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地有使用铁钱的传统,好几百年了,他们内部是比较信赖铁钱和自己的交子的。
百姓也好,豪富之家也好,基本上都认同铁钱的使用和流通。
到底还是一种实物货币,很难说它会没有价值,铁就算不做成货币,那也是有价值的。
实物货币虽然也会出现纸币那种爆发式贬值的情况,但主要还是朝廷操作之下把分量做得太低。
实物货币的价值来自自身,主要就看自身成色和重量,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发行货币的朝廷的行事风格。
如董卓的丧心病狂和孙权的极度贪婪,搞出董卓小钱或者孙权那种大泉当千,没有任何保障就拿着一块钱硬逼着人家当一千块钱用,那就算是实物货币也会直接失去流通价值。
稍微讲点规则的朝廷只要搞得不过分,实物货币的价值还是坚挺的,比如宋铜钱,那就是响当当的世界货币,价值很坚挺,信用度很高,大家都乐意用。
被玩坏的是交子和会子,铜钱是价值满满。
铜钱如此,铁钱虽然没有那么广大的流通区域,但也是有价值的,因此明国关中行省地区与之交易也多有铁钱在其中。
与川蜀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的明国关中行省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铜钱、铁钱并行的局面,后来金国统治时期也是如此,明国建立关中行省之后亦是如此,一直持续到如今也没有改变的趋势。
但是苏咏霖打心眼儿里不太喜欢铁钱。
铁钱价值太低,重量太大,太过于限制商业流通,川蜀自己都受不了这个重量,最后搞出了交子作为替代。
且铁比起铜、银和金子来说化学性质更加不稳定,更容易氧化锈蚀,放着不动就容易出现大规模锈蚀,保值效能低下,这就使得作为改良措施出现的交子也时常出现价值危机。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苏咏霖已经有了届时全免废除铁钱通行的打算,是以不允许中都国库收入铁钱,税收也不接受铁钱,不把铁钱作为国家储备,只用铜钱。
这种行为关中地区的商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让他们手中的铁钱一度出现价值和信用危机,引起过他们的抗议,认为朝廷这样搞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但是苏咏霖坚决不改,明确告知关中商人,朝廷不可能接受铁钱作为税收储备,要么用铜钱,要么用白条,二选一。
但是朝廷姑且承认铁钱的价值。
胳膊扭不过挖掘机,朝廷如此认定之后,关中商人怎么可能是朝廷的对手呢?
尽管如此,在建国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咏霖忙于各项经济事务,没时间调整货币政策,对于长期形成的民间传统暂时表示支持。
除了因为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发行白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基本上没有触及到货币状况。
而且说到底,目前苏咏霖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改革货币的方案。
铁钱当然不行,铜钱也挺困难,金银等实物货币更是困难。
尽管苏咏霖大量收集金国贵族和被清洗之后的官僚、地主豪强之家的黄金白银储备,将这些贵重金属全部纳入国库储存起来,但是数量也就只能大概满足一个地区的金银本位流通。
比如燕云地区,或者辽东地区,或者关中地区等等等等,想要搞全国性变革,这种储存量那是根本不够的。
中国这个贵重金属匮乏的情况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货币改革的难度,西汉时期皇帝的大手大脚和当时盛行的贵重金属陪葬制度更让本就不多的黄金白银大量长眠于地下,不能流通。
长期使用铜钱这种南宋方面铸造的货币倒不是不行,反正很快南宋就会彻底覆灭,他们铸造的货币也会直接转变为大明的货币。
但是问题在于通货紧缩的问题始终会是一件让朝廷头疼的事情,会时时刻刻影响明国的经济发展,若要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就必须要另寻他路。
比如自己开启大航海去搞美洲白银,用数量庞大的美洲白银完成银本位货币改革。
但是目前看来不能说不现实,只是说难度很大,且需要很多时间,还需要自己搞大航海行动去美洲探险。
这绝不是不可以,当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能做到的事情,苏咏霖不相信大明子民就做不到,只是这个风险和难度,确实大了一些。
日本白银倒是数量不少,距离也近,但是日本自己尚且都在用南宋铜钱搞流通,还经常采用白银兑换铜钱的策略铜钱回去,进一步加重了南宋铜钱外流的局面。
这一个小岛国的白银可以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银本位和金本位的改革一直都在苏咏霖的计划之中,却没提出来。
财政部倒是对货币问题十分上心,对于大明一直使用南宋的铜钱和铁钱表示不满,想要改变现状,用大明的自己的货币发展经济。
在缺少贵重金属筑造实物货币的情况下,他们希望推动纸币化改革,使大明脱离对金属货币的依赖。
