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对张作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战役,他现在缺的就是时间。把奉天金融界的摊子铺平,需要家底厚了才能说别的。所以张汉卿的作法就是关起门来搞建设。
到了民国7年(1918年),东三省官银号的奉大洋币值稳定,实力充沛,成为全东北地区金融枢纽,发行的货币不仅流通于东北三省,还延伸至热河、河北、上海等省市,东三省官银号分号一度增至99处。东北相对于关内而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稳定,这是后话。
财经委员会对奉天的银行业准入及营业范围进行了规范:凡是注册资本在两百万元以下的银行,将不得在奉天省境营业;现有银行注册资金低于两百万元者则将限期予以整合(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为于凤至娘家的“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量身定做的),否则将停业关闭,其在各地网点,将由官银号予以接收;总部不在奉天的银行,除官银外,其在奉天的营业机构需在东三省官银号交纳不少于营业额三成的存款准备金。
这样,整个奉天,只有东三省官银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三家官营,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一家私营符合准入规范。黑龙江官银号、殖边银行、兴业银行三家却是因为资金不足,濒于停业境地。
三家银行施展浑身解数,欲新募注资。但有奉天这场挤兑风波在,又有强力打击金融投机之冲击,且奉天财经委员会已经发布政令,一般投资家都不看好这种注资行为。黑龙江官银号明智地选择并入东北官银号,殖边银行、兴业银行却仍想苦捱。其中殖边银行仗着自己资金雄厚,又总部在北京,家大业大,便不理会金融厅限期公布其在奉天的财政状况的通令。
“殖边银行”本由徐绍桢、王揖唐、许世英等北洋军人发起创办,于191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开业,总经理汪彭年。该行职责主要是“为了辅助中国银行对边疆金融力量之所未逮”,资本总额为大洋2000万元。但是按照奉天财经委员会的规程,因其系私营,其需要拿出在奉天的财务报表作为依据,并缴纳一笔为数不菲的现金作为存款准备金。
金融厅作为银行业的监管单位,查报表倒也可以接受,可是交这么庞大的准备金,却让各奉天分行叫苦万分。本来因为挤兑事件,各大银行的银根收缩,已经用去了大量的现金储备。现在,如此之多的准备金要上交,能够贷款出去的资金便少了又少,通算起来,这息差还不够日支费用,如此一来,银行吃什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殖边银行在奉天的几位经理们想出了一个不算太好的主意:做假账。他们指示各分行有意识地隐瞒一些营业网点的储蓄,以减少上缴准备金的数字。可惜,一件间接的事件导致他们计策败露,从而使得多年的金融长城毁于一旦。
元旦刚过,金融厅便通报了殖边银行奉天支行一起由下属分行的死贷所查出的连带金融丑闻:也从而让殖边银行奉天支行的假账风波发酵。它的起因是奉天军务帮办冯德麟向殖边银行贷款两百万用于开办工厂,而这个工厂的主要产品,便是方便面。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张汉卿和他的“一统”食品厂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偃旗息鼓后隆重登场。“一统,就是这个味”、“一统,越吃越好吃”、“吃了一统面,统一全中国”的口号响彻整个北方大陆。由于方便面的新奇口感和速食特性,使得它迅速成为京津冀、江浙沪一带风靡的新鲜事物,竟然一些地方向丈人家送节礼,很多也用的是“一统”方便面,这让张汉卿和他的小伙伴们始料不及的。在一些戏院、茶社,“一统”方便面已经成为零食的一种,时髦而又接地气,十分受欢迎。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亲眼见识了方便面对于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优点后,大笔一挥便预订了十万箱,给“一统”方便面做了回活广告。
也不是室内开花室外香,至少奉天省城就没让这种东西专美于外埠,据奉天销售部门统计,仅十二月份,奉天省城一地就消费了三十万包,商家还预订了五十万包。在这个销售小**里,最长存放了三个月、堆积如山的方便面被一扫而空,各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工厂连夜加班加点都不能供应上各地经销部门的需求。仅这一轮,“一统”方便面便销售了一千四百多万包,净赚将近三十万!
