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渚,徐琨营帐。
年纪三十许的徐琨正在闭目沉思。
吴县来的文书他刚刚看完。
他是吴郡富春豪族徐真之子,徐真年轻时与孙坚情如兄弟,孙坚把自己的胞妹许配给了徐真,后孙氏生下一子一女,便为徐琨及徐灵伊。
徐琨少任州郡,当时天下扰乱,徐琨就主动去吏追随孙坚,随着孙坚征伐,立下了不少功劳,后孙策渡江,徐琨也主动投奔孙策,常为先锋。
当初孙策渡江时,刘繇部将樊能、于麋驻于横江,张英屯于当利口,互为犄角阻拦孙策,孙策一时间进退无法。
此战中,多赖徐琨之力,孙策才顺利击破樊能、张英,得以渡江踏入江东。
一开始孙策为赞徐琨之功,表徐琨为丹杨太守。
可是孙策舅父吴景从袁术处归来后,因为吴景曾任丹杨郡守,宽仁得众,吏民所思,就又命吴景为丹杨太守,而调徐琨身边任用。
在年初又将其派来牛渚镇守。
频繁改任,徐琨心中很清楚,这是因为他手中得兵马甚多,孙策嫌其太重而已。
因此,他还错过了最疼爱的妹妹的婚礼。
制衡是每个人主都会的手段,这点徐琨懂,徐琨没有因为以往的事心中腹诽过孙策。
孙策对他虽不如他几个宗族兄弟那般信任,但是对他也算有情有义,职位,封赏一点没有亏待过他。
在得知徐灵伊钟意孙翊后,也不顾张昭劝谏,力主促成了孙翊和徐依的婚事。
要知道当时不止张昭不赞成这个婚事,就连孙母吴氏也有微词。
吴氏原本为孙翊的找的是毗陵恽氏嫡女,可就在孙策的主张下,徐灵伊顺利成章成了孙翊的正妻。
想到表弟孙策横死,徐琨心中也很悲痛。
他不仅是徐琨的表弟,还是徐琨倾心敬慕的主公,只是徐琨此时没有落泪,他的眼泪早就在当年孙坚死的时候留光了。
他不再是当初那个莽撞的少年,他年逾三十,如今是富春徐氏的族长,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孙策身死,孙翊继位,这对整个江东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噩耗,但对徐琨来说,却隐藏着重大的机遇。
他的妹妹是孙翊正妻,他既是孙翊的表兄,又是孙翊一系的外戚,如今孙翊执掌江东,这让徐琨的心中有点火热。
特别是身前书案上还摆着另一份文书,那是孙翊召其入吴的檄令。
想到此,徐琨起身对着身旁的亲卫统领命令道,“从军中挑选十数健儿,随吾入吴。”
亲卫统领问道,“敢问将主,何时出发。”
徐琨毫不迟疑的道,“即时。”
亲卫统领一愣,从徐琨的态度知道了事情的紧急性,连忙领命准备去了。
在亲卫长走后,徐琨复又坐下,长吁一口气。
徐家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他这个妹夫了。
徐琨爱听人讲史,他懂得一个道理,豪族或者寒族要想晋升为世家,最快的途径只有一个,
唯攀龙爪,附凤翼尔。
...
吴郡,乌程。
定武中郎将孙暠在得知孙策的死讯后,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后,命人将信使带下去好生款待,待房内无其他人后,孙暠脸上渐渐浮现喜色。
孙暠是孙翊叔父,孙坚胞弟孙静长子,年纪比孙策略小一岁。
孙暠自小就勇气过人,同辈子弟中武力除了孙策外,唯有他最高。
因此孙暠一直自视甚高,孙暠的性格又颇为骄矜,孙氏各位宗亲中,数其最为桀骜。
当初孙策平定吴郡后,遣书邀孙暠之父孙静来助,孙静带着家属在钱塘与孙策相会,就在那时孙暠及其弟孙瑜加入了孙策的军中。
在刚来到孙策军中时,孙暠就私下对身边人说过,“似此小子,无甚优异,徒赖二伯父威名耳。设使吾处之,也可为之。”
言语中显露出毫不隐藏的替代孙策之意。
后来随着孙策陆续平定江东其他几郡,威望越来越高,孙暠心中的那副心思也渐渐藏在心底。
现如今,孙暠觉得老天都在帮他。
他兴奋地对妻子张氏说道,“如今讨逆薨逝,江东上下人心浮动,郡县动荡,讨逆又择了那黄口小儿继位,他才十七岁,有何能力可以当此重任,值此时机,正是汝夫君建功立业的时候呀。”
在孙暠看来,孙策一世英明,可是死之前却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若是孙策择孙贲继位,孙贲是这一辈孙氏兄弟中年级最长者,早年就跟随孙坚,战功彪炳,自己也许还能暂且听命,以待时机。
但他却选择了孙翊这个黄口小儿,纵使是孙权这个长弟继位,孙暠都不会顺从,何况年纪更幼的孙翊呢?
