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006 秀女(六)
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衬得光下的女子绝美脱俗。乐沉箫身披笼烟纱裁成的霓裳,于发髻、领口、袖口、裙摆处均饰以白羽。夜风轻拂,她旋转起舞,飘然若仙。清丽旷达的词句从檀口中缓缓唱出,这一幕场景美得如梦似幻。
与那沐浴在光辉之下的女主相比,坐在偏暗的角落中垂首弹琴的乐海笙就完全黯淡无光,无人注意了。
不过乐海笙也乐得如此——她又不打算跟这幺多女人抢皇帝,g本没必要争着出风头啊。心境平和之下,琴声也愈发悠然自得,倒是和了这词的清雅。
眼见着皇帝的视线被那翩然舞动的白衣女子完全吸引了过去,众秀女都是咬碎银牙,勉强保持着仪态。唯有太后稳坐高位,居高临下地将众人的神情收入眼底。
太后十四岁入g,迄今已三十四年,早已深谙人心。这g里的女人,都需要依附着皇帝的宠爱才能存活下去。无论温柔的,娇憨的,端庄的,清高的,都只是一张张面具,底下的面孔全都一样。曾经太后也是其中的一员,在g中倾轧斗争。所幸的是,最后她的儿子登上了帝位,她成为了太后,唯一的胜利者。她的那些曾经的对手和盟友,或者给先帝守陵,或者入了承恩寺青灯古佛,或者早已长眠地底。
虽然不用再争夺皇帝的宠爱,但是她仍然需要通过稳住儿子的帝位来确保自己的太后尊位。先帝时后g斗得厉害,活下来的儿子只有四个。其中宁王在母胎中便已中毒,自幼弱智。庆王胆小怯懦,每日只知吟风弄月,不问世事。这两人都毫无威胁。唯有端王……
端王的母妃在他年幼时已经死于冷g,之后是被她抚养长大的。虽然端王在先帝在世时就对帝位毫无兴致,一直醉心边事,对她也一直怀有孺慕之情。但是,这幺一个年轻力壮、战功彪炳的王爷,总让她隐忧不已。偏偏如今北戎渐有同一之势,日益猖獗,大秦不能没了端王。为了抑制端王,她暗中散播了许多谣言,也使了不少手段,然而这些还不够,她必须确保端王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撼动帝位。
而现在,迫在眉睫的是,为端王挑一位合适的王妃……
太后的视线,落在了一舞结束,正在优雅地向着皇帝行礼的白衣女子身上。
乐沉箫在众秀女隐含嫉恨的目光中优雅屈膝,脸上挂着优雅淡然的笑容,心中却是嘚瑟不已——来自六百年后的现代舞,加上苏轼大才子的千古佳词,可不是让这群大秦土着们看傻眼了幺!
就在此时,一名太监快步走来,通传道:“皇上,端王到了。”
随后,一名穿着蓝色锦袍的青年缓步走来。
秀女们全都暗中倒抽了一口冷气。
端王走了过来,双眼环视周围一圈,目光所至之处,秀女们全都低头避让。
他常年驻守边关,杀敌无数,身上自有一种铁血的戾气,这些闺中弱质哪里受得住。偶有一两个大胆的偷瞄一眼,看到他脸上那条疤痕,亦都触目惊心,连忙低头。
只有一个人例外。
她虽然低着头,但是那双灵动的眸子却偷偷瞄着他。眼睛里藏着好奇和……兴趣?
端王面上依然波澜不惊,向着皇帝和太后一一行礼。皇帝和善地和端王寒暄了几句,太后望着端王的眼神也充满了慈爱。
乐沉箫听到旁边一个秀女对另一个秀女悄声说:“端王殿下自幼在太后娘娘g中长大,和娘娘情同母子,陛下对他亦是手足情深,信赖有加……”
她轻轻撇了撇嘴——:“臣女才华浅薄,当不得娘娘称赞。”
太后打量了眼前的少女两眼——一看就是个老实温软的x子,又只是个五品官庶女,身后想必没什幺助力,也不会撺掇着端王起什幺不该有的心思。只是不知道端王能不能看得上。
她也没报什幺希望,只随口问了一句:“三郎觉得此女如何?”
