点头,偏首看了看门口两边的八字墙。
两块白底红字的大牌子挂在左侧:大唐国凤翔府戎军需后勤部,大唐皇家陆军衙门军法部。额匾上三个大字,卫尉署。
左侧斜壁前架着惊堂鼓,鼓后墙间立着数根诽谤木,右侧斜壁前则立有数根粗柱,外有栅栏包围。
惊堂鼓诽谤木还有栅栏缚柱这些都是老县衙的配置,包括衙前的柱坊。
张军叫李应右不要拆掉,还拨款给修缮了一下,算是留做纪念的意思,必竟这也是一段历史。
惊堂鼓其实就是登闻鼓,摆在皇宫外就叫登闻,摆在州县衙前就是惊堂。
而诽谤木其实就是今天的华表,本来是立在那里让百姓贴大字报的,可以诽谤君主官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来就沦为了装饰,喻意公平公正。
诽谤这个词本来是褒义,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贬斥之词了,同样下场的还有勾结等等。
唐代的登闻鼓还是可以敲的,共设鼓五处,位于东西北三都和上都长安。长安有两架,分别位于东内和西内,有专门的登闻鼓司管理。
哪一面鼓响了都会由皇帝亲自过问。西都凤翔的大鼓就摆在张军的府衙正门。
宋代,登闻鼓基本上就成为了摆设,官员才可以敲,但是官员除非是下定决心不想干了,谁没事会去敲?
明代连官员敲击也制定了很多限制,到了清代更狠,敲鼓不问冤事,先打六十杖再说。
从宋代开始,以下告上,以民告官本身就被定义为一种罪。这就是儒家礼学,文化人搞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滚钉板应该都知道。
大唐事实上是州县两级管理制度,州县两级主官都由皇帝裁定,由户部行文任命,相当扁平,政令通达效率也比较高。
道是监视巡察衙门,不是实际行政级别,也不实设官员,一般都是由亲王嗣王遥领,后来才出现了实职,也就是节度使。
节度使实际上扰乱了大唐军事政策税收户政各方面的正常秩序。
为了扼制节度使就又搞出了行军节度使,越搞越复杂,越乱。这也是大唐中后期开始动乱的原因。社会基础失衡了。
张军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健全州县制度,去掉节度和行军节度,统一军政两极,恢复行政上的平衡稳定。
只有平衡稳定了,才能谈到后面的变革。这个次序不能乱,更不能急。
事实上,张军很庆幸自己是来到了大唐,这是一个思想上开放奋进又宽容的时代,是军事政治财富鼎盛的时代。
别的都不说,就说老百姓,大唐是实际上历朝历代老百姓活的最自由,最尊严,最富裕的朝代。
这个老百姓就是指社会底层的人,不管是农民还是奴隶。
不管是秦汉还是宋元明清,和大唐相比在这方面都是远远不及的,老百姓都相当凄惨。包括文化人拼命鼓吹的北宋。
古书上的民可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老百姓,这个要搞清楚。
什么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什么与民同乐等等等等,也不是说要和现代意识里的老百姓一样。庶民庶民,非嫡为庶,非官为民,也就是我们嘴里常说的寒门了。
他们在读书,从军上选择自由,有资格参加科举,也可以从商。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以上资格全部没有,需要用命去争取一线机会。
而张军,就是想要打破这种固封了千年的现像,让老百姓成为真正意义上老百姓。
“郎君。”李应右随着通报军士从门内出来,拱手唤了一声。
“长史。”张军笑了笑,和李应右并肩往里面走。
在门外等候通报迎接,这是对李应右的尊重,是给李应右在一众官吏和军将们面前抬架子,可不是张军摆谱。
“郎君不是去了刘少尹处吗?”
“是,还去了见了高别驾,正欲去寻韩监丞。不过,有件事须与长史商议,便先来了此处。”
“郎君可是欲立府尹?”
