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汛时节,汧河浩浩荡荡,直流而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冷的湿气,好似下着寒雾。
一弯半月悬于西天,满天星斗,就如蓝玉盘中滚动的明珠。
汧源城下灯火点点,一如繁星闪烁的夜空。
县衙之中灯火通明,军将林立,却又鸦雀无声。
李承志坐着一把胡椅,紧盯着案上的地图念念有词。但声音太小,谁都听不清他在嘀咕什么。
阶下自刁整以下,郦道元、元鸷、源规、李密、薜和能属将肃然而立。
李亮侍立在李承志身畔,而李始贤与李松则如透明的一般,站在衙堂一侧的角落里。
气氛异常宁静,甚至有些有些诡异。十数军将齐聚一堂,竟连稍重些的呼气声都听不到,好似生怕将李承志惊醒一般。
僵立良久,刁整左右瞅了瞅,给郦道元使了个眼色,又往堂上支了支下巴。
郦道元捋了捋胡须,沉吟良久,终是摇了摇头。
刁整又微一偏头,往身后看去。但还没等他将头转利索,身侧的元鸷、源规、李密、薜和等副将同时将头一低,就如睡着了一般。
众人自是知道刁整想做什么,无非就是惊疑昌义之为何退的这么快,甚至近似于溃逃一般,将汧源城也拱手相让?
都知应该与早间李承志遣李睿予昌义之送了一封信有关,但谁也不知,信中到底写了什么,才有如此威效?
众将无一不是好奇的心都要炸了,但李承志威严渐重,故而便是刁整竟都有些畏难,不敢主动询问。
心急之下,刁整又往衙堂一侧望了望。却见李始贤就如牙疼一般的咧了一下嘴,又摇了摇头。
众将更是惊奇:李始贤竟也不知?
他还真没有说谎,至多也就比刁整等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正因为如此,他比谁都要好奇……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李睿立在门外,大声报道:“郎君,姑臧候与杨司马已到衙外!”
李承志头都未抬,朗声喝道:“请!”
李睿快步离去,也就几息,李韶与杨钧便连袂而来。
二人正要问礼,却见李承志不耐烦的一挥手:“既然齐了,那就过来看……”
说话间,他又将地图一倒,好让众将看的清楚些,“最多两日,昌义之就会退出陈仓,经陈仓、褒斜两道退回汉中……
今日请诸位过来,便是想议一议,如何趁他退兵之际,狠狠的咬一块肉下来……不然若让昌义之全身而退,岂不是太便宜他了?”
众将听闻此语,心都颤了两下。
没人怀疑李承志为何敢断定昌义之会马不停蹄的退回汉中。他们想不通的是,李承志是如何做到的?
那封信,真就这么厉害?
众人将目光集中的李韶与杨钧二人的身上。心想这二人与李承志私交甚笃,问一问应是没关系的。
李韶微一沉吟,又看了看杨钧。
杨钧的两只眼睛亮的吓人,就跟贼一样:“为何?”
李承志好不怪异:“征战杀敌,天经地义,你问我为何?你怎不去问问昌义之与南帝萧衍,为何要犯我魏境?”
杨钧被噎的面红耳赤:“某问的不是这个,而是……那封信中,你到底所言何事,竟令昌义之如丧家之犬,奉头鼠窜?”
真是闲的,放着正事不议,却尽对这些细枝开节刨根究底。
也就是杨钧,若换人别人,他早斥骂了。
他正欲佯斥一句,方一抬头,才猝然惊觉十数双眼睛全都眼巴巴的钉在他脸上,刺的他脸皮发凉。
就都这么好奇?
李承志哭笑不得:“罢了……李睿!”
“仆在!”
“予诸位将军叙一叙,先从我审讯俘将讲起,再至你是如何去的南营、如何与昌义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其罢战退兵……”
包括李韶、刁整等齐齐的一回头,直戳戳的盯着李睿,反将他吓了一跳。
李睿定了定神,娓娓道来。
讲的也是中规中距,没乱改一个字。但一众将领却越听越是迷糊。
听李睿之意,好似是李承志审过那些所俘之南将,才得知昌义之、裴邃,并那成景俊等人的秘辛。
但真要如此,随便几个俘将都已知悉的秘辛,予南朝京中知其一二者又该何其多?李承志又何来的信心,以为真若施计,必会让昌义之等人予建康的亲眷中计,又何以让昌义之与裴邃等乍呼之时如闻噩耗,以为大祸临头?