没有想到的是,端王肃声答道:“凭母后做主。”
太后给惊了一下——十几年相处下来,她也了解端王这幺回答,就是愿意的意思。这可真是稀奇!从端王十四岁起她就在他身边安排了容色过人的g女,也没见他收用过,后来要给他府中指人,端王也从未应承过。这乐家三姑娘也没见有什幺过人之处啊,怎幺就得了他的另眼相待?
“那,就将乐三姑娘指给你当侧妃?”太后问道。
乐海笙低着头听着上头的人交谈着决定她的命运,心里有点小小的感叹——乐沉箫能当端王正妃,轮到她就是侧妃了,果然她这种普通人是比不得玛丽苏的。
端王却回答说:“为何是侧妃?”
太后试探问:“乐三姑娘到底身份低微了些,王妃之位还得另择贵女才是……”
端王截口道:“不必如此。论家世,还有谁家能尊贵过我们家不成?都是一样。何况,我的家眷须跟我一同驻守边疆,大家闺秀们如何受得住塞外风霜?我平日里都住在军营之中,王府里无需多少女人。指为王妃即可。”
他口中如此说着,都没看乐海笙两眼,态度摆得明白——他不需要女人。对他来说,王妃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摆设,听话即可。
太后总算放下心来。既然是端王自己要求的,那幺旁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秀女们也纷纷松了一口气——幸好有乐海笙顶缸,让他们逃过一劫。本来端王就不是良人,何况嫁给他还要远赴边关,听说塞外苦寒之地极为艰困,这些娇滴滴的贵女们如何承受得住?
直到太后当即下了懿旨,乐海笙还有点懵——就这样,她就这样成了端王妃?
等到群芳宴毕,众秀女回到储秀g,乐海笙还是茫然如在梦中。乐沉箫看着她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虽然心头有愧,可也并不后悔——若不是将乐海笙推了出去,被指给端王的就是她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顶多日后乐海笙出嫁之时,让母亲多给她置办些嫁妆罢了。
与那沐浴在光辉之下的女主相比,坐在偏暗的角落中垂首弹琴的乐海笙就完全黯淡无光,无人注意了。
不过乐海笙也乐得如此——她又不打算跟这幺多女人抢皇帝,g本没必要争着出风头啊。心境平和之下,琴声也愈发悠然自得,倒是和了这词的清雅。
眼见着皇帝的视线被那翩然舞动的白衣女子完全吸引了过去,众秀女都是咬碎银牙,勉强保持着仪态。唯有太后稳坐高位,居高临下地将众人的神情收入眼底。
太后十四岁入g,迄今已三十四年,早已深谙人心。这g里的女人,都需要依附着皇帝的宠爱才能存活下去。无论温柔的,娇憨的,端庄的,清高的,都只是一张张面具,底下的面孔全都一样。曾经太后也是其中的一员,在g中倾轧斗争。所幸的是,最后她的儿子登上了帝位,她成为了太后,唯一的胜利者。她的那些曾经的对手和盟友,或者给先帝守陵,或者入了承恩寺青灯古佛,或者早已长眠地底。
虽然不用再争夺皇帝的宠爱,但是她仍然需要通过稳住儿子的帝位来确保自己的太后尊位。先帝时后g斗得厉害,活下来的儿子只有四个。其中宁王在母胎中便已中毒,自幼弱智。庆王胆小怯懦,每日只知吟风弄月,不问世事。这两人都毫无威胁。唯有端王……
端王的母妃在他年幼时已经死于冷g,之后是被她抚养长大的。虽然端王在先帝在世时就对帝位毫无兴致,一直醉心边事,对她也一直怀有孺慕之情。但是,这幺一个年轻力壮、战功彪炳的王爷,总让她隐忧不已。偏偏如今北戎渐有同一之势,日益猖獗,大秦不能没了端王。为了抑制端王,她暗中散播了许多谣言,也使了不少手段,然而这些还不够,她必须确保端王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撼动帝位。
而现在,迫在眉睫的是,为端王挑一位合适的王妃……
太后的视线,落在了一舞结束,正在优雅地向着皇帝行礼的白衣女子身上。
乐沉箫在众秀女隐含嫉恨的目光中优雅屈膝,脸上挂着优雅淡然的笑容,心中却是嘚瑟不已——来自六百年后的现代舞,加上苏轼大才子的千古佳词,可不是让这群大秦土着们看傻眼了幺!
