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尉铫期据住一个庭院,拒不投降。王猛派兵攻击,他率手下亲信二十余人拼死顽抗,格杀数人。王猛无奈之下,只得命羽林军乱箭齐发,将二十余人全部射杀。
王猛摇头叹道:“此人不失为一员猛将,又如此忠心耿耿,实在令人钦佩。。。战死的将军,不要斩首了,为他留个全尸吧!”
消灭铫期部之后,王猛望着眼前的一马平川和远处连绵的邙山,心里不禁暗自嘀咕:刘秀到底去哪儿了?第五伦如今却在何处?
说起来,其实刘秀有几个选择。
一个是选择直接回去。
回河北最近的路是从洛阳直接向北,经孟津渡附近过河,回到大河北岸河内境内。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孟津渡驻扎着濮阳将军芳丹和平仓将军崔秀的三万人马。刘秀率军从此过河,很可能会被芳丹和崔秀两人阻击,以他所领新败之兵遇到新安精兵和羽林军,胜算不大。
第二个选择是一头钻进邙山之中,从百余里邙山找一条出路,能顺利抵达大河沿岸,再越过冰冻的河面,回到河内郡。这条路的问题是山间路窄,大军不易通行,若是上万人的队伍进了山,就不易掩藏踪迹,反而容易被追上了。
第三个选择是干脆向东去郾城,与冯异和王梁合兵一处。不过这个可能性最小,因为冯异和王梁困守偃城,形势也不乐观。
王猛拿不定主意,想来想去,自己全是骑兵,不可能钻进山里去追步兵,偃师有刘茂大军,敌军不易逃遁,用不着他再去锦上添花。
不如还是干脆继续向北直出邙山口,抵达孟津,至于能不能追上刘秀,就听天由命吧!
王猛命令大军出发,马蹄声轰隆隆的,震得大地都在打颤,六千铁骑浩浩荡荡地向北奔去。
羽林骑兵都是一人双马,空马随着大军奔跑,等到骑乘的马累了,便随时换乘空马,似这样轮流骑乘,能够保持行军的速度。
冬天地面坚硬,有残留的冰雪,白天太阳一晒,便在冰面上化出些水来,连冰带水,十分湿滑。这种路面谁也不敢让马匹快跑,否则容易滑倒。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勒着缰绳,一路小跑向前。
好在羽林骑兵已装备了马蹄铁,下面有防滑的设计,增强了马蹄抓地力,使马匹行走更加稳固,因此还不至于行军过于缓慢。
等到太阳下山时,大军已抵达平仓,离孟津渡不过数十里路程了。
此时王猛就是再着急,也不敢再摸着黑向前追了。
士兵们一早从洛阳出发,战斗了半日,已是疲惫非常,又是这样寒冷的冬夜,摸着黑在溜滑的路面行进,对马对人都很危险。
平仓原本有驻军,刘秀下洛阳时攻拔了此地,驻军逃散,河北军入驻,刘秀败退时河北驻军也随之败退,如今还留着这座空的军营,虽然凌乱破旧,但依旧可以为他们遮挡寒风。
王猛下令就在平仓休息过夜。士兵们在营中生起火来,吃一些热食,保持体力,抵抗寒冷的侵袭。
士兵们就着火堆挤在一处囫囵睡了一夜,舒适度比起在家中当然差了许多,好在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身体结实,有火力,不怕冷,还不觉得多么难捱。等到天一亮,便又一个个重新精神抖擞了。
第二天一早启程,一直走到正午时,太阳悬在半空,大河在望,他们距离孟津渡只剩下二十余里了。
王猛派人去孟津渡联络濮阳将军芳丹和平仓将军崔秀,一共去了三个人,只有一个人急匆匆地回来,肩膀上还插着一枝箭,他告诉王猛一个惊人的消息:孟津渡失陷了。
他们三人遭到了攻击,两人罹难,好在他马快才逃了回来。