张军兼着凤翔府牧,这个牧是一府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实职。
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尹,军事最高长官是都知兵马使,是府牧的长佐。而长史差不多就相当于秘书长。
自从玄宗李隆基在天下设九个半节度使,敕封大祚荣(渤海国),南诏王和回纥可汗之后,节度观察使和牧就渐渐成了实职。
节度使和牧的权限极度膨胀,在辖境内人事行政军权赋税田亩水运一把抓,渐渐就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王国。
皇帝的敕诏在这些‘私人封地’上渐渐失去了作用。所以说它从根本上扰乱了大唐的军政秩序,最终酿成大患。
张军在凤翔崛起后,给大家的印像有点肃正王权的意思。
而肃正王权的第一步,就是把主要行政官员的位置添满,然后把这些官员的任命交归户部,也就是还给皇帝。
因为实际上这些官员会分摊节度使和牧的权力,对他形成掣肘。这也是当初被空置的原因。
张军愣了一下,看了看李应右,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摇了摇头:“府尹之事不急。现在即使某立尹在此,户部也未必敢否认。
凤翔日后当为军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巨唐军镇的机要之务,交涉的时机未到。”
李应右想了想,给张军施礼:“是某唐突了。”
他明白了张军的意思。
天下的官员任命都要回归户部皇权,但凤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因为凤翔还要承担天下军力的责任,不宜上交。
李应右对这一点相当认可。
“某欲行文南诏,与长史商议一下。”没等李应右问,张军主动说明了来意。
我要给南诏王发文书。
行文,就是通知的意思。其实就是命令,不是商量。
我想做什么要什么要怎么样,通知你一下,你遵照执行就行了,没有商量的可能。
这一般是皇帝对属国外藩行使的权力,或者是上级主官对下级属官的态度。
一边拱手抱拳嘴里叫着送客脚下却是纹丝不动,一边嘴上习惯性的推拖谦让脚步停也不停。所有人都已经非常适应了这种方式。
张军心里想着事情从高庆办公室这边出来,在不停的送郎君的呼声中骑上马回南城。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铁坊作,而是先去了县衙,也就是李应右卫尉署的办公室。
“长史可在?”
“见过郎君。长史在办公室并未出行。”
咦?都这么顺嘴了吗?听着还蛮舒服的。
张军点了点头,偏首看了看门口两边的八字墙。
两块白底红字的大牌子挂在左侧:大唐国凤翔府戎军需后勤部,大唐皇家陆军衙门军法部。额匾上三个大字,卫尉署。
左侧斜壁前架着惊堂鼓,鼓后墙间立着数根诽谤木,右侧斜壁前则立有数根粗柱,外有栅栏包围。
惊堂鼓诽谤木还有栅栏缚柱这些都是老县衙的配置,包括衙前的柱坊。
张军叫李应右不要拆掉,还拨款给修缮了一下,算是留做纪念的意思,必竟这也是一段历史。
惊堂鼓其实就是登闻鼓,摆在皇宫外就叫登闻,摆在州县衙前就是惊堂。
而诽谤木其实就是今天的华表,本来是立在那里让百姓贴大字报的,可以诽谤君主官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来就沦为了装饰,喻意公平公正。
诽谤这个词本来是褒义,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贬斥之词了,同样下场的还有勾结等等。
唐代的登闻鼓还是可以敲的,共设鼓五处,位于东西北三都和上都长安。长安有两架,分别位于东内和西内,有专门的登闻鼓司管理。
哪一面鼓响了都会由皇帝亲自过问。西都凤翔的大鼓就摆在张军的府衙正门。
宋代,登闻鼓基本上就成为了摆设,官员才可以敲,但是官员除非是下定决心不想干了,谁没事会去敲?
