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三年一月上旬,新年过后没多久,宁远候顾廷烨就被任命为西蜀都指挥使,授昭勇将军,带着家人前往蜀地戍边。
顾廷烨和明兰抱着团哥儿来卫府和卫允还有张氏告别,如今的顾廷烨也已经想通了,可是和卫允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当初,因为他们之间还隔了一个沈从兴!
卫允也不介意,只要他们一家子能够过得好就行。
一月下旬,原本在都察院做的好好的盛紘却忽然接到了一纸调令,让他去刚刚成立的河北路做提刑按察使的调令。
盛紘的长子盛长柏也没有例外,被调到往徐州担任知州一职!
二月初,卫允举家搬入了已然收拾停当了的平西候府,丁健也带着家人搬到了江都伯府里头。
又半月,朝廷下了催促卫允赴任的旨意。
三月初,推无可推的卫允终于再一次踏上了西去的路途,不过这一次,同行的还有张氏昭哥儿以及丁家一大家子。
至于曹氏隐晦表现出的让卫允把家眷留在汴京城的意思!那就对不起了,卫允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就绝不会再把自己的妻儿置于别人的掌控之中,不论那人是什么人。
而卫允的这一举动也正式宣告他和太后之间关系的破裂。
可如今卫允刚刚立下了这等不世之功,受封平西候,于朝野之中的威望已然达到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忽视的高度。
太皇太后曹氏纵使和卫允的关系破裂,可那也只是二人私底下联盟关系,以前有永安帝在,卫允没法对一个注定会把自己推上绝路的人忠心耿耿,所以他选择性的投向了曹氏这一头。
可现如今永安帝已然谢幕,曹氏掌权,偏偏曹氏在政见上与卫允是完全相悖的。
或许曹氏也是想让大周江山稳固,可在卫允的眼中曹氏的目光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些。
并不是说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是不好的,这些个盘踞在各地的大家族自然有其一定的优势,可若是从长远出发看问题的话,这些个世家大族们将来很有可能都是推进大周灭亡的因素之一。
卫允记忆之中那个强大的大明王朝,到了王朝末期,朝廷一年的岁入竟然只有几百万两银子,皇帝想要筹措军饷还得朝那些个世家大族们借钱!
后来后金入关的时候,抢夺自那些世家大族的金银财宝数以亿计!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卫允才会对新政如此执着吧!
毕竟那个至少曾经有把他当做了自家晚辈的老人对他的恩情,确实是比山高,比海深,这一点卫允从未忘记。
外放官员带着家眷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纵使是卫允如今手握大权,旁人有些只言片语又能如何,此刻的卫允已经没有了顾忌。
听说卫允把一应的亲眷都带出了汴京,慈宁宫里头的太皇太后是大发雷霆,摔了无数的杯子茶盏。
随着曹氏手中的权势越来越重,人也变得愈发威严起来,以前的慈祥和蔼都少了许多,在慈宁宫伺候的宫人们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的,生怕触了曹氏的霉头。
随着卫允把家眷带离了汴京,太皇太后曹氏也开始发力,先是下令将罗网开始大幅的扩张,大有将罗网当真化作一张笼罩住整个大周的天罗地网的趋势。
而且一应针对黑甲军的调令也相继颁发了下来。
可面对曹氏发下来的圣旨,刚刚成立的甘肃路却忽然出了乱子,先是吐蕃境内的几个部落联合起来进犯甘肃南境边区,而郑老将军驻守河套,分身乏力,而且驻守甘肃南境的可是黑甲军,袁文绍这个武定伯就只能挑起大梁,亲自前往坐镇。
可接下来没几日,甘肃西北又出了问题,传回汴京的军报上头是这么写的:西域诸国发生战乱,战事已经扩散到了大周西北边境之上,为了震慑这些西域小国,作为黑甲军统领的郭淅庭已经亲自领着大军前去平乱坐镇了!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太后尽管十分气愤,可如今外敌来犯,将军们忙于领军迎敌而无法分身他顾,全都在情理之中,朝臣们的意思也都是边防为重,至于调动的话,以后再调也行。
而且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卫,太皇太后曹氏如今虽然掌握着朝政大权和传国玉玺,可曹氏毕竟只是太皇太后,朝政和传国玉玺也只是暂领而已,若是对锦衣卫做出过多干涉的话,只怕朝臣们都要怀疑她的用心了!