在孙暠心情振奋之下,其妻子张氏却满怀忧虑,她出身吴郡张氏,名门之后,见识不同一般妇人,她对孙暠劝道,
“文书中备言三郎继位之后所为,观之不是无能之辈,而且文书中也说道吴县众臣都已认可孙翊,大势在彼,恐不可图也。”
面对妻子张氏的泼冷水,孙暠心有不悦,他嗤道,“此文书为张子布所写,他为了稳定人心,定然化虚为实,矫言惑众,如此计谋,安能欺我乎?
想那孙翊,年纪甚幼,又一直养在府中,岂能有文书中所言那般才干。张子布骗的了旁人,可欺不了我。”
张氏还欲再劝,孙暠不耐烦得摆摆手,“汝一妇人,不识大略,想那二伯一系,已出两位猛虎,这次难道还能出一龙乎?”
孙暠就不信了,孙坚十七岁斩盗闻名,孙策十七岁丧父暗藏心志,结交江淮俊杰而闻名,那孙翊今年也十七岁,一般年纪下,难道还能如其父兄一般,也在这个年纪闻名当世吗?
孙家的大旗,应该轮到我孙暠扛起来了。
...
据此不远的吴郡富春县孙家故里中。
儒士打扮的孙静手中紧紧攥着文书,脸上不停的变幻神色,有心痛,有担忧,有彷徨。
最后都深深化为一声叹息。
孙静身后的第三子孙皎眼睛红通通的,看向孙静说道,“父亲,策兄天不假年,实乃我孙氏一族之不幸,但请您不要太过悲伤,策兄临死前择翊弟继位,今翊弟得群臣拥戴,孙氏一定会度过这次危难的。”
孙皎宽言安慰父亲,不料却迎来孙静的怒斥。
“什么翊弟,君侯如今为江东之主,你怎么如此没有礼统。以下呼上,是为大不敬。”
孙皎见孙静发火了,吓得一下子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告罪。
“儿子失言,儿子失言。”
在连叩数次头后,孙静这才怒气稍息,让孙皎起来。
他苦心对孙皎告诫道,“君子慎独,要记住君臣之礼。”
孙皎虚心接受,点头称是。
看着这个刚刚成年的第三子,孙静见里外无人,对孙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吾不忧少主能否保守江东,能得张子布如此推许者,少主必非凡人,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忧虑汝之大兄呀。”
孙皎听后疑惑,孙暠受孙策信任,屯镇乌程,官拜定武中郎将,乌程地处吴郡腹心,向来安稳,又有何忧虑呢?
孙静又叹了口气,孙皎不解,那是他不了解他的长兄。
可是身为父亲的,哪里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
孙暠一向狂妄桀骜,孙策在时就多出大逆之语,如今少主继位,孙暠是肯定不会服气的,按照他那冲动的性格,直接起兵都有可能。
他曾经多次斥责孙暠,孙暠非但不听,还越发我行我素。
孙静察觉到这位儿子将来可能会给他带来灾祸,
因此在孙策平定会稽,表他为奋武校尉时,他坚辞不受,向孙策告老,言及自己思念祖宗,不想远离故土,请求孙策让其在家乡留守无职无分即可。
这是孙静的自保之策,远离江东权力中心,以免被惹祸上身。
但看来如今,有些灾祸是避不掉的了。
孙静对孙皎言道,“汝去收拾一下,吾即日带你入吴。”
孙皎听后大喜,自成年后,他也想向诸位兄长一般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建功立业。
只是往日孙静一直不让其入吴,只让其修心养性,如今孙静突然转变心意,肯带其一起赴吴,孙皎甚为心喜。
他向孙静拜退后,便去准备去了。
看孙皎那副心喜的样子,孙静心中爱子之情踊跃。
如果真有那一天,自己只能断臂自保了,自己有五个儿子,不可能因为一子而使其余四子俱废,
只希望到时候,这位为众臣夸赞宽仁的少主,能够念及亲情,不行株连了。
哎。
年纪三十许的徐琨正在闭目沉思。
吴县来的文书他刚刚看完。
他是吴郡富春豪族徐真之子,徐真年轻时与孙坚情如兄弟,孙坚把自己的胞妹许配给了徐真,后孙氏生下一子一女,便为徐琨及徐灵伊。
徐琨少任州郡,当时天下扰乱,徐琨就主动去吏追随孙坚,随着孙坚征伐,立下了不少功劳,后孙策渡江,徐琨也主动投奔孙策,常为先锋。
