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六。再次远征
现在,大文帝国制造潜艇的艇体的技术有了,蓄电池技术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柴油发动机了,如果是货运船只的柴油发动机,大文帝国的科学家们努努力就可能制造出来。
坦克用的v12发动机都能制造出来,船用的w型发动机也不是难度太大,但现在,却是要制造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这个难度,高出好几个级别啊!
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要求的很高的,第一,要体积小,重量轻,潜艇的排水量摆在那了,你弄了个大几十吨的大家伙上去,别的东西怎么放啊!
第二,要求功率大,噪音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潜艇的蓄电池补满电,这一点尤为重要,柴电潜艇只有在晚上才有机会偷偷的浮出水面,启动柴油发动机,为蓄电池补电,同时为潜艇艇仓内更换补充氧气。
这个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同时,噪音也是越小越安全,要知道,声音在水里的传播距离是空气传播距离的多少倍,同样是一百分贝,在空气中可能只传播一至两公里,而在水中,能扩展到十几公里,如果欧罗巴帝国有先进的监听设备,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就发现了大文帝国的潜艇。
潜艇用柴油发动机组,是摆在大文帝国潜艇制造的最后一个难题,只要攻克这个难题,大文帝国就拥有制造潜艇的全部技术。
随着数控机床衍生型号的诞生,大文帝国的数控机床技术越来越高,大文帝国重工业的生产能力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同时这个提升也是全方面的。
最为明显的就是钢铁业上的运用。新型衍生型号的数控机床,可以制造出更复杂的零件,而且精密度高,而炼钢炉上许多原本无法制造的零件,这下都可以顺利的制造出来。
对炼钢炉的技术改造,也顺理成章的开始了,改造的效果还是非常出色的,效率上就提高了30%,这只是一台炼钢炉的改造,如果大文帝国的炼钢炉都做出如此的改造,那累计下来的提高就极为可观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毕竟大文帝国还有不少炼钢厂,技术实在是太落后,这些小厂,一年的钢产量也只不过才几万吨,没有改造的价值。
按照李儒晋的想法,这些小的炼钢厂应该全部拆除,一个是产量太低,而且污染环境,二来可以整合大文帝国的钢铁资源,把钢铁产业做大做强,以满足大文帝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对钢铁的需求。
但庞大的大文帝国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实在太饥渴了,这些小的不成样的小钢铁厂生活的很滋润。李儒晋暗暗的想,先让你们蹦跶两年,等澳洲的铁矿石运回来的时候,那会有你们哭鼻子的时候。
就在李儒晋准备着手改建钢铁厂的时候,从中东传来了好消息,一,欧罗巴帝国插手中东事物失败了,阿拉伯世界本来就排外,大文帝国趁他们没在意的时候,偷偷的伸了一只手进去,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但大文帝国的手已经成功的伸了进去,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算了。
但欧罗巴帝国再想伸只手进去的时候,引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哪怕欧罗巴帝国动用武力威胁,也没有成功,所以,大文帝国成了唯一进入阿拉伯人世界的非阿拉伯国家。
二,第一批远征中东的大文帝国部队已经成功的在中东站稳了脚跟,并控制了挺大的一片势力范围,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两个营的兵力已经损伤一半,其中有一百多人牺牲,中东那些狂热的信徒,上了战场,那劲头,完全是不要命的架势,哪怕大文帝国士兵有先进的武器,也抵挡的很困难。
所以现在在中东的大文帝国远征军急需要补给,特别是武器弹药,现在大文帝国的士兵能够站稳脚跟,完全是依靠武器的先进,才能击败那些狂热的信徒。
如果没有武器的依仗,大文帝国的士兵不一定就能干过那些狂热的信徒。
内阁会议室,帝国的皇帝,内阁的长老,军部的元帅,还有帝国的宠儿李儒晋,齐聚一堂,共同商议中东事物,现在大文帝国在中东占据优势,但如果补给跟不上,不知道这种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会议的议题有两个,一,如何对中东实施支援和补给。二,如何打通印度洋海道。
中东的石油,大文帝国是不可能放弃的,大文帝国肯定要把这块肥肉死死的咬在自己的嘴里,哪怕被噎着,也在所不惜,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海路现在是无法行的通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从陆路补给,但现在摆在眼前的难题是第一批远征军急需补给,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把补给运送到中东。
什么运输最快,肯定是空运啊,但大文帝国的运输机没有那么强大的续航力,哪怕是从大文帝国边境起飞,也无法一次抵达中东,这期间肯定要更换一到两次电池。
虽然陆路经过的国家已经同意大文帝国借道而行了,但是否愿意开放领空,开放机场,还要继续商议,其实,大文帝国有点想多了,这些国家可能连飞机都没有,那个领空权只是个摆设。
麻烦的就是,这些国家可能连机场也没有,大文帝国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国家商议一下,建一个简易机场就可以了。
补给的问题可以说暂时解决了,虽然为了这些补给,大文帝国要付出比较高的代价,但只要是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对大文帝国来说,都不是问题。
兵力的运送就头疼了,成千上万的士兵难道也要通过飞机运送过去吗?仔细想想,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啊?大文帝国的灰雁运输机一次可以载重四吨,一次运送四十名士兵没问题吧?
一次四十名,十次就四百名,一百次就可以运送四千名士兵了,这个,真的可以有。大文帝国的飞机是用电力的,一次飞行的代价并不高,几百次的飞行,也只不过是更换几百次的电池而已。
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在无意之中,大文帝国做出了第一次远程兵力的投送行动,这次远程兵力投送的军事价值,暂时还没有人注意到,包括李儒晋在内。
直到事后,人们再回头看这件事的事后,才发现,大文帝国早就已经拥有了远程兵力投送的能力。
坦克用的v12发动机都能制造出来,船用的w型发动机也不是难度太大,但现在,却是要制造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这个难度,高出好几个级别啊!