这一想法可谓十分之超前。
从洪武五年开始,林景春便领衔财政部提出让朝廷白条直接升级为大明宝钞,然后大明宝钞和主粮、食盐这两样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挂钩,干脆让铜钱退出流通领域,以此解决掉困扰财政的巨大问题。
人不能离开主粮和食盐,要在大明国内购买主粮和食盐,不管是谁,只能用大明宝钞,只认大明宝钞。
而朝廷始终掌握足量的主粮和食盐储存,且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主粮和食盐的生产,以此保证大明宝钞的价值始终坚挺。
国营农场、国营盐场要大范围建立,维持良好运转,要全面把持在朝廷手中不能动摇。
财政部会为此设立专门严谨的计划,死死把持住大明宝钞的发行和主粮、食盐的生产与销售。
大明宝钞就是粮食和食盐,所以具备坚挺的价值,朝廷可以放心发行一定数量的大明宝钞,并且定下严格的纸钞轮换期间。
这方面可以采取南宋朝廷的一些做法,是有先例的。
这个建议提出来之后,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目前状态下最可行的策略。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主粮和食盐的意义,认字的不认字的都知道,所以这样做是可以的,可以解决掉目前经济对铜钱铁钱的依赖。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做是不行的。
粮食和食盐的确人人都需要人人离不开,是很好的价值锚定物,但是这两样东西想要长期储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随时可能因为各种问题而腐败、受潮,储存成本极高。
而且储存总量很难稳定下来,但凡有什么三灾两难的,朝廷就需要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者有什么巨大的军事行动的时候,难免不会用到财政部仓储。
届时想要保证粮食和食盐的储存总量就会有难度,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这或许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大明宝钞的价值,引起市场恐慌之类的。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的价值将面临频繁的波动。
尤其在灾荒频发和用兵频繁的年份,特别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
你大明宝钞归根结底只是一张纸,就算是价值比较高的水纹纸好了,可是说破天也就是一张水纹纸的价格,还不是每个人都认,这要是失去了食盐和主粮,这张纸还有什么意义呢?
- 肉肉屋
百姓也好,豪富之家也好,基本上都认同铁钱的使用和流通。
到底还是一种实物货币,很难说它会没有价值,铁就算不做成货币,那也是有价值的。
实物货币虽然也会出现纸币那种爆发式贬值的情况,但主要还是朝廷操作之下把分量做得太低。
实物货币的价值来自自身,主要就看自身成色和重量,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发行货币的朝廷的行事风格。
如董卓的丧心病狂和孙权的极度贪婪,搞出董卓小钱或者孙权那种大泉当千,没有任何保障就拿着一块钱硬逼着人家当一千块钱用,那就算是实物货币也会直接失去流通价值。
稍微讲点规则的朝廷只要搞得不过分,实物货币的价值还是坚挺的,比如宋铜钱,那就是响当当的世界货币,价值很坚挺,信用度很高,大家都乐意用。
被玩坏的是交子和会子,铜钱是价值满满。
铜钱如此,铁钱虽然没有那么广大的流通区域,但也是有价值的,因此明国关中行省地区与之交易也多有铁钱在其中。
与川蜀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的明国关中行省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铜钱、铁钱并行的局面,后来金国统治时期也是如此,明国建立关中行省之后亦是如此,一直持续到如今也没有改变的趋势。
但是苏咏霖打心眼儿里不太喜欢铁钱。
铁钱价值太低,重量太大,太过于限制商业流通,川蜀自己都受不了这个重量,最后搞出了交子作为替代。
且铁比起铜、银和金子来说化学性质更加不稳定,更容易氧化锈蚀,放着不动就容易出现大规模锈蚀,保值效能低下,这就使得作为改良措施出现的交子也时常出现价值危机。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苏咏霖已经有了届时全免废除铁钱通行的打算,是以不允许中都国库收入铁钱,税收也不接受铁钱,不把铁钱作为国家储备,只用铜钱。
这种行为关中地区的商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让他们手中的铁钱一度出现价值和信用危机,引起过他们的抗议,认为朝廷这样搞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但是苏咏霖坚决不改,明确告知关中商人,朝廷不可能接受铁钱作为税收储备,要么用铜钱,要么用白条,二选一。
但是朝廷姑且承认铁钱的价值。
胳膊扭不过挖掘机,朝廷如此认定之后,关中商人怎么可能是朝廷的对手呢?