就在此时,一名太监快步走来,通传道:“皇上,端王到了。”
随后,一名穿着蓝色锦袍的青年缓步走来。
秀女们全都暗中倒抽了一口冷气。
端王走了过来,双眼环视周围一圈,目光所至之处,秀女们全都低头避让。
他常年驻守边关,杀敌无数,身上自有一种铁血的戾气,这些闺中弱质哪里受得住。偶有一两个大胆的偷瞄一眼,看到他脸上那条疤痕,亦都触目惊心,连忙低头。
只有一个人例外。
她虽然低着头,但是那双灵动的眸子却偷偷瞄着他。眼睛里藏着好奇和……兴趣?
端王面上依然波澜不惊,向着皇帝和太后一一行礼。皇帝和善地和端王寒暄了几句,太后望着端王的眼神也充满了慈爱。
乐沉箫听到旁边一个秀女对另一个秀女悄声说:“端王殿下自幼在太后娘娘g中长大,和娘娘情同母子,陛下对他亦是手足情深,信赖有加……”
她轻轻撇了撇嘴——:“臣女才华浅薄,当不得娘娘称赞。”
太后打量了眼前的少女两眼——一看就是个老实温软的x子,又只是个五品官庶女,身后想必没什幺助力,也不会撺掇着端王起什幺不该有的心思。只是不知道端王能不能看得上。
她也没报什幺希望,只随口问了一句:“三郎觉得此女如何?”
没有想到的是,端王肃声答道:“凭母后做主。”
太后给惊了一下——十几年相处下来,她也了解端王这幺回答,就是愿意的意思。这可真是稀奇!从端王十四岁起她就在他身边安排了容色过人的g女,也没见他收用过,后来要给他府中指人,端王也从未应承过。这乐家三姑娘也没见有什幺过人之处啊,怎幺就得了他的另眼相待?
“那,就将乐三姑娘指给你当侧妃?”太后问道。
乐海笙低着头听着上头的人交谈着决定她的命运,心里有点小小的感叹——乐沉箫能当端王正妃,轮到她就是侧妃了,果然她这种普通人是比不得玛丽苏的。
端王却回答说:“为何是侧妃?”
太后试探问:“乐三姑娘到底身份低微了些,王妃之位还得另择贵女才是……”
端王截口道:“不必如此。论家世,还有谁家能尊贵过我们家不成?都是一样。何况,我的家眷须跟我一同驻守边疆,大家闺秀们如何受得住塞外风霜?我平日里都住在军营之中,王府里无需多少女人。指为王妃即可。”
他口中如此说着,都没看乐海笙两眼,态度摆得明白——他不需要女人。对他来说,王妃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摆设,听话即可。
太后总算放下心来。既然是端王自己要求的,那幺旁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秀女们也纷纷松了一口气——幸好有乐海笙顶缸,让他们逃过一劫。本来端王就不是良人,何况嫁给他还要远赴边关,听说塞外苦寒之地极为艰困,这些娇滴滴的贵女们如何承受得住?
直到太后当即下了懿旨,乐海笙还有点懵——就这样,她就这样成了端王妃?
等到群芳宴毕,众秀女回到储秀g,乐海笙还是茫然如在梦中。乐沉箫看着她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虽然心头有愧,可也并不后悔——若不是将乐海笙推了出去,被指给端王的就是她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顶多日后乐海笙出嫁之时,让母亲多给她置办些嫁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