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这是什么意思?我籍贯是苏州,可从来没有到过那里。这里据说是苏州园林,所以我特地跑过来看看,顺便拍几张照片。”
的确,前世孙大海来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同团的许多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参观,理由自然是千奇百怪。
当然,大才在民间。当时团里一位老大哥,身着唐装,言谈举止云淡风轻,一副高人的模样。
用他的话就是,在国内谁还没有看够这些东西,故宫里看不到吗,非跑到大洋彼岸来看?
至于说那些古董字画之类的展品,老大哥一言以蔽之:看着咱们的国宝在人家这里展示,心疼,不看!
老大哥虽然有点愤青,但说话确实是一针见血,相信许多人来到这里时,都会是这样的心态。
孙大海前世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在重生以后,孙大海看待事物的心态,要比之前豁达了许多。
弱小就是原罪,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和民族从前受到的屈辱,只有不断地变强才能得以洗刷。
……
“山寨嘛,就是仿制仿造的意思。原来你是苏州人呀。我跟你说,有时间的话,想了解苏州,你还是去实地看吧。
这里仿建的仅仅是一座院子,即使再像,也仿造不出来苏州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
苏州那种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韵味,哪能仅靠一个小小的院子就能呈现出来?”。
高仁被孙大海说得愣住了,他可没想到,这个比自己小好几岁的人,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你去过苏州?”高仁问道。
孙大海点了点头,心里默默地补充了一句,这辈子还没有,上辈子去过应该也算吧?
高仁想了一下,说道:“你说得对,有机会,我是应该自己回老家去看看。光是听人说,或是从电视、图片里看到,没有什么感觉的。”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出了217号展厅。
他俩聊得投机,本身又没有什么特别关注的,所以两人也就顺着走廊,一路参观下去。
商周的青铜器,北齐的彩绘石雕四佛塔和墓葬佛教石雕,唐三彩女坐俑、唐初的陶龟砚……等等珍品,不一而足。
亚洲区最后一个展厅,展品则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元代巨型壁画《药师经变》和一千五百年前的石刻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这两件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都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从大陆流失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知道那个时期有多少国粹,都遭到破坏或是流失到国外。
一座三米五高,略显残破的彩绘观音菩萨石雕像,被安置在两件国宝之间,仿佛在默默地护卫着它们。
一路说笑的孙大海和高仁两人,此时也感觉心中沉重,两人长叹一口气,默默地离开了亚洲区。
孙大海他们下了楼,在兵器盔甲区转悠了一会,又遇见了正在鸡同鸭讲的阿莱雅和巴特尔,心情才算好了起来。
这里是欧洲中世纪盔甲和兵器展厅,展示的主要是十六七世纪的老式冷兵器和火药枪,还有国王及贵族用的全身盔甲,甚至还有他们战马用的盔甲。
在来这里之前,孙大海把自己记忆中大都会博物馆的情况告诉了巴特尔和胡诚他俩。
胡诚无所谓,巴特尔当时就表示,自己很喜欢兵器盔甲这方面的展品。所以今天参观这里时,是胡诚一直在跟着孙大海,巴特尔可以自由行动。
巴特尔是蒙古人,自幼是生长在马背上的。因此他对孙大海所说西方的骑兵和所谓的骑士很感兴趣。
结果来到这里参观后,巴特尔有些失望,这里的展品和他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
不过想想也是,蒙古骑兵和西方的骑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蒙古骑兵更接近于轻骑兵或游骑兵,讲究的是闪击战术。通过组织配合,不断地迂回包抄,穿插分割,形成局部的优势来打击敌人。
西方的骑兵基本上是重骑兵战术,直来直去,全凭个人实力去战斗。甚至在战场上经常形成斗将的局面,这也就是西方骑士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
巴特尔本以为展厅里会有许多他喜欢的兵器。结果发现,他喜欢的弓箭弯刀之类的武器极少,这里更多的是骑士枪、直刀以及全身盔甲。
这些盔甲大部分都不是战斗用的,而是皇家贵族们的收藏品。所以这些展品已然不能称之为武器,而是礼器了。
至于战马专用的全身铁甲,巴特尔更是嗤之以鼻。
在崇尚一击就走,于不断运动中消耗对手的蒙古人眼中,穿着全身铁甲,一场战斗中最多可以冲刺五百米的的重装战马,还不如普通的驮马有用。
展厅中还有几套造型怪异的盔甲,孙大海还以为是祭祀用的,结果看了说明,却是倭国战国时代的盔甲,着实难看的要命。
不过,这个展厅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看的。大部分展品做工精美,保存完整,都是大有来历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高仁上学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的观点,就是成绩及格就足够了。因为他有条件,未来的发展不会受到成绩的影响。
所以他在上学时,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外部分,各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看了不少,涉及面很广泛。
两世为人的孙大海更是如此。考试成绩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就连上学,都是为了照顾家人的情绪。
前世的他已经尝试过好好学习,称霸学校了。这辈子他早早就已经决定,要把当学霸的机会让给周围的同学。
所以孙大海才会高调地找到林老师以及王校长,要求在学校享受特殊待遇。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看各种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
孙大海和高仁,这两个平时不务正业,整天看闲书的人,走在代表着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展厅中,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着彼此的认识。
他俩聊得很热烈,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的确,前世孙大海来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同团的许多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参观,理由自然是千奇百怪。
当然,大才在民间。当时团里一位老大哥,身着唐装,言谈举止云淡风轻,一副高人的模样。
用他的话就是,在国内谁还没有看够这些东西,故宫里看不到吗,非跑到大洋彼岸来看?