尽管如此,在建国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咏霖忙于各项经济事务,没时间调整货币政策,对于长期形成的民间传统暂时表示支持。
除了因为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发行白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基本上没有触及到货币状况。
而且说到底,目前苏咏霖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改革货币的方案。
铁钱当然不行,铜钱也挺困难,金银等实物货币更是困难。
尽管苏咏霖大量收集金国贵族和被清洗之后的官僚、地主豪强之家的黄金白银储备,将这些贵重金属全部纳入国库储存起来,但是数量也就只能大概满足一个地区的金银本位流通。
比如燕云地区,或者辽东地区,或者关中地区等等等等,想要搞全国性变革,这种储存量那是根本不够的。
中国这个贵重金属匮乏的情况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货币改革的难度,西汉时期皇帝的大手大脚和当时盛行的贵重金属陪葬制度更让本就不多的黄金白银大量长眠于地下,不能流通。
长期使用铜钱这种南宋方面铸造的货币倒不是不行,反正很快南宋就会彻底覆灭,他们铸造的货币也会直接转变为大明的货币。
但是问题在于通货紧缩的问题始终会是一件让朝廷头疼的事情,会时时刻刻影响明国的经济发展,若要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就必须要另寻他路。
比如自己开启大航海去搞美洲白银,用数量庞大的美洲白银完成银本位货币改革。
但是目前看来不能说不现实,只是说难度很大,且需要很多时间,还需要自己搞大航海行动去美洲探险。
这绝不是不可以,当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能做到的事情,苏咏霖不相信大明子民就做不到,只是这个风险和难度,确实大了一些。
日本白银倒是数量不少,距离也近,但是日本自己尚且都在用南宋铜钱搞流通,还经常采用白银兑换铜钱的策略铜钱回去,进一步加重了南宋铜钱外流的局面。
这一个小岛国的白银可以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银本位和金本位的改革一直都在苏咏霖的计划之中,却没提出来。
财政部倒是对货币问题十分上心,对于大明一直使用南宋的铜钱和铁钱表示不满,想要改变现状,用大明的自己的货币发展经济。
在缺少贵重金属筑造实物货币的情况下,他们希望推动纸币化改革,使大明脱离对金属货币的依赖。
这一想法可谓十分之超前。
从洪武五年开始,林景春便领衔财政部提出让朝廷白条直接升级为大明宝钞,然后大明宝钞和主粮、食盐这两样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挂钩,干脆让铜钱退出流通领域,以此解决掉困扰财政的巨大问题。
人不能离开主粮和食盐,要在大明国内购买主粮和食盐,不管是谁,只能用大明宝钞,只认大明宝钞。
而朝廷始终掌握足量的主粮和食盐储存,且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主粮和食盐的生产,以此保证大明宝钞的价值始终坚挺。
国营农场、国营盐场要大范围建立,维持良好运转,要全面把持在朝廷手中不能动摇。
财政部会为此设立专门严谨的计划,死死把持住大明宝钞的发行和主粮、食盐的生产与销售。
大明宝钞就是粮食和食盐,所以具备坚挺的价值,朝廷可以放心发行一定数量的大明宝钞,并且定下严格的纸钞轮换期间。
这方面可以采取南宋朝廷的一些做法,是有先例的。
这个建议提出来之后,有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目前状态下最可行的策略。
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主粮和食盐的意义,认字的不认字的都知道,所以这样做是可以的,可以解决掉目前经济对铜钱铁钱的依赖。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做是不行的。
粮食和食盐的确人人都需要人人离不开,是很好的价值锚定物,但是这两样东西想要长期储存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随时可能因为各种问题而腐败、受潮,储存成本极高。
而且储存总量很难稳定下来,但凡有什么三灾两难的,朝廷就需要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者有什么巨大的军事行动的时候,难免不会用到财政部仓储。
届时想要保证粮食和食盐的储存总量就会有难度,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而这或许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大明宝钞的价值,引起市场恐慌之类的。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的价值将面临频繁的波动。
尤其在灾荒频发和用兵频繁的年份,特别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
你大明宝钞归根结底只是一张纸,就算是价值比较高的水纹纸好了,可是说破天也就是一张水纹纸的价格,还不是每个人都认,这要是失去了食盐和主粮,这张纸还有什么意义呢?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