陕西和甘肃两路,新政的施行还在继续,尤其是甘肃一带,那些个不识趣的西夏贵族都已经沦为了阶下之囚,家产天地都被朝廷抄没,少数识趣的配合新政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土地反倒是受到了优待。
如今甘肃一路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当中,运转司也在南方大肆组织与锦衣卫交好的商号进驻甘肃。
可对于甘肃的情况没人能比当地人更熟悉了,这些个识趣的世家大族们在朝廷的牵引下,反倒是找到了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
商业!
西北的土地本就贫乏,每年的产出也不算多,相反,在卫允推行的行政之下,商业开始蓬勃发展,各种手工制造业也开始兴起,可谓遍地都是商机。
士农工商,商虽然排在最末,可那些个世家大族之中哪家名下没有几个商队往来于各地之间,只要不是挂着自家的名头,于仕途可不会有半点影响。
盛家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宥阳的盛家大房的盛维走的是商路,可盛紘这个盛家二房的家主走的却是仕途,不仅没有受到制约,盛维和盛紘这两个堂兄弟相互扶持之下,反而都过得异常滋润。
盛家大房的生意越做越大,荷包里的银子越来越多,盛紘的官儿也越做越大,仕途一帆风顺,而且盛维每年送到盛紘手里头的银子可都不是小数目,盛紘自己又不经商,这些年来若是没有盛维支持他银子给他打点上下的话,只怕盛紘的官儿也做不了这么顺。
相较于甘肃,反倒是陕西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毕竟关陇之地的世家大族多如牛毛,而且陕西本地的官员们也有不少都是出自这些世家。
而这一次,卫允没有继续放任。
有北镇抚司在,卫允对这些世家大族们的清算还不是简单的很!
除了少数真正清贵的清流世家之外,其他的那些个地方豪族之中哪一个没点儿狗屁倒灶的龌龊事儿,屁股真正干净的就没几个!
尤其是当初派出杀手刺杀卫允的那几家,被清算的最惨。
谋害朝廷命官,而且还是当朝二品大员,有丹书铁券,圣旨册封的平西候爷,这罪名已经够诛灭三族的了。
好在卫允还算仁慈,没有杀一个人头滚滚,只是把他们的家产都给抄没了,男丁悉数充军,女眷们则被罚去了锦衣卫医署,工作就是类似于后世的护士。
毕竟在这个时代男女之防乃是大防,为了能够扩大医署的力量,卫允也算是想尽了办法。
三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了。
三年的时间里,吐蕃对于甘肃的进犯就没有停止过,西夏那边的战事也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好像一辈子都打不完一样。
而袁文绍和郭淅庭等人的调令也是一拖再拖。
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也觉得不解,可不管是兵部的探子还是罗网的谍子打探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吐蕃却是再和黑甲军交战,西北的战事也没有停过。
而三年的成果是显著的,陕西和甘肃两路已经被卫允打造的宛若铁桶一般,从清缴之中幸存下来的世家大族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三年的时间,陕西的人口暴涨了两倍,甘肃则要少一些,只有五成。
而这些人口之中,新生儿只占了少数,大多都是一些被卫允从那些被清缴世家大族们手中夺来的庄户、下人,还有一部分是从邻近的山西、河北、还有西蜀、以及直隶所迁徙而来。
而隶属于黑甲军的军户数量已经快要接近突破七十万大关了,锦衣卫在各地的卫所也都全部完善。
六十二万黑甲军也在和吐蕃的不断练兵之中,变得愈发精锐,各军各营之间的配合也愈发的默契无间。
正和六年三月初八!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万里无云。
和煦的春风拂过西北大地,万物复苏,遍地生机。
近百支大旗在风中肆意招展,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那杆通体漆黑,唯有升腾着的红色火焰图腾的大纛。
随风飘扬的大旗之下,是一片队列一场整齐的军阵,黑压压,密密麻麻!
风字军,十五万风字军,十二营轻骑,三营重骑,还有两营陌刀营。
一身黑色吞金甲,血色披风,腰配长刀的卫允骑马立于军阵最前方,袁文绍、梁昊、郭淅庭等一众黑甲军的降临分布于卫允的左右!
看着斜挂在东面天空之上的暖阳,卫允大手一挥,大纛一动,沉闷的鼓声立时便响起,十七万将士闻鼓而动!
