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满桂和秦夫人一起进宫,秦夫人是报道请战,满桂是将昨夜大家联合制定的计划上奏。
赵兴在衙门调兵遣将,最主要的是继续筹措钱粮。然后给洪承畴写了封书信,其实也是命令。命令五千骑兵,二百车兵在后日出武清,大张旗鼓的宣传进兵南苑,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和敌接战。只要望见敌踪立刻远遁,将追击他们的敌人带离南苑越远越好。
同时也给远在外面的孙承宗写了封信,虽然两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集,但赵兴的信中充满了对老前辈的敬仰与尊重。然后将自己的计划详细的向孙承宗汇报了,请求孙承宗在外围,给予配合。
坐镇通州的孙承宗接到这封书信之后,抚须道:“此子多有建树,倒是一个能臣,可算是大明后起之秀。这个计划也完备,可行,当行。既然如此,我当全力配合。”然后对着传令兵吩咐:“去通知总兵杨国栋固守通州,祖大寿马世龙及四方援军,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卫直达京师,并尽可能的对当面建奴进行佯动。”
一道道命令下达,各地孙承宗的老部下,纷纷行动起来,开始遵照老上司的命令,对当面的建奴进行佯动,是佯动,没有什么危险的。
各地明军一动,驻扎在南苑修整的皇太极感觉到事情的不对了。
南苑,是历代皇帝休闲牧马的地方,这里水草丰美,水洼连片,野兽时常出没其中。这样的地方,直接就解决了骑兵马匹的草料问题,所以皇太极在出战京师之后,就将主力撤到这里,进行轮番休整。
他在等,等崇祯的对自己要求的反应。
其实按照现在皇太极看来,自己的要求绝对不过份。大明朝廷和女真人战火连结十几年了,虽然女真人真的是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弱。不过,套句心窝子的话,大金虽然越打越强,但从整个体量上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那个老大帝国相提并论的。其实自己早已经精疲力尽,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在使用了种种办法之后,进行了这场出人意料的突袭,其目的只有一个,议和。逼迫着强硬的大明朝廷,和自己议和,让自己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的几年,然后再爆燃发起,最终一战定乾坤。
正如历史上皇太极临撤兵前说:“城中痴儿,朕取之易如反掌,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如我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啸亭杂录》卷一)
然而就在他耐心等待消息的时候,突然间在北京内的细作回报:“袁崇焕被下狱了。带进城的喇嘛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崇祯,连阁老级别的人都没有见到。当时皇太极愣了半天,最终轻轻的合上书本,长叹一声。”
看来,自己必须要改变状况,对北京城进行压迫了。看来城下之盟,想用不流血的方法就要达到效果,是不会实现了。
“召集群臣帐议。”皇太极当时下令。
在这个时代,皇太极虽然贵为大汗,但还不能像后世辫子戏里那样,一言九鼎,乾纲独断,时不时的贝勒们还敢对皇太极拔刀子说话呢。
他们依旧实行着野蛮人的议政方式。在行军打仗中,大家围坐在一个篝火旁,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意见,最终实行简单的民主,谁说的有道理听谁的。这就是所谓的多王议政。
这种广泛的民主,有其极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一件小事,都会出现争论不休的结果,往往在紧急的军情上,耽误事情。于是后来,建立了八旗制度,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不再是所有的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而只有大汗召集八旗的旗主共商国事,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八王议政。
而再后来,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废除了八王议政制度,挟天子以令诸侯,采取了汉人的皇权集中制。这样原始的民主的形式才最终消亡,所有的人都成为了皇帝的走狗,成为皇帝的奴才。
但好在满清也有一个制度,抑制住了昏君的出现,他们不是采取大明朝廷的内阁和皇上制衡制度,而是采取了铁血丛林法则下的太子选拔制度,真正做到了能者上,昏聩无能者这下。
所以在慈禧当政以前,整个满清的朝廷,就没有,或者说是几乎没有出现昏君。这也就是物竞天择,丛林法则的好处吧。
随着皇太极的命令下达,跟随来的五旗旗主,还有一群年轻的俊杰,加上开国五大臣仅存硕果安费扬古,愉快的走进了皇太极的行辕大帐。
等到大家都到齐了,皇太极坐在上面平静的道:“用和平的办法,来要求大明皇上和咱们议和,现在来看,已经是不现实的了。那么剩下一条路,就是打。以打处和,实现我们的目的。”
最具有发言权的大贝勒豪格道:“我早就说过,阿妈当初的办法实在是太过缓慢。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就应该一杆子将北京城拿下,然后大家保着你坐上那个龙椅号令天下,何必这么婆婆妈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能征善战,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让人感觉到这个家伙脑袋有点短路,可谓不堪大任。
皇太极懒得理他,直接询问老臣安费扬古:“你怎么看?”
