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泽于此时出现在这儿当然不是刻意安排,他不可能掌握李凌的行踪,只是恰逢其会,来徐州访友,而李凌又正好经此拜会张儒师,而两位老人之前又对朝中诸皇子之争有过一些讨论,才会让他也对李凌生出了一些兴趣来。
于是他便假借张禾丰之口,把自己的看法给拿了出来,试图劝说李凌放弃继续支持英王,转而投入太子麾下,从而使朝局重新平静。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张禾丰在此一事上居然还辩不过一个晚辈,这让他不得不自己现身,再与李凌好生辩论一番。这倒不是说他有什么私心,所说所做终归还是为了这个国家,和天下黎民着想。
李凌也能明白对方的心思,虽然并不认同,却也得打叠起精神来应对。因为他更明白黄文泽对天下读书人的影响有多大,而读书人又几乎可以代表天下黎民的看法。从而使得这场与黄文泽的辩论看着都不比朝中那些争斗要简单了。
这让李凌完全专注起来,听完黄文泽的话后,稍作思索,便道:“泽川先生所说的君臣之道自然要讲,但那只是对当今陛下来说,我等为臣者,包括英王都必须忠于陛下。可太子,储君终究不算是真正的君王,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至于兄弟阋墙一说,就更是无端指责了,英王要争皇位不假,却从来不会用上歪门邪道,更不会干出如之前的永王般搞出什么贿赂边将,导致后患无穷的勾当来。以上赂下,就算一时能得人拥戴,也得不到人的尊敬,不过贻笑大方而已。不知泽川先生以为如何?”
“话虽不错,可因为英王要争,终究会酿成朝中党争不断,于国于朝还是一大损害啊。而且有些时候,就因为党争者不顾大局,往往还会遗祸于下,最终遭殃的还是黎民百姓,你身为朝臣就不觉着心中有愧吗?”黄文泽当即又问道,就是手抓一点,你们的争端会给大越带来极大的破坏,让百姓受苦。
对此一点,李凌倒是坦然认了:“先生所言在理,有争端,终究会有人遭受无妄之灾……但是,先生你总不能说没有这些争端,我大越天下就彻底太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吧?
“你对当今太子又有多少了解,真觉着他能为一代明君吗?这一点我想张儒师要比你我更了解,刚才也已经给出了他的看法。却不知您避此不谈,只说什么党争误国,又有何用呢?”
这一番诘问,让黄文泽一时无言以对,他有才气,善诗书,但真论到能言善辩,却显然是比不了李凌了。何况,他对朝堂之事其实也知之甚少,毕竟当初他就只是个挂冠而去的知府而已,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现如今他虽声名远播,但叫人佩服的也只是文采风流,和为人端方,终究不是真有什么治政的才能啊。而世人对他推崇备至,也只是佩服他的才学,为人,再加上他不会对任何势力造成威胁,自然乐得推这么个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和他做这样的一场争辩了。
而李凌显然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全说出来,用以驳倒对手:“先生你所谓的爱国爱民之心,更多只是流于表面,只想着消弭眼下的争端;却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根子,是因为太子无能,他无法让其他兄弟心服,无法让陛下安心将皇位传于他手,才会先后永王,后有英王,站出来与之一争!
“晚辈可以断言一句,即便这次英王真罢了手,难保接下来就不会有新的皇子再站出来。所以,与其劝说英王放弃,还不如让太子自己先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才德,才是正经!”
“李大人果然言辞犀利,让老夫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呀……”黄文泽在一阵沉默后,终于苦笑道,这算是变相地认输了。确实,论起对此事的辩论,他已大败亏输,但他并没有真正认输,因为有一点是他最在意的“要是按李大人所言,那当初皇帝他就不该立太子为储君……”
“这就又回到了刚才我说的一点,陛下当年所以会立孙琮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出身最贵重,乃是先皇后所出的嫡长子,二者也是为了社稷着想,毕竟国有储君,才天下无忧嘛。这一点不正是满朝文臣,以及天下读书人所共同认定的吗?
