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世四年的冬天,远在成都的伏波大将军马援收到一个惊喜,他的家眷从长安来了。
皇帝陛下特别允许马援家眷随行到蜀地,除了他的长子马廖在北地处理家业外,他的妻子、妾室、两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全都到了成都,一家人欢喜团聚。
皇帝的旨意也随之而来,刘钰再次申明,蜀地一切事务由马援全权处理,包括委任郡县长官、各级官吏、调动军队、在国家政令允许的范围内发布命令。
马援伏地拜受圣旨,抬头时眼睛里竟有了泪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皇帝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陛下对他绝对信任,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疑心。
随着圣旨而来的是一道调令,军中祭酒胡成被调到河西任职,虽然没有降职,但是河西比蜀地更加偏僻,应该算是贬官了。
胡成的弹劾奏折被送到马援手上,马援看了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便愈加感动,他简直不能想像,年轻的皇帝陛下竟有这样的心胸,给了他如此之大的信任。
他不能算作是刘钰的亲信。相反,他已几度易主。马援最初在王莽手下任职,之后追随隗嚣,离了隗嚣之后,才投到建世皇帝的麾下。说起来他已经换了三个主公,三人中刘钰对他是最信任的一个,不仅对他委以重任,而且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马援激动万分,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便是跟了建世帝,在皇帝陛下的麾下,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才能,实现抱负,没有什么担心和顾虑。
马援不是个愚忠的人,他是典型的择良木而栖之人,如果刘钰这里不适合,他会毫无心理压力地寻找别的栖身之处。但是如今,他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念头:没有人比建世帝更懂他,没有人比建世帝更值得他去效命。士为知己者死,做臣子的遇到这样的主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随着皇帝的圣旨,还有一封手书,皇帝陛下在书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不需要益州为朝廷提供一粒粮食,也不要益州一个钱,他要的是马援以益州为基地向东拓地,开辟南方战场。
皇帝陛下要马援东下荆州扬州,来一个迂回的大包抄,向建武汉施加军事压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书信的最后写道:“益州之事,皆委与将军,大江以南,皆委与将军,大汉的半壁江山,皆委与将军。”
此时国家的重心全在大江以北,江南尚未开发,但是荆州扬州已初显繁华之兆,从地域范围来看,益州、荆州、扬州、再加上南面的蛮荒之地交州,几乎占了天下的一半,这些皇帝一古脑地交给了马援,这副担子可谓沉重之极,这份信任也是沉重之极。
马援一改几个月的颓废之态,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碌起来,他调动益州的资源,全都向东部的江州一带汇集,他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不惜力气,不惜钱财。
天府之国的富饶、公孙述的数年积累,都给了他大肆扩军备战的资本,只要蜀地各郡保持稳定,钱粮基本没有问题。
船厂都忙碌起来,楼船、朦冲斗舰、戈船、冒突、赤马舟,各式战船开始建造,“楼船官”“铁官”这些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官员,经常受到大将军的接见。马援对于船只的建造和兵器的打造重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大将军提拔了一些蜀地将领,如李育、程乌等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全都受到了重用。
马援秉承着皇帝陛下“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不论亲疏,不论汉将还是降将,只要有才能,肯为国家出力,都有机会得到任用。
一时间,整个益州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各级将领们虽然喊着累,但也因为有了上升渠道而干劲十足。
蜀地温暖,但是长安却十分寒冷,好在百姓没有冻馁之忧,不用担心在冬天受饥寒。
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寒冷日子,临湘侯、胡骑校尉窦友率一万骑兵抵达长安。
窦友是凉州牧窦融的弟弟,与其兄和河西五郡太守一道封侯,此次皇帝下旨,调动凉州大马向东,他带一万骑兵入京,另有五千骑兵和万匹良马去了上郡,归入破虏将军刘彪麾下。
这一次调动几乎把凉州骑兵的家底都调了过来,毫无疑问,皇帝陛下在准备对关东用兵。因为匈奴南北分立,势同水火,匈奴无力南侵。护羌校尉荀彧能力极强,羌人也不敢再做乱。凉州五郡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凉州兵马可以向东调动,支援国家统一大业。
窦友对于凉州大马极有信心,在他眼中,这是天下最强骑兵,不论是并州兵骑、幽州突骑,亦或是长安的骑兵都完全不在他的眼里。
凉州大马驻扎在长安城西,与羽林骑兵相邻,据说这支为数八千人的骑兵是皇帝下了血本打造的,人员是从各郡良家子和羽林少年中选拔组成,皇帝陛下甚至亲自参与了骑兵训练计划的制定,他还常常来到军中与他们一道训练。
“不过是些花架子而已。”窦友看着羽林骑兵来回奔驰,心中不以为然。
这些天他一直在留意羽林骑兵,见他们的训练有点与众不同。羽林骑兵十分重视队列和命令,前进时每一排要把马头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命令下达要立即执行,随意跑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为常年的队列训练,羽林骑兵的行进十分整齐,行止有度,进退有序。窦友承认,在这方面他们强过凉州大马,但是马跑得齐有什么用呢?
如果到了战场上,窦友有信心能把羽林骑兵的队列冲散,将他们看起来整整齐齐的队列冲成碎片。
腊月初一,皇帝下旨,明天要驾临城西军营,看一看天下闻名的凉州大马。
窦友向凉州诸将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明日陛下阅兵,你们要把腰杆挺直,刀枪擦亮,一定要让皇帝陛下见识一下咱们凉州大马的军威!”