安费扬古沉思了一下道:“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北京城之外,大片直隶的领土,其中最关键的几座城市,也已经在我们掌握之中了。臣认为,当初范文程先生说的,麻痹对方,以换取实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既然我们的内应已经没有了作用,而崇祯那个小儿依然没有低头,我们就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强按牛头去喝水。”
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岳托附和道:“软硬兼施,才是最佳的办法,尤其我们现在的状况,虽然占据了整个战场的主动,但在我们没有攻破山海关,取得和我们本土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三面受敌的。此战应该速战速决,否则大明朝廷缓过劲儿来,对我们来说,就将是一种灾难。”
多尔衮也忧心忡忡的附和:“岳托说的对,我们毕竟在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而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主动的局面,就是我们的出其不意,打蒙了大明朝廷。这样的局面不会太久,只要他能缓过劲儿来,只要他们派出一支精兵,占据了我们通向外蒙的重要通道遵化,我们就被四面合围。我们虽然能战,但毕竟人少,就在短短的这一段时间,大明就有了20万各地秦王军的到来。”
莽古尔泰嗤笑:“老十四危言耸听了,各地勤王的兵马,你看看那个样子,一个个骨瘦如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盔甲破烂不堪,刀枪参差不齐,那就是一个乌合之众。来的再多又能如何,只要我再休整个10天半个月,我就带着我的正蓝旗本部,一战就能摧枯拉朽,解决这群碍眼的东西。”
多尔衮苦笑:“五哥,咱们虽然强大,敌人虽然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是蚂蚁多了也咬死狗熊,猛虎在一群赖皮狗的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还是不要轻视他们吧。”
皇太极打断了大家的争吵,笑着道:“大家的心气儿还是好的,但这么久拖之下,也不是一个办法。所以我想打一仗,加大对大明朝廷的压迫。”然后伸了一个懒腰:“不管怎么说,咱们还需要早些将这些物资运回去,安安稳稳的发展几年,这才是关键。”
赵兴在衙门调兵遣将,最主要的是继续筹措钱粮。然后给洪承畴写了封书信,其实也是命令。命令五千骑兵,二百车兵在后日出武清,大张旗鼓的宣传进兵南苑,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和敌接战。只要望见敌踪立刻远遁,将追击他们的敌人带离南苑越远越好。
同时也给远在外面的孙承宗写了封信,虽然两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集,但赵兴的信中充满了对老前辈的敬仰与尊重。然后将自己的计划详细的向孙承宗汇报了,请求孙承宗在外围,给予配合。
坐镇通州的孙承宗接到这封书信之后,抚须道:“此子多有建树,倒是一个能臣,可算是大明后起之秀。这个计划也完备,可行,当行。既然如此,我当全力配合。”然后对着传令兵吩咐:“去通知总兵杨国栋固守通州,祖大寿马世龙及四方援军,招募大量死士沿海守卫直达京师,并尽可能的对当面建奴进行佯动。”
一道道命令下达,各地孙承宗的老部下,纷纷行动起来,开始遵照老上司的命令,对当面的建奴进行佯动,是佯动,没有什么危险的。
各地明军一动,驻扎在南苑修整的皇太极感觉到事情的不对了。
南苑,是历代皇帝休闲牧马的地方,这里水草丰美,水洼连片,野兽时常出没其中。这样的地方,直接就解决了骑兵马匹的草料问题,所以皇太极在出战京师之后,就将主力撤到这里,进行轮番休整。
他在等,等崇祯的对自己要求的反应。
其实按照现在皇太极看来,自己的要求绝对不过份。大明朝廷和女真人战火连结十几年了,虽然女真人真的是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弱。不过,套句心窝子的话,大金虽然越打越强,但从整个体量上来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那个老大帝国相提并论的。其实自己早已经精疲力尽,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在使用了种种办法之后,进行了这场出人意料的突袭,其目的只有一个,议和。逼迫着强硬的大明朝廷,和自己议和,让自己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的几年,然后再爆燃发起,最终一战定乾坤。
正如历史上皇太极临撤兵前说:“城中痴儿,朕取之易如反掌,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如我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啸亭杂录》卷一)