“可是这真就是合理的安排吗?嫡长子继承制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中安定,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多半是从小就被立作太子,他们的能力和心性在那时是很难看出来的。就如当今太子,早年间,张儒师也是他的师傅,可看出他其实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却又懦弱无担当了吗?
“所以我从来就认为此等关系到天下大局的太子之位当以立贤为主,只有那真正贤明有才又有德的皇子,才配登上高位。不然,那就是胡亥杨广一般,遗祸无穷,真正是天下遭难,百姓遭殃了!”
张禾丰在一旁听得神色一阵变化,他是真开始认同李凌的说法了。虽然他和太子更亲近些,但说到底,他更看重的还是大越的江山社稷,黎民安稳。而就他这些年对太子的认知不断加深,也渐渐认同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了。
黄文泽还在那儿纠结,他盯着李凌,足足半晌,才闷声道:“那你怎么就认定了英王便能强过太子?毕竟你口中的胡亥杨广一开始也非太子,是他们靠着阴谋篡夺的太子之位。然后等到他们真登上帝位了,便原形毕露,导致秦与隋皆两代而亡。”
“这个我确实无法给出证明,我能认同英王自然有我的判断,却无法强加于任何人……但是泽川先生,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在明知道太子并不是合格贤君的情况下,却不考虑一个更佳的人选。”
顿一下,李凌又断然道:“还有,还有一点是我可以确信的。一直以来身在西南,更贴近百姓的英王,显然要比一直高高在上的太子更了解民间疾苦!还有,论用兵作战,他也要强过太子许多。太子虽然去过北疆,却只是在幽州城中暂住罢了,可英王当年在西南时,可是真正领兵和那些蛮族有过交锋的。
“而如今,我大越北方边患似乎威胁又大了起来,所以只这一点上,我便认定英王要比太子更适合来日为君主了。最后,还有一事或许你们都不知道,当你们不屑于永王的种种贿赂下属官员的举动时,其实太子也没少干这样的事情。倒是英王,既无必要,也没这个资产来收买边军将领。”
“什么?”
“此话当真?”
两个老人几乎同时变色,然后齐齐失声叫了起来,这是他们怎么都没法相信,没法接受的事情,甚至都怀疑李凌是在造谣污蔑。
李凌半点不作回避地与他们对视:“这些事情都是学生亲生经历,我之前在北疆运粮筹措后勤时,便险些被那些得了太子好处,受其指使的官员将领所害。所以此事我是绝不会说错的!
“要是二位先生不信我的话,大可以让人去北疆探访一二,有些东西还是留有蛛丝马迹的……”
“你……不必说了。”黄文泽突然长长一叹,似乎是某种信念随着这些话而崩溃,他的脸色也变得很是难看,“要真如此,太子确实不配为储君。老夫会去打听,要真如你所言,将来我不会再为太子说话。英王……若他真有你所说的那般英明,那……老夫也愿意支持他。”
“老夫也一样。”张禾丰也跟着道,李凌所说的太子的问题,对他的打击也是相当不小,让老人半晌都没能缓过神来。
李凌一笑,心下更是一松,只觉今日与两老的一番对话,要比之前一路的风险厮杀更累。因为这场对话实在太重要了,张禾丰和黄文泽便是民间的意见领袖,他们的一句话,都能在朝野引起巨大的变数。
要是自己今日说不服他们,接下来身在京城的英王所要面临的难处必然极大。这是以往的自己所完全没有在意的东西。而现在看来,自己此番的离京回乡还真就来对了,因为这一下,却是把个最大的隐患给解决掉了。
所以在吐出一口气后,他又再度起身,冲二人行礼道:“二位先生德高义更高,学生今日也是得了许多的教训。但有一点,我也希望由二位先生让更多人知道,国之安定在君王,君之立在威德,在贤达,而不在年长年幼,不在所谓的嫡庶之别!”