此时在孟津渡守卫的是敌军,不知是谁领军,具体人数不知,不过看起来至少有万人以上。
孟津渡是洛阳出入河内的门户,是大河沿岸的重要渡口。虽然如今河水结冰,可以直接行军,这渡口看起来无用,但是大河一旦解冻,孟津渡便是当路要津,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从洛阳到河内,还是河内到洛阳,大军必要经过孟津渡。黄河沿岸还有许多小渡口,但都不能承载大军的运输。
王猛命令骑兵列阵向前,准备迎敌。眨眼间便来到河边,远远地望过去,见大河上积雪已消,只有冰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河边的渡口便是孟津渡,此时已是严阵以待,守备森严。
孟津渡向来有重兵把守,渡口的工事很坚固,芳丹和崔秀守卫时,对岸敌军曾几次派大军攻打,孟津渡安如磐石。
那么现在他们去哪儿了呢?若是败退,怎么也能传回来消息。而且王猛这一路走来,并没有遇到一个孟津渡的溃兵。
王猛望着渡口,不知道该不该进攻,若是进攻渡口,面对坚固的防御工事,骑兵的冲击力不能发挥,以少击多,实在是没有胜算。
正犹豫着,忽然从东方奔出一支人马,远远地一看装束,便知道同他们一样,也是羽林骑兵。走近了一看,见为首一个少年将领,体貌不凡,英姿勃发,正是步兵校尉第五伦。
第五伦纵马过来,向着王猛道:“中郎将,你来得正好,贼酋刘秀正在孟津渡口!”
原来第五伦率精骑两千,一路追着刘秀北上,紧跟在他的身后,咬得非常之紧。途中他几次想要强突敌阵,却因士兵太少,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作罢。
等到天黑,各自扎营,但是营中却已没有了刘秀。铫期率数千人马留在当地拒敌,刘秀却快马加鞭地继续北上。
第五伦率两千轻骑,踏阵而过,并不停留,而是继续向北去追赶。而刘秀一路收来时驻扎之兵,走到了孟津渡,竟率军一举攻占渡口。
王猛听了第五伦的话,急切地问道:“那濮阳将军和平仓将军呢?”
第五伦用手向对岸一指,说道:“他们已进兵河内。”
- 肉肉屋
王猛摇头叹道:“此人不失为一员猛将,又如此忠心耿耿,实在令人钦佩。。。战死的将军,不要斩首了,为他留个全尸吧!”
消灭铫期部之后,王猛望着眼前的一马平川和远处连绵的邙山,心里不禁暗自嘀咕:刘秀到底去哪儿了?第五伦如今却在何处?
说起来,其实刘秀有几个选择。
一个是选择直接回去。
回河北最近的路是从洛阳直接向北,经孟津渡附近过河,回到大河北岸河内境内。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孟津渡驻扎着濮阳将军芳丹和平仓将军崔秀的三万人马。刘秀率军从此过河,很可能会被芳丹和崔秀两人阻击,以他所领新败之兵遇到新安精兵和羽林军,胜算不大。
第二个选择是一头钻进邙山之中,从百余里邙山找一条出路,能顺利抵达大河沿岸,再越过冰冻的河面,回到河内郡。这条路的问题是山间路窄,大军不易通行,若是上万人的队伍进了山,就不易掩藏踪迹,反而容易被追上了。
第三个选择是干脆向东去郾城,与冯异和王梁合兵一处。不过这个可能性最小,因为冯异和王梁困守偃城,形势也不乐观。
王猛拿不定主意,想来想去,自己全是骑兵,不可能钻进山里去追步兵,偃师有刘茂大军,敌军不易逃遁,用不着他再去锦上添花。
不如还是干脆继续向北直出邙山口,抵达孟津,至于能不能追上刘秀,就听天由命吧!