都非等闲之辈,焉能听不出其中破绽。就如当时的昌义之与裴邃一般,众将不约而同的就想到了有关“天授之人”、“神机妙算”的传言。
再想到自洛阳起兵之初,李承志身为大军主帅,却率孤军北上,遂而平定了沃野之乱的过往,众将只觉心中一凌,不寒而立。
再看李承志之时的目光更添敬畏,面上更显恭顺……
杨钧后悔的肠子都要青了,恨不得堵住自己的嘴。
要知是这般结果,便是好奇到要死,他也绝不会问……
悄悄给李韶使了个眼色,李韶暗暗一叹,主动岔开了话题:“大帅既言穷寇宜追,可有定计?”
“有倒是有,但一时踌躇不决,迟疑难定,故而才请诸位过来商议……”
李承志一手捏着下巴,一手指着地图,“且看:如今昌义之陈兵陈仓,堪称可进可退。虽被我以言语恫吓,不日便会退走,但只需以一卫断后,各分五千扼守陈仓道之大散关,与褒斜道之斜峪关,便可阻了我等经尾追之路……
而自关中入蜀,就只这两道最为宽敞,可行大军。若是再往东,虽还傥骆、子午等故道,但皆为傍山凿立之栈道,险骏不说,还走不得快马,且还要多饶近两百里,故而若经这两道阻截,已然追之不击……”
李承志的手指又往西一挪,点着自秦州上邦(今天水)翻越祁山、经武都镇、南梁白马关一带,沉声说道:“东路不可行,便只剩西路……若遣轻骑兵出祁山,足可将昌义之阻予秦岭之中……”
三国之时,诸葛亮数次伐魏,皆是由此兵出祁山,与曹魏争夺关中。后世称为陇西道。
确实绕的有些远,有近五百里,但陇西道谷宽坡缓,多为坦途,极利行马。
越想越觉的可行,李承志猛一拍掌:“如此一来,可虑者有其二:一为扼守陇西道要冲之武都、白马二关。但此二关皆由元丽镇守,他既予昨日往城头射以箭书,自称要降,定是事出有因,而非为便诈。由此可见,其麾下守关之将早已心不思属,摇摆不定。
再者如此局势之下,二关之守将若非耳目之塞之辈,定已知昌义之退兵之讯,更知大势已去。若晓之以利害,当能与关下劝降之……
其二则为嘉陵江……但北段江域属地乃我魏境秦州陇西郡之梁泉县。如今陇西郡守崔祖螭弃暗投明,当可遣他随军,至梁泉后征召民夫,集调般只,不需半日,便能建一座可供骑兵通行的浮桥……”
听他想的竟然如此细致,杨钧顿时觉的有些牙疼:“如今然大胜,只待他退出陈仓,退回汉中,你与我等便是不世之功勋。你又何苦穷追不舍,行此凶险?”
凶险么?
确实有些。
便如武都、白马两关,并地处秦岭南麓的梁泉县等,皆已反叛。李承志所言于关下劝降、遣崔祖暾招降之类,如今还只是想当然。
若这些叛将、叛臣、叛民已皆不知悔改,一心从逆,那此事就无从淡起。
更何况梁泉地处元魏、吐谷浑、南梁三国交界,一个不慎,李承志口中的这支奇兵十之八成会有去无回。
但如果就这样看着昌义之全须全尾、大摇大摆的逃回去,李承志委实有些不甘心。
从来没有被人打青了脸、打出了鼻血,还要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道理……
他怅然一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若这次放过了昌义之,难保他日不会如项羽一般,今我憾恨而终……”
李始贤恨不得跳上来捂住李承志的嘴:竟将自己比做汉高祖……这样犯忌讳的话你也敢乱说?
李韶心中狂跳,杨钧则睁着一双牛眼,满脸怪像的看着李承志。
见他面色坦然,众将也只当李承志是不假思索,顺口开河。
李韶给他使了个眼色,又沉吟道:“你方才既断言元丽已有弃暗投明之意,应不真诈,而非诈降。故而为何不与他里应外合,内外夹攻?”