两位老人这时也变得一片凝重,沉吟半晌后,先后点头:“我们会再作探讨,温衷(李大人)你就放心吧,再有最后结论前,太子储君一事,我们不会再多作他言!”
- 肉肉屋
于是他便假借张禾丰之口,把自己的看法给拿了出来,试图劝说李凌放弃继续支持英王,转而投入太子麾下,从而使朝局重新平静。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张禾丰在此一事上居然还辩不过一个晚辈,这让他不得不自己现身,再与李凌好生辩论一番。这倒不是说他有什么私心,所说所做终归还是为了这个国家,和天下黎民着想。
李凌也能明白对方的心思,虽然并不认同,却也得打叠起精神来应对。因为他更明白黄文泽对天下读书人的影响有多大,而读书人又几乎可以代表天下黎民的看法。从而使得这场与黄文泽的辩论看着都不比朝中那些争斗要简单了。
这让李凌完全专注起来,听完黄文泽的话后,稍作思索,便道:“泽川先生所说的君臣之道自然要讲,但那只是对当今陛下来说,我等为臣者,包括英王都必须忠于陛下。可太子,储君终究不算是真正的君王,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至于兄弟阋墙一说,就更是无端指责了,英王要争皇位不假,却从来不会用上歪门邪道,更不会干出如之前的永王般搞出什么贿赂边将,导致后患无穷的勾当来。以上赂下,就算一时能得人拥戴,也得不到人的尊敬,不过贻笑大方而已。不知泽川先生以为如何?”
“话虽不错,可因为英王要争,终究会酿成朝中党争不断,于国于朝还是一大损害啊。而且有些时候,就因为党争者不顾大局,往往还会遗祸于下,最终遭殃的还是黎民百姓,你身为朝臣就不觉着心中有愧吗?”黄文泽当即又问道,就是手抓一点,你们的争端会给大越带来极大的破坏,让百姓受苦。
对此一点,李凌倒是坦然认了:“先生所言在理,有争端,终究会有人遭受无妄之灾……但是,先生你总不能说没有这些争端,我大越天下就彻底太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吧?
“你对当今太子又有多少了解,真觉着他能为一代明君吗?这一点我想张儒师要比你我更了解,刚才也已经给出了他的看法。却不知您避此不谈,只说什么党争误国,又有何用呢?”
这一番诘问,让黄文泽一时无言以对,他有才气,善诗书,但真论到能言善辩,却显然是比不了李凌了。何况,他对朝堂之事其实也知之甚少,毕竟当初他就只是个挂冠而去的知府而已,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现如今他虽声名远播,但叫人佩服的也只是文采风流,和为人端方,终究不是真有什么治政的才能啊。而世人对他推崇备至,也只是佩服他的才学,为人,再加上他不会对任何势力造成威胁,自然乐得推这么个人出来,更不会有人去和他做这样的一场争辩了。
而李凌显然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全说出来,用以驳倒对手:“先生你所谓的爱国爱民之心,更多只是流于表面,只想着消弭眼下的争端;却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根子,是因为太子无能,他无法让其他兄弟心服,无法让陛下安心将皇位传于他手,才会先后永王,后有英王,站出来与之一争!
“晚辈可以断言一句,即便这次英王真罢了手,难保接下来就不会有新的皇子再站出来。所以,与其劝说英王放弃,还不如让太子自己先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才德,才是正经!”
“李大人果然言辞犀利,让老夫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呀……”黄文泽在一阵沉默后,终于苦笑道,这算是变相地认输了。确实,论起对此事的辩论,他已大败亏输,但他并没有真正认输,因为有一点是他最在意的“要是按李大人所言,那当初皇帝他就不该立太子为储君……”
“这就又回到了刚才我说的一点,陛下当年所以会立孙琮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出身最贵重,乃是先皇后所出的嫡长子,二者也是为了社稷着想,毕竟国有储君,才天下无忧嘛。这一点不正是满朝文臣,以及天下读书人所共同认定的吗?