不但如此,算上这个工厂养活的几百号工人,以及间接让卫队旅辎重部队得益的好处,这个“一统”方便面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不但经济效益惊人,社会效益也很不凡。
这让有心人垂涎不已。
不过张汉卿早有准备,他早已在奉天工商厅挂了号,除“一统”工厂外,奉天省将在10年内不得允许类似产品的生产,这也是中国的专利制度的起源。此外,他也安排人在《奉天时报》上连续七天刊登声明,申明方便面为“一统”食品工厂的发明,其他人不得仿冒,违者必究。他深知这一事物的诞生必将引起商家模仿,故而先在此埋下伏笔。外省市自己管不着,在奉天,就得按奉天的规矩办。也许这就是一种官商勾结?能让中国提前走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阳光大道,官商勾结也未为不可。
别人可以管,冯德麟他可管不着。张汉卿垦农田修水利、建猪舍办工厂,种种举措,冯德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卫队旅不但真的没用省财政支持,还活得很滋润,他不能不加以关注。方便面一热销,他便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财路子,生产既简单,又有“一统”方便面打开了销路。按照量变等于质变的原理,他需要投入较大的资本才能抢占市场,否则一旦“一统”方便面完全充斥市场,后来者若要想介入就更加困难了。于是才有向“殖边银行”借贷搞工厂之举。
到了民国7年(1918年),东三省官银号的奉大洋币值稳定,实力充沛,成为全东北地区金融枢纽,发行的货币不仅流通于东北三省,还延伸至热河、河北、上海等省市,东三省官银号分号一度增至99处。东北相对于关内而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稳定,这是后话。
财经委员会对奉天的银行业准入及营业范围进行了规范:凡是注册资本在两百万元以下的银行,将不得在奉天省境营业;现有银行注册资金低于两百万元者则将限期予以整合(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为于凤至娘家的“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量身定做的),否则将停业关闭,其在各地网点,将由官银号予以接收;总部不在奉天的银行,除官银外,其在奉天的营业机构需在东三省官银号交纳不少于营业额三成的存款准备金。
这样,整个奉天,只有东三省官银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三家官营,奉天农民资金信用合作社一家私营符合准入规范。黑龙江官银号、殖边银行、兴业银行三家却是因为资金不足,濒于停业境地。
三家银行施展浑身解数,欲新募注资。但有奉天这场挤兑风波在,又有强力打击金融投机之冲击,且奉天财经委员会已经发布政令,一般投资家都不看好这种注资行为。黑龙江官银号明智地选择并入东北官银号,殖边银行、兴业银行却仍想苦捱。其中殖边银行仗着自己资金雄厚,又总部在北京,家大业大,便不理会金融厅限期公布其在奉天的财政状况的通令。
“殖边银行”本由徐绍桢、王揖唐、许世英等北洋军人发起创办,于191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开业,总经理汪彭年。该行职责主要是“为了辅助中国银行对边疆金融力量之所未逮”,资本总额为大洋2000万元。但是按照奉天财经委员会的规程,因其系私营,其需要拿出在奉天的财务报表作为依据,并缴纳一笔为数不菲的现金作为存款准备金。
金融厅作为银行业的监管单位,查报表倒也可以接受,可是交这么庞大的准备金,却让各奉天分行叫苦万分。本来因为挤兑事件,各大银行的银根收缩,已经用去了大量的现金储备。现在,如此之多的准备金要上交,能够贷款出去的资金便少了又少,通算起来,这息差还不够日支费用,如此一来,银行吃什么?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殖边银行在奉天的几位经理们想出了一个不算太好的主意:做假账。他们指示各分行有意识地隐瞒一些营业网点的储蓄,以减少上缴准备金的数字。可惜,一件间接的事件导致他们计策败露,从而使得多年的金融长城毁于一旦。
元旦刚过,金融厅便通报了殖边银行奉天支行一起由下属分行的死贷所查出的连带金融丑闻:也从而让殖边银行奉天支行的假账风波发酵。它的起因是奉天军务帮办冯德麟向殖边银行贷款两百万用于开办工厂,而这个工厂的主要产品,便是方便面。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张汉卿和他的“一统”食品厂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偃旗息鼓后隆重登场。“一统,就是这个味”、“一统,越吃越好吃”、“吃了一统面,统一全中国”的口号响彻整个北方大陆。由于方便面的新奇口感和速食特性,使得它迅速成为京津冀、江浙沪一带风靡的新鲜事物,竟然一些地方向丈人家送节礼,很多也用的是“一统”方便面,这让张汉卿和他的小伙伴们始料不及的。在一些戏院、茶社,“一统”方便面已经成为零食的一种,时髦而又接地气,十分受欢迎。浙江督军卢永祥在亲眼见识了方便面对于军队后勤保障方面的优点后,大笔一挥便预订了十万箱,给“一统”方便面做了回活广告。
也不是室内开花室外香,至少奉天省城就没让这种东西专美于外埠,据奉天销售部门统计,仅十二月份,奉天省城一地就消费了三十万包,商家还预订了五十万包。在这个销售小**里,最长存放了三个月、堆积如山的方便面被一扫而空,各地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工厂连夜加班加点都不能供应上各地经销部门的需求。仅这一轮,“一统”方便面便销售了一千四百多万包,净赚将近三十万!
不但如此,算上这个工厂养活的几百号工人,以及间接让卫队旅辎重部队得益的好处,这个“一统”方便面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不但经济效益惊人,社会效益也很不凡。
这让有心人垂涎不已。
不过张汉卿早有准备,他早已在奉天工商厅挂了号,除“一统”工厂外,奉天省将在10年内不得允许类似产品的生产,这也是中国的专利制度的起源。此外,他也安排人在《奉天时报》上连续七天刊登声明,申明方便面为“一统”食品工厂的发明,其他人不得仿冒,违者必究。他深知这一事物的诞生必将引起商家模仿,故而先在此埋下伏笔。外省市自己管不着,在奉天,就得按奉天的规矩办。也许这就是一种官商勾结?能让中国提前走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阳光大道,官商勾结也未为不可。
别人可以管,冯德麟他可管不着。张汉卿垦农田修水利、建猪舍办工厂,种种举措,冯德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卫队旅不但真的没用省财政支持,还活得很滋润,他不能不加以关注。方便面一热销,他便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生财路子,生产既简单,又有“一统”方便面打开了销路。按照量变等于质变的原理,他需要投入较大的资本才能抢占市场,否则一旦“一统”方便面完全充斥市场,后来者若要想介入就更加困难了。于是才有向“殖边银行”借贷搞工厂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