李承志无奈若笑:“我倒是想,但如何才能与元丽定计,如何时令他内应,我又予何时何地外合?
且昌义之拥兵十数万众,而元丽就只一两万兵力。故而便是令他阵前反戈,也定要计划周详,且需猝然发动,才有一线可能。”
“还真是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我元丽倒似是已知你所虑,专程为你来排忧解难……”
李韶呵呵笑着,往怀中一一阵摸索,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了李承志:“昌义之退兵之后,我令兵卒清扫战场之际,于死尸之中搜出奸细二人,自称为元丽之心腹,受其秘遣,为你献计……
为防有诈,我便擅专先予过目,故而断定此信应为元丽亲笔手书……”
去岁,泾州僧民叛乱,元恪授奚康生都督五州,征名平叛。时李韶为岐州刺史,元丽为雍州刺史,皆受奚康生都督。
因军情所需,二人时有秘信来往,故而李韶称这是元丽的字迹,那就一定是元丽的字迹。
李承志闻言大喜,飞一般的接过了信,当看到“某欲弃暗投明……可予郡公里应外合……”那一行字时,李承志忽的大笑起来:“天助我也……”
……
也如汧源城下一般,陈仓关下灯如繁星,又集又密。
已至子夜,军营之中却依旧宛若闹市,人声鼎沸。
行军并非易事,更何况足足十数万大军多半日便奔行了四十余里。
而且大多都为步卒,只能靠两条腿。
如此惶急,这十多万大军没有一溃如水,而是规行距步,按步就般的尽皆撤回陈仓,并无一营失期或失散,就足可见昌义之名不虚传。
但仓猝间,尽会遗留诸多首尾,比如走的太急丢了营账、猝遇山梁、泥地之类,不得不弃了车驾、粮草等等,不胜枚举。
再者最多停驻一日,后日又要启行,近十万军穿山越岭,只是人吃马嚼就是个大难题。
故而今夜,这十万人的大营谁也别想睡觉了……
县衙之中布满了灯盏,亮如白昼。上首坐着昌义之,其下就只有裴邃、兰子云、于忠、元丽、伏罗等人。
也如汧源一般,堂内鸦雀无声,但氛围异常沉闷,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只因片刻前,昌义之才与元丽大吵了一架。就差那么一丝,二人就动手了……
“便是元某叛了,这陈仓也非你昌某人之陈仓,更非你南梁之陈仓。故而敢问昌县候,你以何名义令我元丽撤出大军,拱手让之予你?
而自汧阴城下撤兵之始,这联军便名不符实。故而你也莫要以主帅之名来压我元某……若你有胆,便喝令左右将我元某斩杀于此,但若想让我元丽让出陈仓,那是痴人说梦……”
说罢,元丽大袖一挥,满脸怒色的出了县衙。
于忠脸上尽是尴尬之色:“县候莫恼,待某去劝一劝他……”
“道不同不相为谋,莫劝了!”
昌义之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既如此,便是让我十万大军露营一夜也无妨,就此散了吧……”
若只是因兵卒缺毡少帐,需入城暂且休整之故,又何需让元丽让出四城关墙?
昌义之分明是怕元丽暗中弄鬼……
众人只做不知,一一散去。见于忠起身,昌义之又唤道:“请郡公暂留一步,某有一事请教!”
“请县候示下便是,某知无不言!”
待人将走尽,昌义之才低声道:“自昌某领兵出关,济阴王便似对昌某颇不顺眼,处处挑三拣四。如今更是针锋相对,处处为难……请教于郡公,此为何故?”
于忠沉吟良久,怅然一叹:“不瞒县候,元丽之所以随我等起事,皆因我朝数代皆习汉俗,而至元恪最甚之故……而事前,我也曾与他吐肝露胆,元丽则称:若大事未成,他必会北上或是西去,而非南下……”
昌义之先是愣了一愣,而后呵呵一声,竟然冷笑出了声。
原来这王八从头至尾就没想过归附于南朝,怪不得一点后路都不留?
“好,某明白了,多谢郡公……再无他事,就请早些安歇吧!”