王猛命令大军出发,马蹄声轰隆隆的,震得大地都在打颤,六千铁骑浩浩荡荡地向北奔去。
羽林骑兵都是一人双马,空马随着大军奔跑,等到骑乘的马累了,便随时换乘空马,似这样轮流骑乘,能够保持行军的速度。
冬天地面坚硬,有残留的冰雪,白天太阳一晒,便在冰面上化出些水来,连冰带水,十分湿滑。这种路面谁也不敢让马匹快跑,否则容易滑倒。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勒着缰绳,一路小跑向前。
好在羽林骑兵已装备了马蹄铁,下面有防滑的设计,增强了马蹄抓地力,使马匹行走更加稳固,因此还不至于行军过于缓慢。
等到太阳下山时,大军已抵达平仓,离孟津渡不过数十里路程了。
此时王猛就是再着急,也不敢再摸着黑向前追了。
士兵们一早从洛阳出发,战斗了半日,已是疲惫非常,又是这样寒冷的冬夜,摸着黑在溜滑的路面行进,对马对人都很危险。
平仓原本有驻军,刘秀下洛阳时攻拔了此地,驻军逃散,河北军入驻,刘秀败退时河北驻军也随之败退,如今还留着这座空的军营,虽然凌乱破旧,但依旧可以为他们遮挡寒风。
王猛下令就在平仓休息过夜。士兵们在营中生起火来,吃一些热食,保持体力,抵抗寒冷的侵袭。
士兵们就着火堆挤在一处囫囵睡了一夜,舒适度比起在家中当然差了许多,好在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身体结实,有火力,不怕冷,还不觉得多么难捱。等到天一亮,便又一个个重新精神抖擞了。
第二天一早启程,一直走到正午时,太阳悬在半空,大河在望,他们距离孟津渡只剩下二十余里了。
王猛派人去孟津渡联络濮阳将军芳丹和平仓将军崔秀,一共去了三个人,只有一个人急匆匆地回来,肩膀上还插着一枝箭,他告诉王猛一个惊人的消息:孟津渡失陷了。
他们三人遭到了攻击,两人罹难,好在他马快才逃了回来。
此时在孟津渡守卫的是敌军,不知是谁领军,具体人数不知,不过看起来至少有万人以上。
孟津渡是洛阳出入河内的门户,是大河沿岸的重要渡口。虽然如今河水结冰,可以直接行军,这渡口看起来无用,但是大河一旦解冻,孟津渡便是当路要津,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从洛阳到河内,还是河内到洛阳,大军必要经过孟津渡。黄河沿岸还有许多小渡口,但都不能承载大军的运输。
王猛命令骑兵列阵向前,准备迎敌。眨眼间便来到河边,远远地望过去,见大河上积雪已消,只有冰面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河边的渡口便是孟津渡,此时已是严阵以待,守备森严。
孟津渡向来有重兵把守,渡口的工事很坚固,芳丹和崔秀守卫时,对岸敌军曾几次派大军攻打,孟津渡安如磐石。
那么现在他们去哪儿了呢?若是败退,怎么也能传回来消息。而且王猛这一路走来,并没有遇到一个孟津渡的溃兵。
王猛望着渡口,不知道该不该进攻,若是进攻渡口,面对坚固的防御工事,骑兵的冲击力不能发挥,以少击多,实在是没有胜算。
正犹豫着,忽然从东方奔出一支人马,远远地一看装束,便知道同他们一样,也是羽林骑兵。走近了一看,见为首一个少年将领,体貌不凡,英姿勃发,正是步兵校尉第五伦。
第五伦纵马过来,向着王猛道:“中郎将,你来得正好,贼酋刘秀正在孟津渡口!”
原来第五伦率精骑两千,一路追着刘秀北上,紧跟在他的身后,咬得非常之紧。途中他几次想要强突敌阵,却因士兵太少,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作罢。
等到天黑,各自扎营,但是营中却已没有了刘秀。铫期率数千人马留在当地拒敌,刘秀却快马加鞭地继续北上。
第五伦率两千轻骑,踏阵而过,并不停留,而是继续向北去追赶。而刘秀一路收来时驻扎之兵,走到了孟津渡,竟率军一举攻占渡口。
王猛听了第五伦的话,急切地问道:“那濮阳将军和平仓将军呢?”
第五伦用手向对岸一指,说道:“他们已进兵河内。”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