当初孙策渡江时,刘繇部将樊能、于麋驻于横江,张英屯于当利口,互为犄角阻拦孙策,孙策一时间进退无法。
此战中,多赖徐琨之力,孙策才顺利击破樊能、张英,得以渡江踏入江东。
一开始孙策为赞徐琨之功,表徐琨为丹杨太守。
可是孙策舅父吴景从袁术处归来后,因为吴景曾任丹杨郡守,宽仁得众,吏民所思,就又命吴景为丹杨太守,而调徐琨身边任用。
在年初又将其派来牛渚镇守。
频繁改任,徐琨心中很清楚,这是因为他手中得兵马甚多,孙策嫌其太重而已。
因此,他还错过了最疼爱的妹妹的婚礼。
制衡是每个人主都会的手段,这点徐琨懂,徐琨没有因为以往的事心中腹诽过孙策。
孙策对他虽不如他几个宗族兄弟那般信任,但是对他也算有情有义,职位,封赏一点没有亏待过他。
在得知徐灵伊钟意孙翊后,也不顾张昭劝谏,力主促成了孙翊和徐依的婚事。
要知道当时不止张昭不赞成这个婚事,就连孙母吴氏也有微词。
吴氏原本为孙翊的找的是毗陵恽氏嫡女,可就在孙策的主张下,徐灵伊顺利成章成了孙翊的正妻。
想到表弟孙策横死,徐琨心中也很悲痛。
他不仅是徐琨的表弟,还是徐琨倾心敬慕的主公,只是徐琨此时没有落泪,他的眼泪早就在当年孙坚死的时候留光了。
他不再是当初那个莽撞的少年,他年逾三十,如今是富春徐氏的族长,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孙策身死,孙翊继位,这对整个江东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噩耗,但对徐琨来说,却隐藏着重大的机遇。
他的妹妹是孙翊正妻,他既是孙翊的表兄,又是孙翊一系的外戚,如今孙翊执掌江东,这让徐琨的心中有点火热。
特别是身前书案上还摆着另一份文书,那是孙翊召其入吴的檄令。
想到此,徐琨起身对着身旁的亲卫统领命令道,“从军中挑选十数健儿,随吾入吴。”
亲卫统领问道,“敢问将主,何时出发。”
徐琨毫不迟疑的道,“即时。”
亲卫统领一愣,从徐琨的态度知道了事情的紧急性,连忙领命准备去了。
在亲卫长走后,徐琨复又坐下,长吁一口气。
徐家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他这个妹夫了。
徐琨爱听人讲史,他懂得一个道理,豪族或者寒族要想晋升为世家,最快的途径只有一个,
唯攀龙爪,附凤翼尔。
...
吴郡,乌程。
定武中郎将孙暠在得知孙策的死讯后,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后,命人将信使带下去好生款待,待房内无其他人后,孙暠脸上渐渐浮现喜色。
孙暠是孙翊叔父,孙坚胞弟孙静长子,年纪比孙策略小一岁。
孙暠自小就勇气过人,同辈子弟中武力除了孙策外,唯有他最高。
因此孙暠一直自视甚高,孙暠的性格又颇为骄矜,孙氏各位宗亲中,数其最为桀骜。
当初孙策平定吴郡后,遣书邀孙暠之父孙静来助,孙静带着家属在钱塘与孙策相会,就在那时孙暠及其弟孙瑜加入了孙策的军中。
在刚来到孙策军中时,孙暠就私下对身边人说过,“似此小子,无甚优异,徒赖二伯父威名耳。设使吾处之,也可为之。”
言语中显露出毫不隐藏的替代孙策之意。
后来随着孙策陆续平定江东其他几郡,威望越来越高,孙暠心中的那副心思也渐渐藏在心底。
现如今,孙暠觉得老天都在帮他。
他兴奋地对妻子张氏说道,“如今讨逆薨逝,江东上下人心浮动,郡县动荡,讨逆又择了那黄口小儿继位,他才十七岁,有何能力可以当此重任,值此时机,正是汝夫君建功立业的时候呀。”
在孙暠看来,孙策一世英明,可是死之前却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若是孙策择孙贲继位,孙贲是这一辈孙氏兄弟中年级最长者,早年就跟随孙坚,战功彪炳,自己也许还能暂且听命,以待时机。
但他却选择了孙翊这个黄口小儿,纵使是孙权这个长弟继位,孙暠都不会顺从,何况年纪更幼的孙翊呢?
