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三月初六,崇祯皇帝朱由检不顾群臣劝阻,正式宣布南巡祭祖。
京中由四岁之太子朱慈烺为监国,由周皇后垂帘听政,内阁首辅黄立极、次辅孙承宗,阁老徐光启周延儒共同辅政,四院六部官员皆留在京中各司其职。
随同伴驾的朝臣只有东阁大学士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洪承畴。温体仁为行军总管,负责安排南巡一应后勤事务以及与地方官府接洽。洪承畴为兵马总管,负责统率护卫禁卫人马。
此次出巡,共抽调了禁卫军一万八千人为护卫,分别由平北侯延绥总兵张世泽、左都督同知辽西总兵曹变蛟负责统率。一万八千人中,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来自延绥、辽东,皆是久经沙场的精锐,并特意抽调了张世泽曹变蛟两员大将负责统兵,可见崇祯天子对自己安全之重视。
除了护卫兵马,随行的其他文武并没有多少,除了温体仁和洪承畴,便是数十个低级官吏,听从二人调遣。随同服侍的太监也没有多少人,也就王承恩带了几十个负责服侍的小太监。而后妃却是一个都没有带。
之所以如此轻车简从,主要是为了省银子,所以才不带那些没用的人,比如按惯例应该随同的一众勋贵。不过即便如此,光是出行准备也需要二十多万两银子,这只是出发前的花费,而大军一路上的花费将会更多。不过为了不给朝廷、不给地方带来困难,朱由检已经下旨,此行一应花销皆由内库出钱。
随行锦衣卫倒是不少,由锦衣卫副指挥使刘文炳亲自统率,随护在御驾左右。若不是队伍中有千余人的商学院和科学院工科的学生,此行倒更像是去打仗。
......
朝阳门外,以内阁首辅黄立极和英国公张之极为首,文武百官恭送皇帝出了北京,直到队伍的影子消失在视线中,才各自乘轿骑马离去。说实话,此刻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的轻松,不管是文官还是勋贵,这几年崇祯皇帝带给他们的压力实在太大,每个人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很多官员甚至内心非常兴奋,因为以后不用再早早上朝。但如果他们知道皇帝将要会做什么的话,恐怕就不会这么开心了,甚至会拼死也要阻止皇帝出巡。
......
抛开其他不说,温体仁还是很能干的,把两万人出行的一应事务安排的妥妥帖帖,根本不需要朱由检操心。
温体仁做官清廉,又极会做事,若不是太喜欢争斗和推卸责任的话,倒真算得上是能臣干吏。朱由检突然觉得,也许自己把温体仁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把温体仁放在地方为督抚,而不是让他入阁。
“陛下,今晚宿在香河,后日便能到达天津卫,天津卫极为繁华,有名胜数处,是否在天津休整一天?”温体仁例行请示道。
朱由检摇摇头:“不必停留,按计划行军,到达山东境内再说。”
“微臣遵旨,这便下去安排。”温体仁恭声道。
此次皇帝出巡,内阁其他大学士都没带,只带了他这个排位最后的阁老随行,让温体仁深刻感受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故出京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事事都想在前面。在温体仁看来,皇帝之所以亲自去南京祭祖,不外乎想游玩一番,见识一下大明的大好河山。一个二十来岁的皇帝,正是贪玩的时候,怎么可能甘心一辈子呆在宫里?恰好平定了蒙古收复了辽东,再加上海贸搞到一大笔银子,国家无事,皇帝自然要好好享乐一番。
在温体仁看来,朱由检已经非常克制自己了,登基数年来,没有修过宫殿,没有贪恋歌舞,没有酒池肉林穷凶极奢,甚是连后妃还是刚登基时那几个,再加上登基不过三年多,便收复辽东,平定了漠南蒙古,以当今皇帝的作为,在大明历任皇帝中绝对能排到前三,堪称一代明君!但只要是人就有欲望,皇帝想游玩一番也无可厚非,没必要为这点小事死命劝阻,所以在内阁中,温体仁上疏劝谏是最不积极的那个。
天津是京东重镇,运河必经之处,商旅云集、各种店铺分布在运河两岸,非常的繁华,在温体仁看来,皇帝肯定会在天津卫游玩一番,故特意派人去天津打前站,让地方官府乡绅好生准备,却没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打算在天津停留。