至于说那些古董字画之类的展品,老大哥一言以蔽之:看着咱们的国宝在人家这里展示,心疼,不看!
老大哥虽然有点愤青,但说话确实是一针见血,相信许多人来到这里时,都会是这样的心态。
孙大海前世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在重生以后,孙大海看待事物的心态,要比之前豁达了许多。
弱小就是原罪,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和民族从前受到的屈辱,只有不断地变强才能得以洗刷。
……
“山寨嘛,就是仿制仿造的意思。原来你是苏州人呀。我跟你说,有时间的话,想了解苏州,你还是去实地看吧。
这里仿建的仅仅是一座院子,即使再像,也仿造不出来苏州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
苏州那种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韵味,哪能仅靠一个小小的院子就能呈现出来?”。
高仁被孙大海说得愣住了,他可没想到,这个比自己小好几岁的人,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你去过苏州?”高仁问道。
孙大海点了点头,心里默默地补充了一句,这辈子还没有,上辈子去过应该也算吧?
高仁想了一下,说道:“你说得对,有机会,我是应该自己回老家去看看。光是听人说,或是从电视、图片里看到,没有什么感觉的。”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出了217号展厅。
他俩聊得投机,本身又没有什么特别关注的,所以两人也就顺着走廊,一路参观下去。
商周的青铜器,北齐的彩绘石雕四佛塔和墓葬佛教石雕,唐三彩女坐俑、唐初的陶龟砚……等等珍品,不一而足。
亚洲区最后一个展厅,展品则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元代巨型壁画《药师经变》和一千五百年前的石刻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
这两件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都是在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从大陆流失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知道那个时期有多少国粹,都遭到破坏或是流失到国外。
一座三米五高,略显残破的彩绘观音菩萨石雕像,被安置在两件国宝之间,仿佛在默默地护卫着它们。
一路说笑的孙大海和高仁两人,此时也感觉心中沉重,两人长叹一口气,默默地离开了亚洲区。
孙大海他们下了楼,在兵器盔甲区转悠了一会,又遇见了正在鸡同鸭讲的阿莱雅和巴特尔,心情才算好了起来。
这里是欧洲中世纪盔甲和兵器展厅,展示的主要是十六七世纪的老式冷兵器和火药枪,还有国王及贵族用的全身盔甲,甚至还有他们战马用的盔甲。
在来这里之前,孙大海把自己记忆中大都会博物馆的情况告诉了巴特尔和胡诚他俩。
胡诚无所谓,巴特尔当时就表示,自己很喜欢兵器盔甲这方面的展品。所以今天参观这里时,是胡诚一直在跟着孙大海,巴特尔可以自由行动。
巴特尔是蒙古人,自幼是生长在马背上的。因此他对孙大海所说西方的骑兵和所谓的骑士很感兴趣。
结果来到这里参观后,巴特尔有些失望,这里的展品和他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
不过想想也是,蒙古骑兵和西方的骑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蒙古骑兵更接近于轻骑兵或游骑兵,讲究的是闪击战术。通过组织配合,不断地迂回包抄,穿插分割,形成局部的优势来打击敌人。
西方的骑兵基本上是重骑兵战术,直来直去,全凭个人实力去战斗。甚至在战场上经常形成斗将的局面,这也就是西方骑士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
巴特尔本以为展厅里会有许多他喜欢的兵器。结果发现,他喜欢的弓箭弯刀之类的武器极少,这里更多的是骑士枪、直刀以及全身盔甲。
这些盔甲大部分都不是战斗用的,而是皇家贵族们的收藏品。所以这些展品已然不能称之为武器,而是礼器了。
至于战马专用的全身铁甲,巴特尔更是嗤之以鼻。
在崇尚一击就走,于不断运动中消耗对手的蒙古人眼中,穿着全身铁甲,一场战斗中最多可以冲刺五百米的的重装战马,还不如普通的驮马有用。
展厅中还有几套造型怪异的盔甲,孙大海还以为是祭祀用的,结果看了说明,却是倭国战国时代的盔甲,着实难看的要命。
不过,这个展厅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看的。大部分展品做工精美,保存完整,都是大有来历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高仁上学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的观点,就是成绩及格就足够了。因为他有条件,未来的发展不会受到成绩的影响。
所以他在上学时,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外部分,各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看了不少,涉及面很广泛。
两世为人的孙大海更是如此。考试成绩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就连上学,都是为了照顾家人的情绪。
前世的他已经尝试过好好学习,称霸学校了。这辈子他早早就已经决定,要把当学霸的机会让给周围的同学。
所以孙大海才会高调地找到林老师以及王校长,要求在学校享受特殊待遇。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看各种课外书籍来提高自己。
孙大海和高仁,这两个平时不务正业,整天看闲书的人,走在代表着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展厅中,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着彼此的认识。
他俩聊得很热烈,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