在孙暠心情振奋之下,其妻子张氏却满怀忧虑,她出身吴郡张氏,名门之后,见识不同一般妇人,她对孙暠劝道,
“文书中备言三郎继位之后所为,观之不是无能之辈,而且文书中也说道吴县众臣都已认可孙翊,大势在彼,恐不可图也。”
面对妻子张氏的泼冷水,孙暠心有不悦,他嗤道,“此文书为张子布所写,他为了稳定人心,定然化虚为实,矫言惑众,如此计谋,安能欺我乎?
想那孙翊,年纪甚幼,又一直养在府中,岂能有文书中所言那般才干。张子布骗的了旁人,可欺不了我。”
张氏还欲再劝,孙暠不耐烦得摆摆手,“汝一妇人,不识大略,想那二伯一系,已出两位猛虎,这次难道还能出一龙乎?”
孙暠就不信了,孙坚十七岁斩盗闻名,孙策十七岁丧父暗藏心志,结交江淮俊杰而闻名,那孙翊今年也十七岁,一般年纪下,难道还能如其父兄一般,也在这个年纪闻名当世吗?
孙家的大旗,应该轮到我孙暠扛起来了。
...
据此不远的吴郡富春县孙家故里中。
儒士打扮的孙静手中紧紧攥着文书,脸上不停的变幻神色,有心痛,有担忧,有彷徨。
最后都深深化为一声叹息。
孙静身后的第三子孙皎眼睛红通通的,看向孙静说道,“父亲,策兄天不假年,实乃我孙氏一族之不幸,但请您不要太过悲伤,策兄临死前择翊弟继位,今翊弟得群臣拥戴,孙氏一定会度过这次危难的。”
孙皎宽言安慰父亲,不料却迎来孙静的怒斥。
“什么翊弟,君侯如今为江东之主,你怎么如此没有礼统。以下呼上,是为大不敬。”
孙皎见孙静发火了,吓得一下子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告罪。
“儿子失言,儿子失言。”
在连叩数次头后,孙静这才怒气稍息,让孙皎起来。
他苦心对孙皎告诫道,“君子慎独,要记住君臣之礼。”
孙皎虚心接受,点头称是。
看着这个刚刚成年的第三子,孙静见里外无人,对孙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吾不忧少主能否保守江东,能得张子布如此推许者,少主必非凡人,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忧虑汝之大兄呀。”
孙皎听后疑惑,孙暠受孙策信任,屯镇乌程,官拜定武中郎将,乌程地处吴郡腹心,向来安稳,又有何忧虑呢?
孙静又叹了口气,孙皎不解,那是他不了解他的长兄。
可是身为父亲的,哪里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
孙暠一向狂妄桀骜,孙策在时就多出大逆之语,如今少主继位,孙暠是肯定不会服气的,按照他那冲动的性格,直接起兵都有可能。
他曾经多次斥责孙暠,孙暠非但不听,还越发我行我素。
孙静察觉到这位儿子将来可能会给他带来灾祸,
因此在孙策平定会稽,表他为奋武校尉时,他坚辞不受,向孙策告老,言及自己思念祖宗,不想远离故土,请求孙策让其在家乡留守无职无分即可。
这是孙静的自保之策,远离江东权力中心,以免被惹祸上身。
但看来如今,有些灾祸是避不掉的了。
孙静对孙皎言道,“汝去收拾一下,吾即日带你入吴。”
孙皎听后大喜,自成年后,他也想向诸位兄长一般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建功立业。
只是往日孙静一直不让其入吴,只让其修心养性,如今孙静突然转变心意,肯带其一起赴吴,孙皎甚为心喜。
他向孙静拜退后,便去准备去了。
看孙皎那副心喜的样子,孙静心中爱子之情踊跃。
如果真有那一天,自己只能断臂自保了,自己有五个儿子,不可能因为一子而使其余四子俱废,
只希望到时候,这位为众臣夸赞宽仁的少主,能够念及亲情,不行株连了。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