为何要尽快赶到山东境内?温体仁很是疑惑,不过却也没敢多问。在皇帝面前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其他的不要多问多管,更不要表现出猜测皇帝心思的意图,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两万人马水陆并进,两日后到达天津,队伍果然没有停留,从繁华的天津运河两岸通过,离开天津二十里才扎营过夜。
除了扎营后,朱由检会上岸休息,其他时间都呆在船上,一路南行,站在船头看着运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景色,朱由检其实很感慨,然而也就是这样了。运河两岸的景色虽好,却不是他想看到的。而真正想看到的东西,有大队人马保护根本就看不到。
自登基以来,大明各省连年干旱,很多地方一整年都没下雨,根据锦衣卫的密报,各地百姓早就民不聊生,举事造反者各省都有。
其他省份不像陕北延绥,实行了分田分地,有保甲官员带着百姓抗旱,又大力推广了番邦传来的抗旱作物玉米红薯,使得陕北百姓基本上能吃饱饭。
而像山东河南这些地方,论土地要比陕北肥沃的多,但这里百姓的生活远不如陕北。在士绅地主的剥削下,在官府的催逼勒索下,饿死冻死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百姓活不下去被迫成为贼寇强盗。
山东本就是出响马的地方,正德年间便有刘六刘七起义,天启年间闻香教徐鸿儒起义,更是攻陷数个府县。因为距离京师太近,山东百姓起义根本成不了事,很快便会被镇压,但是朱由检能够想象的到,山东大部分百姓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何等景象。
和其他地方不同,山东除了士绅,有藩王,还有孔家,数座大山死死的压在百姓头上,逼得山东百姓根本喘不过气来!
衍圣公孔家,仗着是圣人后裔,在山东各府大肆兼并土地,具体数量有多少谁也不知,根据情报估计,孔家占得田地至少在百万亩以上。因为是圣人后裔,有孔圣人的牌位在,历代朝廷对孔家都优容有加,而孔家仗着衍圣公的身份更是横行霸道,兖州各府百姓深受其压迫,日子过的更是苦不堪言。
根据锦衣外卫的情报,在整个山东,现在光是造反的流民军便有二十股之多,这些流民军少者数百,多者数千,到处抢掠,或流窜在运河两岸,或在鲁中山区占山为王,地方官府根本无力剿灭。
若是任由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若是农民军中出现个如李鸿基、张献忠这样的枭雄人物,掀起一场席卷数省的大起义也不是不可能。
朱由检知道,虽然大明现在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差。
因为天气一年比一年的寒冷,因为已经接连四年出现大旱,而且是席卷大明南北的大旱!因为自己这个皇帝以前只顾得练兵打仗对付外辱,并未把精力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更是因为地方官吏一如既往的残暴,士绅地主还是那样的贪婪无耻。
好在外辱已平,自己终于有时间用来处理内患了。
百姓们过去的日子实在太苦,仅凭一个士绅一体纳粮,也许能够解决朝廷财政问题,但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却不会有太大改善,只能稍微缓解而已。
只要不取消士绅特权,只要天下七成的田地掌握在士绅手中,百姓就是被人鱼肉的对象。而这也是朱由检舍易求难的主要原因。
一路前行,朱由检一路观察、一路思考着。队伍离开了天津卫,又走了三日,终于进入到德州境内。
德州,位于济南府东北,大运河从境内流过,迤逦向南流入东昌府。第一代德王便是封藩在德州,后来因为德州土地贫瘠,才改封济南。
地处平原临近运河的德州自然不贫瘠,只不过没有山东布政司所在济南府山清水秀而已。不过德王虽然移藩济南,在德州却仍然有大量的田地,在德州有数以千的雇农。
队伍沿着运河在德州境内经过,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温体仁甚至连知会德州官府的想法都没有,在他看来,皇帝根本不可能在德州这样的小地方驻陛,要停下也是停在百余里外的临清州,那里才是山东最繁华的地方。
突然,队伍外围有些骚乱,温体仁顿时皱起了眉头:“去问问怎么回事?”