潜艇用的柴油发动机要求的很高的,第一,要体积小,重量轻,潜艇的排水量摆在那了,你弄了个大几十吨的大家伙上去,别的东西怎么放啊!
第二,要求功率大,噪音小,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潜艇的蓄电池补满电,这一点尤为重要,柴电潜艇只有在晚上才有机会偷偷的浮出水面,启动柴油发动机,为蓄电池补电,同时为潜艇艇仓内更换补充氧气。
这个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同时,噪音也是越小越安全,要知道,声音在水里的传播距离是空气传播距离的多少倍,同样是一百分贝,在空气中可能只传播一至两公里,而在水中,能扩展到十几公里,如果欧罗巴帝国有先进的监听设备,可能在几十公里之外就发现了大文帝国的潜艇。
潜艇用柴油发动机组,是摆在大文帝国潜艇制造的最后一个难题,只要攻克这个难题,大文帝国就拥有制造潜艇的全部技术。
随着数控机床衍生型号的诞生,大文帝国的数控机床技术越来越高,大文帝国重工业的生产能力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同时这个提升也是全方面的。
最为明显的就是钢铁业上的运用。新型衍生型号的数控机床,可以制造出更复杂的零件,而且精密度高,而炼钢炉上许多原本无法制造的零件,这下都可以顺利的制造出来。
对炼钢炉的技术改造,也顺理成章的开始了,改造的效果还是非常出色的,效率上就提高了30%,这只是一台炼钢炉的改造,如果大文帝国的炼钢炉都做出如此的改造,那累计下来的提高就极为可观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毕竟大文帝国还有不少炼钢厂,技术实在是太落后,这些小厂,一年的钢产量也只不过才几万吨,没有改造的价值。
按照李儒晋的想法,这些小的炼钢厂应该全部拆除,一个是产量太低,而且污染环境,二来可以整合大文帝国的钢铁资源,把钢铁产业做大做强,以满足大文帝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对钢铁的需求。
但庞大的大文帝国市场对钢铁的需求实在太饥渴了,这些小的不成样的小钢铁厂生活的很滋润。李儒晋暗暗的想,先让你们蹦跶两年,等澳洲的铁矿石运回来的时候,那会有你们哭鼻子的时候。
就在李儒晋准备着手改建钢铁厂的时候,从中东传来了好消息,一,欧罗巴帝国插手中东事物失败了,阿拉伯世界本来就排外,大文帝国趁他们没在意的时候,偷偷的伸了一只手进去,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但大文帝国的手已经成功的伸了进去,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算了。
但欧罗巴帝国再想伸只手进去的时候,引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对,哪怕欧罗巴帝国动用武力威胁,也没有成功,所以,大文帝国成了唯一进入阿拉伯人世界的非阿拉伯国家。
二,第一批远征中东的大文帝国部队已经成功的在中东站稳了脚跟,并控制了挺大的一片势力范围,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两个营的兵力已经损伤一半,其中有一百多人牺牲,中东那些狂热的信徒,上了战场,那劲头,完全是不要命的架势,哪怕大文帝国士兵有先进的武器,也抵挡的很困难。
所以现在在中东的大文帝国远征军急需要补给,特别是武器弹药,现在大文帝国的士兵能够站稳脚跟,完全是依靠武器的先进,才能击败那些狂热的信徒。
如果没有武器的依仗,大文帝国的士兵不一定就能干过那些狂热的信徒。
内阁会议室,帝国的皇帝,内阁的长老,军部的元帅,还有帝国的宠儿李儒晋,齐聚一堂,共同商议中东事物,现在大文帝国在中东占据优势,但如果补给跟不上,不知道这种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会议的议题有两个,一,如何对中东实施支援和补给。二,如何打通印度洋海道。
中东的石油,大文帝国是不可能放弃的,大文帝国肯定要把这块肥肉死死的咬在自己的嘴里,哪怕被噎着,也在所不惜,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海路现在是无法行的通的,唯一的希望就是从陆路补给,但现在摆在眼前的难题是第一批远征军急需补给,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把补给运送到中东。
什么运输最快,肯定是空运啊,但大文帝国的运输机没有那么强大的续航力,哪怕是从大文帝国边境起飞,也无法一次抵达中东,这期间肯定要更换一到两次电池。
虽然陆路经过的国家已经同意大文帝国借道而行了,但是否愿意开放领空,开放机场,还要继续商议,其实,大文帝国有点想多了,这些国家可能连飞机都没有,那个领空权只是个摆设。
麻烦的就是,这些国家可能连机场也没有,大文帝国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国家商议一下,建一个简易机场就可以了。
补给的问题可以说暂时解决了,虽然为了这些补给,大文帝国要付出比较高的代价,但只要是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对大文帝国来说,都不是问题。
兵力的运送就头疼了,成千上万的士兵难道也要通过飞机运送过去吗?仔细想想,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啊?大文帝国的灰雁运输机一次可以载重四吨,一次运送四十名士兵没问题吧?
一次四十名,十次就四百名,一百次就可以运送四千名士兵了,这个,真的可以有。大文帝国的飞机是用电力的,一次飞行的代价并不高,几百次的飞行,也只不过是更换几百次的电池而已。
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在无意之中,大文帝国做出了第一次远程兵力的投送行动,这次远程兵力投送的军事价值,暂时还没有人注意到,包括李儒晋在内。
直到事后,人们再回头看这件事的事后,才发现,大文帝国早就已经拥有了远程兵力投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