于忠不疑有他,恭身告退……
- 肉肉屋
一弯半月悬于西天,满天星斗,就如蓝玉盘中滚动的明珠。
汧源城下灯火点点,一如繁星闪烁的夜空。
县衙之中灯火通明,军将林立,却又鸦雀无声。
李承志坐着一把胡椅,紧盯着案上的地图念念有词。但声音太小,谁都听不清他在嘀咕什么。
阶下自刁整以下,郦道元、元鸷、源规、李密、薜和能属将肃然而立。
李亮侍立在李承志身畔,而李始贤与李松则如透明的一般,站在衙堂一侧的角落里。
气氛异常宁静,甚至有些有些诡异。十数军将齐聚一堂,竟连稍重些的呼气声都听不到,好似生怕将李承志惊醒一般。
僵立良久,刁整左右瞅了瞅,给郦道元使了个眼色,又往堂上支了支下巴。
郦道元捋了捋胡须,沉吟良久,终是摇了摇头。
刁整又微一偏头,往身后看去。但还没等他将头转利索,身侧的元鸷、源规、李密、薜和等副将同时将头一低,就如睡着了一般。
众人自是知道刁整想做什么,无非就是惊疑昌义之为何退的这么快,甚至近似于溃逃一般,将汧源城也拱手相让?
都知应该与早间李承志遣李睿予昌义之送了一封信有关,但谁也不知,信中到底写了什么,才有如此威效?
众将无一不是好奇的心都要炸了,但李承志威严渐重,故而便是刁整竟都有些畏难,不敢主动询问。
心急之下,刁整又往衙堂一侧望了望。却见李始贤就如牙疼一般的咧了一下嘴,又摇了摇头。
众将更是惊奇:李始贤竟也不知?
他还真没有说谎,至多也就比刁整等人多知道那么一点点。正因为如此,他比谁都要好奇……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李睿立在门外,大声报道:“郎君,姑臧候与杨司马已到衙外!”
李承志头都未抬,朗声喝道:“请!”
李睿快步离去,也就几息,李韶与杨钧便连袂而来。
二人正要问礼,却见李承志不耐烦的一挥手:“既然齐了,那就过来看……”
说话间,他又将地图一倒,好让众将看的清楚些,“最多两日,昌义之就会退出陈仓,经陈仓、褒斜两道退回汉中……
今日请诸位过来,便是想议一议,如何趁他退兵之际,狠狠的咬一块肉下来……不然若让昌义之全身而退,岂不是太便宜他了?”
众将听闻此语,心都颤了两下。
没人怀疑李承志为何敢断定昌义之会马不停蹄的退回汉中。他们想不通的是,李承志是如何做到的?
那封信,真就这么厉害?
众人将目光集中的李韶与杨钧二人的身上。心想这二人与李承志私交甚笃,问一问应是没关系的。
李韶微一沉吟,又看了看杨钧。
杨钧的两只眼睛亮的吓人,就跟贼一样:“为何?”
李承志好不怪异:“征战杀敌,天经地义,你问我为何?你怎不去问问昌义之与南帝萧衍,为何要犯我魏境?”
杨钧被噎的面红耳赤:“某问的不是这个,而是……那封信中,你到底所言何事,竟令昌义之如丧家之犬,奉头鼠窜?”
真是闲的,放着正事不议,却尽对这些细枝开节刨根究底。
也就是杨钧,若换人别人,他早斥骂了。
他正欲佯斥一句,方一抬头,才猝然惊觉十数双眼睛全都眼巴巴的钉在他脸上,刺的他脸皮发凉。
就都这么好奇?
李承志哭笑不得:“罢了……李睿!”
“仆在!”
“予诸位将军叙一叙,先从我审讯俘将讲起,再至你是如何去的南营、如何与昌义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其罢战退兵……”
包括李韶、刁整等齐齐的一回头,直戳戳的盯着李睿,反将他吓了一跳。
李睿定了定神,娓娓道来。
讲的也是中规中距,没乱改一个字。但一众将领却越听越是迷糊。
听李睿之意,好似是李承志审过那些所俘之南将,才得知昌义之、裴邃,并那成景俊等人的秘辛。
但真要如此,随便几个俘将都已知悉的秘辛,予南朝京中知其一二者又该何其多?李承志又何来的信心,以为真若施计,必会让昌义之等人予建康的亲眷中计,又何以让昌义之与裴邃等乍呼之时如闻噩耗,以为大祸临头?