向东而去!
顾廷烨和明兰抱着团哥儿来卫府和卫允还有张氏告别,如今的顾廷烨也已经想通了,可是和卫允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当初,因为他们之间还隔了一个沈从兴!
卫允也不介意,只要他们一家子能够过得好就行。
一月下旬,原本在都察院做的好好的盛紘却忽然接到了一纸调令,让他去刚刚成立的河北路做提刑按察使的调令。
盛紘的长子盛长柏也没有例外,被调到往徐州担任知州一职!
二月初,卫允举家搬入了已然收拾停当了的平西候府,丁健也带着家人搬到了江都伯府里头。
又半月,朝廷下了催促卫允赴任的旨意。
三月初,推无可推的卫允终于再一次踏上了西去的路途,不过这一次,同行的还有张氏昭哥儿以及丁家一大家子。
至于曹氏隐晦表现出的让卫允把家眷留在汴京城的意思!那就对不起了,卫允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就绝不会再把自己的妻儿置于别人的掌控之中,不论那人是什么人。
而卫允的这一举动也正式宣告他和太后之间关系的破裂。
可如今卫允刚刚立下了这等不世之功,受封平西候,于朝野之中的威望已然达到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忽视的高度。
太皇太后曹氏纵使和卫允的关系破裂,可那也只是二人私底下联盟关系,以前有永安帝在,卫允没法对一个注定会把自己推上绝路的人忠心耿耿,所以他选择性的投向了曹氏这一头。
可现如今永安帝已然谢幕,曹氏掌权,偏偏曹氏在政见上与卫允是完全相悖的。
或许曹氏也是想让大周江山稳固,可在卫允的眼中曹氏的目光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些。
并不是说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是不好的,这些个盘踞在各地的大家族自然有其一定的优势,可若是从长远出发看问题的话,这些个世家大族们将来很有可能都是推进大周灭亡的因素之一。
卫允记忆之中那个强大的大明王朝,到了王朝末期,朝廷一年的岁入竟然只有几百万两银子,皇帝想要筹措军饷还得朝那些个世家大族们借钱!
后来后金入关的时候,抢夺自那些世家大族的金银财宝数以亿计!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卫允才会对新政如此执着吧!
毕竟那个至少曾经有把他当做了自家晚辈的老人对他的恩情,确实是比山高,比海深,这一点卫允从未忘记。
外放官员带着家眷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纵使是卫允如今手握大权,旁人有些只言片语又能如何,此刻的卫允已经没有了顾忌。
听说卫允把一应的亲眷都带出了汴京,慈宁宫里头的太皇太后是大发雷霆,摔了无数的杯子茶盏。
随着曹氏手中的权势越来越重,人也变得愈发威严起来,以前的慈祥和蔼都少了许多,在慈宁宫伺候的宫人们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的,生怕触了曹氏的霉头。
随着卫允把家眷带离了汴京,太皇太后曹氏也开始发力,先是下令将罗网开始大幅的扩张,大有将罗网当真化作一张笼罩住整个大周的天罗地网的趋势。
而且一应针对黑甲军的调令也相继颁发了下来。
可面对曹氏发下来的圣旨,刚刚成立的甘肃路却忽然出了乱子,先是吐蕃境内的几个部落联合起来进犯甘肃南境边区,而郑老将军驻守河套,分身乏力,而且驻守甘肃南境的可是黑甲军,袁文绍这个武定伯就只能挑起大梁,亲自前往坐镇。
可接下来没几日,甘肃西北又出了问题,传回汴京的军报上头是这么写的:西域诸国发生战乱,战事已经扩散到了大周西北边境之上,为了震慑这些西域小国,作为黑甲军统领的郭淅庭已经亲自领着大军前去平乱坐镇了!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太后尽管十分气愤,可如今外敌来犯,将军们忙于领军迎敌而无法分身他顾,全都在情理之中,朝臣们的意思也都是边防为重,至于调动的话,以后再调也行。
而且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卫,太皇太后曹氏如今虽然掌握着朝政大权和传国玉玺,可曹氏毕竟只是太皇太后,朝政和传国玉玺也只是暂领而已,若是对锦衣卫做出过多干涉的话,只怕朝臣们都要怀疑她的用心了!