然而就在他耐心等待消息的时候,突然间在北京内的细作回报:“袁崇焕被下狱了。带进城的喇嘛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崇祯,连阁老级别的人都没有见到。当时皇太极愣了半天,最终轻轻的合上书本,长叹一声。”
看来,自己必须要改变状况,对北京城进行压迫了。看来城下之盟,想用不流血的方法就要达到效果,是不会实现了。
“召集群臣帐议。”皇太极当时下令。
在这个时代,皇太极虽然贵为大汗,但还不能像后世辫子戏里那样,一言九鼎,乾纲独断,时不时的贝勒们还敢对皇太极拔刀子说话呢。
他们依旧实行着野蛮人的议政方式。在行军打仗中,大家围坐在一个篝火旁,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意见,最终实行简单的民主,谁说的有道理听谁的。这就是所谓的多王议政。
这种广泛的民主,有其极其严重的弊端,那就是一件小事,都会出现争论不休的结果,往往在紧急的军情上,耽误事情。于是后来,建立了八旗制度,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不再是所有的人坐在一起七嘴八舌,而只有大汗召集八旗的旗主共商国事,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八王议政。
而再后来,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废除了八王议政制度,挟天子以令诸侯,采取了汉人的皇权集中制。这样原始的民主的形式才最终消亡,所有的人都成为了皇帝的走狗,成为皇帝的奴才。
但好在满清也有一个制度,抑制住了昏君的出现,他们不是采取大明朝廷的内阁和皇上制衡制度,而是采取了铁血丛林法则下的太子选拔制度,真正做到了能者上,昏聩无能者这下。
所以在慈禧当政以前,整个满清的朝廷,就没有,或者说是几乎没有出现昏君。这也就是物竞天择,丛林法则的好处吧。
随着皇太极的命令下达,跟随来的五旗旗主,还有一群年轻的俊杰,加上开国五大臣仅存硕果安费扬古,愉快的走进了皇太极的行辕大帐。
等到大家都到齐了,皇太极坐在上面平静的道:“用和平的办法,来要求大明皇上和咱们议和,现在来看,已经是不现实的了。那么剩下一条路,就是打。以打处和,实现我们的目的。”
最具有发言权的大贝勒豪格道:“我早就说过,阿妈当初的办法实在是太过缓慢。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就应该一杆子将北京城拿下,然后大家保着你坐上那个龙椅号令天下,何必这么婆婆妈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能征善战,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让人感觉到这个家伙脑袋有点短路,可谓不堪大任。
皇太极懒得理他,直接询问老臣安费扬古:“你怎么看?”
安费扬古沉思了一下道:“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北京城之外,大片直隶的领土,其中最关键的几座城市,也已经在我们掌握之中了。臣认为,当初范文程先生说的,麻痹对方,以换取实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既然我们的内应已经没有了作用,而崇祯那个小儿依然没有低头,我们就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强按牛头去喝水。”
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岳托附和道:“软硬兼施,才是最佳的办法,尤其我们现在的状况,虽然占据了整个战场的主动,但在我们没有攻破山海关,取得和我们本土之间联系的情况下,其实我们是三面受敌的。此战应该速战速决,否则大明朝廷缓过劲儿来,对我们来说,就将是一种灾难。”
多尔衮也忧心忡忡的附和:“岳托说的对,我们毕竟在敌人的三面包围之中。而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主动的局面,就是我们的出其不意,打蒙了大明朝廷。这样的局面不会太久,只要他能缓过劲儿来,只要他们派出一支精兵,占据了我们通向外蒙的重要通道遵化,我们就被四面合围。我们虽然能战,但毕竟人少,就在短短的这一段时间,大明就有了20万各地秦王军的到来。”
莽古尔泰嗤笑:“老十四危言耸听了,各地勤王的兵马,你看看那个样子,一个个骨瘦如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盔甲破烂不堪,刀枪参差不齐,那就是一个乌合之众。来的再多又能如何,只要我再休整个10天半个月,我就带着我的正蓝旗本部,一战就能摧枯拉朽,解决这群碍眼的东西。”
多尔衮苦笑:“五哥,咱们虽然强大,敌人虽然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是蚂蚁多了也咬死狗熊,猛虎在一群赖皮狗的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还是不要轻视他们吧。”
皇太极打断了大家的争吵,笑着道:“大家的心气儿还是好的,但这么久拖之下,也不是一个办法。所以我想打一仗,加大对大明朝廷的压迫。”然后伸了一个懒腰:“不管怎么说,咱们还需要早些将这些物资运回去,安安稳稳的发展几年,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