都非等闲之辈,焉能听不出其中破绽。就如当时的昌义之与裴邃一般,众将不约而同的就想到了有关“天授之人”、“神机妙算”的传言。
再想到自洛阳起兵之初,李承志身为大军主帅,却率孤军北上,遂而平定了沃野之乱的过往,众将只觉心中一凌,不寒而立。
再看李承志之时的目光更添敬畏,面上更显恭顺……
杨钧后悔的肠子都要青了,恨不得堵住自己的嘴。
要知是这般结果,便是好奇到要死,他也绝不会问……
悄悄给李韶使了个眼色,李韶暗暗一叹,主动岔开了话题:“大帅既言穷寇宜追,可有定计?”
“有倒是有,但一时踌躇不决,迟疑难定,故而才请诸位过来商议……”
李承志一手捏着下巴,一手指着地图,“且看:如今昌义之陈兵陈仓,堪称可进可退。虽被我以言语恫吓,不日便会退走,但只需以一卫断后,各分五千扼守陈仓道之大散关,与褒斜道之斜峪关,便可阻了我等经尾追之路……
而自关中入蜀,就只这两道最为宽敞,可行大军。若是再往东,虽还傥骆、子午等故道,但皆为傍山凿立之栈道,险骏不说,还走不得快马,且还要多饶近两百里,故而若经这两道阻截,已然追之不击……”
李承志的手指又往西一挪,点着自秦州上邦(今天水)翻越祁山、经武都镇、南梁白马关一带,沉声说道:“东路不可行,便只剩西路……若遣轻骑兵出祁山,足可将昌义之阻予秦岭之中……”
三国之时,诸葛亮数次伐魏,皆是由此兵出祁山,与曹魏争夺关中。后世称为陇西道。
确实绕的有些远,有近五百里,但陇西道谷宽坡缓,多为坦途,极利行马。
越想越觉的可行,李承志猛一拍掌:“如此一来,可虑者有其二:一为扼守陇西道要冲之武都、白马二关。但此二关皆由元丽镇守,他既予昨日往城头射以箭书,自称要降,定是事出有因,而非为便诈。由此可见,其麾下守关之将早已心不思属,摇摆不定。
再者如此局势之下,二关之守将若非耳目之塞之辈,定已知昌义之退兵之讯,更知大势已去。若晓之以利害,当能与关下劝降之……
其二则为嘉陵江……但北段江域属地乃我魏境秦州陇西郡之梁泉县。如今陇西郡守崔祖螭弃暗投明,当可遣他随军,至梁泉后征召民夫,集调般只,不需半日,便能建一座可供骑兵通行的浮桥……”
听他想的竟然如此细致,杨钧顿时觉的有些牙疼:“如今然大胜,只待他退出陈仓,退回汉中,你与我等便是不世之功勋。你又何苦穷追不舍,行此凶险?”
凶险么?
确实有些。
便如武都、白马两关,并地处秦岭南麓的梁泉县等,皆已反叛。李承志所言于关下劝降、遣崔祖暾招降之类,如今还只是想当然。
若这些叛将、叛臣、叛民已皆不知悔改,一心从逆,那此事就无从淡起。
更何况梁泉地处元魏、吐谷浑、南梁三国交界,一个不慎,李承志口中的这支奇兵十之八成会有去无回。
但如果就这样看着昌义之全须全尾、大摇大摆的逃回去,李承志委实有些不甘心。
从来没有被人打青了脸、打出了鼻血,还要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道理……
他怅然一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若这次放过了昌义之,难保他日不会如项羽一般,今我憾恨而终……”
李始贤恨不得跳上来捂住李承志的嘴:竟将自己比做汉高祖……这样犯忌讳的话你也敢乱说?
李韶心中狂跳,杨钧则睁着一双牛眼,满脸怪像的看着李承志。
见他面色坦然,众将也只当李承志是不假思索,顺口开河。
李韶给他使了个眼色,又沉吟道:“你方才既断言元丽已有弃暗投明之意,应不真诈,而非诈降。故而为何不与他里应外合,内外夹攻?”