随从很快去了,又很快回来向温体仁报告道:“阁老,有人跪在路侧告御状,张侯爷已经命人把告状者带了过来,正要送到陛下船上。”
京中由四岁之太子朱慈烺为监国,由周皇后垂帘听政,内阁首辅黄立极、次辅孙承宗,阁老徐光启周延儒共同辅政,四院六部官员皆留在京中各司其职。
随同伴驾的朝臣只有东阁大学士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洪承畴。温体仁为行军总管,负责安排南巡一应后勤事务以及与地方官府接洽。洪承畴为兵马总管,负责统率护卫禁卫人马。
此次出巡,共抽调了禁卫军一万八千人为护卫,分别由平北侯延绥总兵张世泽、左都督同知辽西总兵曹变蛟负责统率。一万八千人中,有三分之二的兵力来自延绥、辽东,皆是久经沙场的精锐,并特意抽调了张世泽曹变蛟两员大将负责统兵,可见崇祯天子对自己安全之重视。
除了护卫兵马,随行的其他文武并没有多少,除了温体仁和洪承畴,便是数十个低级官吏,听从二人调遣。随同服侍的太监也没有多少人,也就王承恩带了几十个负责服侍的小太监。而后妃却是一个都没有带。
之所以如此轻车简从,主要是为了省银子,所以才不带那些没用的人,比如按惯例应该随同的一众勋贵。不过即便如此,光是出行准备也需要二十多万两银子,这只是出发前的花费,而大军一路上的花费将会更多。不过为了不给朝廷、不给地方带来困难,朱由检已经下旨,此行一应花销皆由内库出钱。
随行锦衣卫倒是不少,由锦衣卫副指挥使刘文炳亲自统率,随护在御驾左右。若不是队伍中有千余人的商学院和科学院工科的学生,此行倒更像是去打仗。
......
朝阳门外,以内阁首辅黄立极和英国公张之极为首,文武百官恭送皇帝出了北京,直到队伍的影子消失在视线中,才各自乘轿骑马离去。说实话,此刻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的轻松,不管是文官还是勋贵,这几年崇祯皇帝带给他们的压力实在太大,每个人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很多官员甚至内心非常兴奋,因为以后不用再早早上朝。但如果他们知道皇帝将要会做什么的话,恐怕就不会这么开心了,甚至会拼死也要阻止皇帝出巡。
......
抛开其他不说,温体仁还是很能干的,把两万人出行的一应事务安排的妥妥帖帖,根本不需要朱由检操心。
温体仁做官清廉,又极会做事,若不是太喜欢争斗和推卸责任的话,倒真算得上是能臣干吏。朱由检突然觉得,也许自己把温体仁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把温体仁放在地方为督抚,而不是让他入阁。
“陛下,今晚宿在香河,后日便能到达天津卫,天津卫极为繁华,有名胜数处,是否在天津休整一天?”温体仁例行请示道。
朱由检摇摇头:“不必停留,按计划行军,到达山东境内再说。”
“微臣遵旨,这便下去安排。”温体仁恭声道。
此次皇帝出巡,内阁其他大学士都没带,只带了他这个排位最后的阁老随行,让温体仁深刻感受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故出京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事事都想在前面。在温体仁看来,皇帝之所以亲自去南京祭祖,不外乎想游玩一番,见识一下大明的大好河山。一个二十来岁的皇帝,正是贪玩的时候,怎么可能甘心一辈子呆在宫里?恰好平定了蒙古收复了辽东,再加上海贸搞到一大笔银子,国家无事,皇帝自然要好好享乐一番。
在温体仁看来,朱由检已经非常克制自己了,登基数年来,没有修过宫殿,没有贪恋歌舞,没有酒池肉林穷凶极奢,甚是连后妃还是刚登基时那几个,再加上登基不过三年多,便收复辽东,平定了漠南蒙古,以当今皇帝的作为,在大明历任皇帝中绝对能排到前三,堪称一代明君!但只要是人就有欲望,皇帝想游玩一番也无可厚非,没必要为这点小事死命劝阻,所以在内阁中,温体仁上疏劝谏是最不积极的那个。
天津是京东重镇,运河必经之处,商旅云集、各种店铺分布在运河两岸,非常的繁华,在温体仁看来,皇帝肯定会在天津卫游玩一番,故特意派人去天津打前站,让地方官府乡绅好生准备,却没想到皇帝根本就没打算在天津停留。