- 肉肉屋
皇帝陛下特别允许马援家眷随行到蜀地,除了他的长子马廖在北地处理家业外,他的妻子、妾室、两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全都到了成都,一家人欢喜团聚。
皇帝的旨意也随之而来,刘钰再次申明,蜀地一切事务由马援全权处理,包括委任郡县长官、各级官吏、调动军队、在国家政令允许的范围内发布命令。
马援伏地拜受圣旨,抬头时眼睛里竟有了泪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皇帝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陛下对他绝对信任,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疑心。
随着圣旨而来的是一道调令,军中祭酒胡成被调到河西任职,虽然没有降职,但是河西比蜀地更加偏僻,应该算是贬官了。
胡成的弹劾奏折被送到马援手上,马援看了先是吃了一惊,然后便愈加感动,他简直不能想像,年轻的皇帝陛下竟有这样的心胸,给了他如此之大的信任。
他不能算作是刘钰的亲信。相反,他已几度易主。马援最初在王莽手下任职,之后追随隗嚣,离了隗嚣之后,才投到建世皇帝的麾下。说起来他已经换了三个主公,三人中刘钰对他是最信任的一个,不仅对他委以重任,而且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马援激动万分,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便是跟了建世帝,在皇帝陛下的麾下,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才能,实现抱负,没有什么担心和顾虑。
马援不是个愚忠的人,他是典型的择良木而栖之人,如果刘钰这里不适合,他会毫无心理压力地寻找别的栖身之处。但是如今,他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念头:没有人比建世帝更懂他,没有人比建世帝更值得他去效命。士为知己者死,做臣子的遇到这样的主上,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随着皇帝的圣旨,还有一封手书,皇帝陛下在书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他不需要益州为朝廷提供一粒粮食,也不要益州一个钱,他要的是马援以益州为基地向东拓地,开辟南方战场。
皇帝陛下要马援东下荆州扬州,来一个迂回的大包抄,向建武汉施加军事压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书信的最后写道:“益州之事,皆委与将军,大江以南,皆委与将军,大汉的半壁江山,皆委与将军。”
此时国家的重心全在大江以北,江南尚未开发,但是荆州扬州已初显繁华之兆,从地域范围来看,益州、荆州、扬州、再加上南面的蛮荒之地交州,几乎占了天下的一半,这些皇帝一古脑地交给了马援,这副担子可谓沉重之极,这份信任也是沉重之极。
马援一改几个月的颓废之态,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忙碌起来,他调动益州的资源,全都向东部的江州一带汇集,他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不惜力气,不惜钱财。
天府之国的富饶、公孙述的数年积累,都给了他大肆扩军备战的资本,只要蜀地各郡保持稳定,钱粮基本没有问题。
船厂都忙碌起来,楼船、朦冲斗舰、戈船、冒突、赤马舟,各式战船开始建造,“楼船官”“铁官”这些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官员,经常受到大将军的接见。马援对于船只的建造和兵器的打造重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大将军提拔了一些蜀地将领,如李育、程乌等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人,全都受到了重用。
马援秉承着皇帝陛下“唯才是举”的用人方略,不论亲疏,不论汉将还是降将,只要有才能,肯为国家出力,都有机会得到任用。
一时间,整个益州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各级将领们虽然喊着累,但也因为有了上升渠道而干劲十足。
蜀地温暖,但是长安却十分寒冷,好在百姓没有冻馁之忧,不用担心在冬天受饥寒。
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寒冷日子,临湘侯、胡骑校尉窦友率一万骑兵抵达长安。
窦友是凉州牧窦融的弟弟,与其兄和河西五郡太守一道封侯,此次皇帝下旨,调动凉州大马向东,他带一万骑兵入京,另有五千骑兵和万匹良马去了上郡,归入破虏将军刘彪麾下。
这一次调动几乎把凉州骑兵的家底都调了过来,毫无疑问,皇帝陛下在准备对关东用兵。因为匈奴南北分立,势同水火,匈奴无力南侵。护羌校尉荀彧能力极强,羌人也不敢再做乱。凉州五郡的军事压力大大减轻,凉州兵马可以向东调动,支援国家统一大业。
窦友对于凉州大马极有信心,在他眼中,这是天下最强骑兵,不论是并州兵骑、幽州突骑,亦或是长安的骑兵都完全不在他的眼里。
凉州大马驻扎在长安城西,与羽林骑兵相邻,据说这支为数八千人的骑兵是皇帝下了血本打造的,人员是从各郡良家子和羽林少年中选拔组成,皇帝陛下甚至亲自参与了骑兵训练计划的制定,他还常常来到军中与他们一道训练。
“不过是些花架子而已。”窦友看着羽林骑兵来回奔驰,心中不以为然。
这些天他一直在留意羽林骑兵,见他们的训练有点与众不同。羽林骑兵十分重视队列和命令,前进时每一排要把马头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命令下达要立即执行,随意跑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因为常年的队列训练,羽林骑兵的行进十分整齐,行止有度,进退有序。窦友承认,在这方面他们强过凉州大马,但是马跑得齐有什么用呢?
如果到了战场上,窦友有信心能把羽林骑兵的队列冲散,将他们看起来整整齐齐的队列冲成碎片。
腊月初一,皇帝下旨,明天要驾临城西军营,看一看天下闻名的凉州大马。
窦友向凉州诸将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明日陛下阅兵,你们要把腰杆挺直,刀枪擦亮,一定要让皇帝陛下见识一下咱们凉州大马的军威!”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