李承志无奈若笑:“我倒是想,但如何才能与元丽定计,如何时令他内应,我又予何时何地外合?
且昌义之拥兵十数万众,而元丽就只一两万兵力。故而便是令他阵前反戈,也定要计划周详,且需猝然发动,才有一线可能。”
“还真是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我元丽倒似是已知你所虑,专程为你来排忧解难……”
李韶呵呵笑着,往怀中一一阵摸索,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了李承志:“昌义之退兵之后,我令兵卒清扫战场之际,于死尸之中搜出奸细二人,自称为元丽之心腹,受其秘遣,为你献计……
为防有诈,我便擅专先予过目,故而断定此信应为元丽亲笔手书……”
去岁,泾州僧民叛乱,元恪授奚康生都督五州,征名平叛。时李韶为岐州刺史,元丽为雍州刺史,皆受奚康生都督。
因军情所需,二人时有秘信来往,故而李韶称这是元丽的字迹,那就一定是元丽的字迹。
李承志闻言大喜,飞一般的接过了信,当看到“某欲弃暗投明……可予郡公里应外合……”那一行字时,李承志忽的大笑起来:“天助我也……”
……
也如汧源城下一般,陈仓关下灯如繁星,又集又密。
已至子夜,军营之中却依旧宛若闹市,人声鼎沸。
行军并非易事,更何况足足十数万大军多半日便奔行了四十余里。
而且大多都为步卒,只能靠两条腿。
如此惶急,这十多万大军没有一溃如水,而是规行距步,按步就般的尽皆撤回陈仓,并无一营失期或失散,就足可见昌义之名不虚传。
但仓猝间,尽会遗留诸多首尾,比如走的太急丢了营账、猝遇山梁、泥地之类,不得不弃了车驾、粮草等等,不胜枚举。
再者最多停驻一日,后日又要启行,近十万军穿山越岭,只是人吃马嚼就是个大难题。
故而今夜,这十万人的大营谁也别想睡觉了……
县衙之中布满了灯盏,亮如白昼。上首坐着昌义之,其下就只有裴邃、兰子云、于忠、元丽、伏罗等人。
也如汧源一般,堂内鸦雀无声,但氛围异常沉闷,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只因片刻前,昌义之才与元丽大吵了一架。就差那么一丝,二人就动手了……
“便是元某叛了,这陈仓也非你昌某人之陈仓,更非你南梁之陈仓。故而敢问昌县候,你以何名义令我元丽撤出大军,拱手让之予你?
而自汧阴城下撤兵之始,这联军便名不符实。故而你也莫要以主帅之名来压我元某……若你有胆,便喝令左右将我元某斩杀于此,但若想让我元丽让出陈仓,那是痴人说梦……”
说罢,元丽大袖一挥,满脸怒色的出了县衙。
于忠脸上尽是尴尬之色:“县候莫恼,待某去劝一劝他……”
“道不同不相为谋,莫劝了!”
昌义之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既如此,便是让我十万大军露营一夜也无妨,就此散了吧……”
若只是因兵卒缺毡少帐,需入城暂且休整之故,又何需让元丽让出四城关墙?
昌义之分明是怕元丽暗中弄鬼……
众人只做不知,一一散去。见于忠起身,昌义之又唤道:“请郡公暂留一步,某有一事请教!”
“请县候示下便是,某知无不言!”
待人将走尽,昌义之才低声道:“自昌某领兵出关,济阴王便似对昌某颇不顺眼,处处挑三拣四。如今更是针锋相对,处处为难……请教于郡公,此为何故?”
于忠沉吟良久,怅然一叹:“不瞒县候,元丽之所以随我等起事,皆因我朝数代皆习汉俗,而至元恪最甚之故……而事前,我也曾与他吐肝露胆,元丽则称:若大事未成,他必会北上或是西去,而非南下……”
昌义之先是愣了一愣,而后呵呵一声,竟然冷笑出了声。
原来这王八从头至尾就没想过归附于南朝,怪不得一点后路都不留?
“好,某明白了,多谢郡公……再无他事,就请早些安歇吧!”
于忠不疑有他,恭身告退……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