陕西和甘肃两路,新政的施行还在继续,尤其是甘肃一带,那些个不识趣的西夏贵族都已经沦为了阶下之囚,家产天地都被朝廷抄没,少数识趣的配合新政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土地反倒是受到了优待。
如今甘肃一路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当中,运转司也在南方大肆组织与锦衣卫交好的商号进驻甘肃。
可对于甘肃的情况没人能比当地人更熟悉了,这些个识趣的世家大族们在朝廷的牵引下,反倒是找到了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
商业!
西北的土地本就贫乏,每年的产出也不算多,相反,在卫允推行的行政之下,商业开始蓬勃发展,各种手工制造业也开始兴起,可谓遍地都是商机。
士农工商,商虽然排在最末,可那些个世家大族之中哪家名下没有几个商队往来于各地之间,只要不是挂着自家的名头,于仕途可不会有半点影响。
盛家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宥阳的盛家大房的盛维走的是商路,可盛紘这个盛家二房的家主走的却是仕途,不仅没有受到制约,盛维和盛紘这两个堂兄弟相互扶持之下,反而都过得异常滋润。
盛家大房的生意越做越大,荷包里的银子越来越多,盛紘的官儿也越做越大,仕途一帆风顺,而且盛维每年送到盛紘手里头的银子可都不是小数目,盛紘自己又不经商,这些年来若是没有盛维支持他银子给他打点上下的话,只怕盛紘的官儿也做不了这么顺。
相较于甘肃,反倒是陕西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毕竟关陇之地的世家大族多如牛毛,而且陕西本地的官员们也有不少都是出自这些世家。
而这一次,卫允没有继续放任。
有北镇抚司在,卫允对这些世家大族们的清算还不是简单的很!
除了少数真正清贵的清流世家之外,其他的那些个地方豪族之中哪一个没点儿狗屁倒灶的龌龊事儿,屁股真正干净的就没几个!
尤其是当初派出杀手刺杀卫允的那几家,被清算的最惨。
谋害朝廷命官,而且还是当朝二品大员,有丹书铁券,圣旨册封的平西候爷,这罪名已经够诛灭三族的了。
好在卫允还算仁慈,没有杀一个人头滚滚,只是把他们的家产都给抄没了,男丁悉数充军,女眷们则被罚去了锦衣卫医署,工作就是类似于后世的护士。
毕竟在这个时代男女之防乃是大防,为了能够扩大医署的力量,卫允也算是想尽了办法。
三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了。
三年的时间里,吐蕃对于甘肃的进犯就没有停止过,西夏那边的战事也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好像一辈子都打不完一样。
而袁文绍和郭淅庭等人的调令也是一拖再拖。
朝中的文武大臣们也觉得不解,可不管是兵部的探子还是罗网的谍子打探到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吐蕃却是再和黑甲军交战,西北的战事也没有停过。
而三年的成果是显著的,陕西和甘肃两路已经被卫允打造的宛若铁桶一般,从清缴之中幸存下来的世家大族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三年的时间,陕西的人口暴涨了两倍,甘肃则要少一些,只有五成。
而这些人口之中,新生儿只占了少数,大多都是一些被卫允从那些被清缴世家大族们手中夺来的庄户、下人,还有一部分是从邻近的山西、河北、还有西蜀、以及直隶所迁徙而来。
而隶属于黑甲军的军户数量已经快要接近突破七十万大关了,锦衣卫在各地的卫所也都全部完善。
六十二万黑甲军也在和吐蕃的不断练兵之中,变得愈发精锐,各军各营之间的配合也愈发的默契无间。
正和六年三月初八!
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万里无云。
和煦的春风拂过西北大地,万物复苏,遍地生机。
近百支大旗在风中肆意招展,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那杆通体漆黑,唯有升腾着的红色火焰图腾的大纛。
随风飘扬的大旗之下,是一片队列一场整齐的军阵,黑压压,密密麻麻!
风字军,十五万风字军,十二营轻骑,三营重骑,还有两营陌刀营。
一身黑色吞金甲,血色披风,腰配长刀的卫允骑马立于军阵最前方,袁文绍、梁昊、郭淅庭等一众黑甲军的降临分布于卫允的左右!
看着斜挂在东面天空之上的暖阳,卫允大手一挥,大纛一动,沉闷的鼓声立时便响起,十七万将士闻鼓而动!
向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