“可是这真就是合理的安排吗?嫡长子继承制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中安定,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多半是从小就被立作太子,他们的能力和心性在那时是很难看出来的。就如当今太子,早年间,张儒师也是他的师傅,可看出他其实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却又懦弱无担当了吗?
“所以我从来就认为此等关系到天下大局的太子之位当以立贤为主,只有那真正贤明有才又有德的皇子,才配登上高位。不然,那就是胡亥杨广一般,遗祸无穷,真正是天下遭难,百姓遭殃了!”
张禾丰在一旁听得神色一阵变化,他是真开始认同李凌的说法了。虽然他和太子更亲近些,但说到底,他更看重的还是大越的江山社稷,黎民安稳。而就他这些年对太子的认知不断加深,也渐渐认同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了。
黄文泽还在那儿纠结,他盯着李凌,足足半晌,才闷声道:“那你怎么就认定了英王便能强过太子?毕竟你口中的胡亥杨广一开始也非太子,是他们靠着阴谋篡夺的太子之位。然后等到他们真登上帝位了,便原形毕露,导致秦与隋皆两代而亡。”
“这个我确实无法给出证明,我能认同英王自然有我的判断,却无法强加于任何人……但是泽川先生,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在明知道太子并不是合格贤君的情况下,却不考虑一个更佳的人选。”
顿一下,李凌又断然道:“还有,还有一点是我可以确信的。一直以来身在西南,更贴近百姓的英王,显然要比一直高高在上的太子更了解民间疾苦!还有,论用兵作战,他也要强过太子许多。太子虽然去过北疆,却只是在幽州城中暂住罢了,可英王当年在西南时,可是真正领兵和那些蛮族有过交锋的。
“而如今,我大越北方边患似乎威胁又大了起来,所以只这一点上,我便认定英王要比太子更适合来日为君主了。最后,还有一事或许你们都不知道,当你们不屑于永王的种种贿赂下属官员的举动时,其实太子也没少干这样的事情。倒是英王,既无必要,也没这个资产来收买边军将领。”
“什么?”
“此话当真?”
两个老人几乎同时变色,然后齐齐失声叫了起来,这是他们怎么都没法相信,没法接受的事情,甚至都怀疑李凌是在造谣污蔑。
李凌半点不作回避地与他们对视:“这些事情都是学生亲生经历,我之前在北疆运粮筹措后勤时,便险些被那些得了太子好处,受其指使的官员将领所害。所以此事我是绝不会说错的!
“要是二位先生不信我的话,大可以让人去北疆探访一二,有些东西还是留有蛛丝马迹的……”
“你……不必说了。”黄文泽突然长长一叹,似乎是某种信念随着这些话而崩溃,他的脸色也变得很是难看,“要真如此,太子确实不配为储君。老夫会去打听,要真如你所言,将来我不会再为太子说话。英王……若他真有你所说的那般英明,那……老夫也愿意支持他。”
“老夫也一样。”张禾丰也跟着道,李凌所说的太子的问题,对他的打击也是相当不小,让老人半晌都没能缓过神来。
李凌一笑,心下更是一松,只觉今日与两老的一番对话,要比之前一路的风险厮杀更累。因为这场对话实在太重要了,张禾丰和黄文泽便是民间的意见领袖,他们的一句话,都能在朝野引起巨大的变数。
要是自己今日说不服他们,接下来身在京城的英王所要面临的难处必然极大。这是以往的自己所完全没有在意的东西。而现在看来,自己此番的离京回乡还真就来对了,因为这一下,却是把个最大的隐患给解决掉了。
所以在吐出一口气后,他又再度起身,冲二人行礼道:“二位先生德高义更高,学生今日也是得了许多的教训。但有一点,我也希望由二位先生让更多人知道,国之安定在君王,君之立在威德,在贤达,而不在年长年幼,不在所谓的嫡庶之别!”
两位老人这时也变得一片凝重,沉吟半晌后,先后点头:“我们会再作探讨,温衷(李大人)你就放心吧,再有最后结论前,太子储君一事,我们不会再多作他言!”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