为何要尽快赶到山东境内?温体仁很是疑惑,不过却也没敢多问。在皇帝面前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其他的不要多问多管,更不要表现出猜测皇帝心思的意图,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两万人马水陆并进,两日后到达天津,队伍果然没有停留,从繁华的天津运河两岸通过,离开天津二十里才扎营过夜。
除了扎营后,朱由检会上岸休息,其他时间都呆在船上,一路南行,站在船头看着运河两岸郁郁葱葱的景色,朱由检其实很感慨,然而也就是这样了。运河两岸的景色虽好,却不是他想看到的。而真正想看到的东西,有大队人马保护根本就看不到。
自登基以来,大明各省连年干旱,很多地方一整年都没下雨,根据锦衣卫的密报,各地百姓早就民不聊生,举事造反者各省都有。
其他省份不像陕北延绥,实行了分田分地,有保甲官员带着百姓抗旱,又大力推广了番邦传来的抗旱作物玉米红薯,使得陕北百姓基本上能吃饱饭。
而像山东河南这些地方,论土地要比陕北肥沃的多,但这里百姓的生活远不如陕北。在士绅地主的剥削下,在官府的催逼勒索下,饿死冻死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百姓活不下去被迫成为贼寇强盗。
山东本就是出响马的地方,正德年间便有刘六刘七起义,天启年间闻香教徐鸿儒起义,更是攻陷数个府县。因为距离京师太近,山东百姓起义根本成不了事,很快便会被镇压,但是朱由检能够想象的到,山东大部分百姓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何等景象。
和其他地方不同,山东除了士绅,有藩王,还有孔家,数座大山死死的压在百姓头上,逼得山东百姓根本喘不过气来!
衍圣公孔家,仗着是圣人后裔,在山东各府大肆兼并土地,具体数量有多少谁也不知,根据情报估计,孔家占得田地至少在百万亩以上。因为是圣人后裔,有孔圣人的牌位在,历代朝廷对孔家都优容有加,而孔家仗着衍圣公的身份更是横行霸道,兖州各府百姓深受其压迫,日子过的更是苦不堪言。
根据锦衣外卫的情报,在整个山东,现在光是造反的流民军便有二十股之多,这些流民军少者数百,多者数千,到处抢掠,或流窜在运河两岸,或在鲁中山区占山为王,地方官府根本无力剿灭。
若是任由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若是农民军中出现个如李鸿基、张献忠这样的枭雄人物,掀起一场席卷数省的大起义也不是不可能。
朱由检知道,虽然大明现在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差。
因为天气一年比一年的寒冷,因为已经接连四年出现大旱,而且是席卷大明南北的大旱!因为自己这个皇帝以前只顾得练兵打仗对付外辱,并未把精力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更是因为地方官吏一如既往的残暴,士绅地主还是那样的贪婪无耻。
好在外辱已平,自己终于有时间用来处理内患了。
百姓们过去的日子实在太苦,仅凭一个士绅一体纳粮,也许能够解决朝廷财政问题,但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却不会有太大改善,只能稍微缓解而已。
只要不取消士绅特权,只要天下七成的田地掌握在士绅手中,百姓就是被人鱼肉的对象。而这也是朱由检舍易求难的主要原因。
一路前行,朱由检一路观察、一路思考着。队伍离开了天津卫,又走了三日,终于进入到德州境内。
德州,位于济南府东北,大运河从境内流过,迤逦向南流入东昌府。第一代德王便是封藩在德州,后来因为德州土地贫瘠,才改封济南。
地处平原临近运河的德州自然不贫瘠,只不过没有山东布政司所在济南府山清水秀而已。不过德王虽然移藩济南,在德州却仍然有大量的田地,在德州有数以千的雇农。
队伍沿着运河在德州境内经过,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温体仁甚至连知会德州官府的想法都没有,在他看来,皇帝根本不可能在德州这样的小地方驻陛,要停下也是停在百余里外的临清州,那里才是山东最繁华的地方。
突然,队伍外围有些骚乱,温体仁顿时皱起了眉头:“去问问怎么回事?”
随从很快去了,又很快回来向温体仁报告道:“阁老,有人跪在路侧告御状,张侯爷已经命人把告状者带了过来,正要送到陛下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