明代连官员敲击也制定了很多限制,到了清代更狠,敲鼓不问冤事,先打六十杖再说。
从宋代开始,以下告上,以民告官本身就被定义为一种罪。这就是儒家礼学,文化人搞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滚钉板应该都知道。
大唐事实上是州县两级管理制度,州县两级主官都由皇帝裁定,由户部行文任命,相当扁平,政令通达效率也比较高。
道是监视巡察衙门,不是实际行政级别,也不实设官员,一般都是由亲王嗣王遥领,后来才出现了实职,也就是节度使。
节度使实际上扰乱了大唐军事政策税收户政各方面的正常秩序。
为了扼制节度使就又搞出了行军节度使,越搞越复杂,越乱。这也是大唐中后期开始动乱的原因。社会基础失衡了。
张军现在要做的就是恢复健全州县制度,去掉节度和行军节度,统一军政两极,恢复行政上的平衡稳定。
只有平衡稳定了,才能谈到后面的变革。这个次序不能乱,更不能急。
事实上,张军很庆幸自己是来到了大唐,这是一个思想上开放奋进又宽容的时代,是军事政治财富鼎盛的时代。
别的都不说,就说老百姓,大唐是实际上历朝历代老百姓活的最自由,最尊严,最富裕的朝代。
这个老百姓就是指社会底层的人,不管是农民还是奴隶。
不管是秦汉还是宋元明清,和大唐相比在这方面都是远远不及的,老百姓都相当凄惨。包括文化人拼命鼓吹的北宋。
古书上的民可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老百姓,这个要搞清楚。
什么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什么与民同乐等等等等,也不是说要和现代意识里的老百姓一样。庶民庶民,非嫡为庶,非官为民,也就是我们嘴里常说的寒门了。
他们在读书,从军上选择自由,有资格参加科举,也可以从商。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以上资格全部没有,需要用命去争取一线机会。
而张军,就是想要打破这种固封了千年的现像,让老百姓成为真正意义上老百姓。
“郎君。”李应右随着通报军士从门内出来,拱手唤了一声。
“长史。”张军笑了笑,和李应右并肩往里面走。
在门外等候通报迎接,这是对李应右的尊重,是给李应右在一众官吏和军将们面前抬架子,可不是张军摆谱。
“郎君不是去了刘少尹处吗?”
“是,还去了见了高别驾,正欲去寻韩监丞。不过,有件事须与长史商议,便先来了此处。”
“郎君可是欲立府尹?”
张军兼着凤翔府牧,这个牧是一府的最高军政长官,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实职。
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尹,军事最高长官是都知兵马使,是府牧的长佐。而长史差不多就相当于秘书长。
自从玄宗李隆基在天下设九个半节度使,敕封大祚荣(渤海国),南诏王和回纥可汗之后,节度观察使和牧就渐渐成了实职。
节度使和牧的权限极度膨胀,在辖境内人事行政军权赋税田亩水运一把抓,渐渐就成了一个一个的小王国。
皇帝的敕诏在这些‘私人封地’上渐渐失去了作用。所以说它从根本上扰乱了大唐的军政秩序,最终酿成大患。
张军在凤翔崛起后,给大家的印像有点肃正王权的意思。
而肃正王权的第一步,就是把主要行政官员的位置添满,然后把这些官员的任命交归户部,也就是还给皇帝。
因为实际上这些官员会分摊节度使和牧的权力,对他形成掣肘。这也是当初被空置的原因。
张军愣了一下,看了看李应右,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摇了摇头:“府尹之事不急。现在即使某立尹在此,户部也未必敢否认。
凤翔日后当为军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巨唐军镇的机要之务,交涉的时机未到。”
李应右想了想,给张军施礼:“是某唐突了。”
他明白了张军的意思。
天下的官员任命都要回归户部皇权,但凤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因为凤翔还要承担天下军力的责任,不宜上交。
李应右对这一点相当认可。
“某欲行文南诏,与长史商议一下。”没等李应右问,张军主动说明了来意。
我要给南诏王发文书。
行文,就是通知的意思。其实就是命令,不是商量。
我想做什么要什么要怎么样,通知你一下,你遵照执行就行了,没有商量的可能。
这一般是皇帝对属国外藩行使的权力,或者是上级主官对下级属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