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也着实厌恶这些百无一用的穷酸文士,但总不能众目睦睦之下真让手下将他们打上一顿。他举手着止住那名护卫,冷冷地看着身前那名书生。
而这时门口又挤过几名文士,他们竟然齐身拜倒道:“学生不知何罪之有,还请大人明示!”
“大人我等皆是有功名在身之人,岂是你那奴才口中所言的刁民?”
“大人请给我等一个说法!”
众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朝杨帆争辩着。
杨帆突然想起来,这些还未入朝为官书生可是单纯的很,他们执着地相信大宋乃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所以特有存在感。莫说是面对眼前的杨帆,便是面对京中的赵佶,他们不是一样敢跪在雪地里誓死逼宫?像那周邦彦,不也一样敢同赵佶争风吃醋?
想明白这点,杨帆便对这些既有些可恶又有些可爱的书生的行为,尽数释怀。
“汝等当然无罪!”杨帆冷冷的目光也变得温和起来,“只是本官确实找那师师姑娘有公事相商……嗯,不知你们今日诗会唱酬的主题是什么?”
一众书生面面相觑,听这杨大人的意思,真是想在这诗会上以诗词折服他们,好立马获得带走李师师的机会。只是,他们却是听说,这杨大人只喜欢舞枪弄棒,于这诗词之道,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人,今日乃是上元佳节,诗会自然是以此为题。”
“噢,本官突然技痒,也想写诗填词,这便进去吧!”杨帆不管跪倒在地的众书生,径直踏入厅中。
中国人喜欢诗歌,历朝历代的文人聚会,诗歌唱酬是少不了的节目,而每逢佳节,诗会斗诗,也是文人们卖弄文采、以求成名的机会。北宋善待文人士子,这种类型的聚会也就更加普遍起来。
当然,诗会的规模有大有小、有高档有低端。北宋最著名的一场诗会却是神宗时期驸马都尉王诜,也就是赵佶的姑父,也是赵佶走向荒淫之路的人生导师之一,在自己的花园西园里举行的,作品有画有诗,后来结集,史称“西园雅集”。
那次集会可谓是“群星璀璨”,王诜邀请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十六位文化名人、作词高手、绘画大师,填词作画、谈经论道,成就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晚杭州这些文人的聚会自然无法与那西园之会相提并论,甚至在杨帆的眼里着实有些东施效颦的意思。因为这些文士之中,根本没有一个能出现在后世语文课本之上的名字。
根据简单的了解,这里面最为出名的是个叫作朱文锦的进士,据说此人才学不错,可惜出身商贾之家,故而中了进士之后,也没有得到一个实缺,只能回杭州老家候着。由于家境不错,这个诗会的一应费用,基本便由他还有几个附庸风雅的二世祖撑着。
至于其他人,多是州学的学子,在杨帆眼里,基本是些措大。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些学子的眼里,杨帆亦是一个不通文墨的粗鄙之官。北宋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文取士,像欧阳修、宴殊、王安石、苏轼甚至是当朝的蔡京,虽身居庙堂之高,但也皆属文豪之列。而一众的大小官员,往往也会有作品付梓。
至于杨帆,进士出身只是被赐,而且为官几年,多以奇技淫巧、领兵打仗、经商赚钱闻于世人,根本不曾听说他会吟诗作词。非但如此,还有传言说此人胸无点墨,便连字也是写得犹如涂鸦。
这样的人若是能以诗词折服众人,岂不怪哉!
朱文锦总算是见过世面之人,对于杨帆的到来可谓诚惶诚恐。杨帆进入大厅之后,他便连忙为杨帆让出坐位,向杨帆介绍他们这和山诗会的情况,给杨帆拿出今晚众人的词作,请他斧正。
李师师见杨帆进来,也从朦胧的珠帘之后出来,向杨帆请罪,大抵是说自己刚才言语不当,透露了杨帆的身份,才造成如此局面……
杨帆微微一笑,示意自己并不介意,便劝慰着她回到珠帘后的琴几之前。
一摞词稿放在杨帆的跟前,他拣了几张大略地一看,这些词皆是吟咏描绘元宵佳节之作,但的确是水平了了,便连对诗词根本不怎么通晓的杨帆,也一眼能看出它们的平庸无奇。
杨帆一张张地看下去,下面的一些学子便小声地嘀咕起来。杨帆耳力倍于常人,自然听到他们多半是在嘲笑自己装模作样,一会定要出丑云云……
杨帆加快速度,不消片刻便将剩余词稿浏览一遍。
“嗯,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紧扣主题、中心思想明确……总体上大家写的不错,看来都用心了。”放下手中的词稿,杨帆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
他刚才的评语,基本上是借鉴了初中语文老师对自己作文的通用评价。所谓“写的不错、用心了”,其实潜台词便是你写的东西很普通。老师的评价往往会这样委婉,便如你的班主任对你的家长说:某某同学平时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嘛还说得过去……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你家长,你这孩子比较笨,没指望了……
众学子自然明白杨帆话里背后的意思,一些性情躁急之人,便开始鼓噪:“还请大人作词一首,也好让我等学生开开眼界!”
杨帆取过一张宣纸,一边铺开,一边仿似自语地道:“诗词这东西,陶冶情操而已,算不得大道……”
众人见杨帆显然是要当场作词,而口中却言诗词小道,整个一副风轻云淡、智珠在握的架式,不少人的心中便开始泛上异样的感觉。见杨帆提笔在砚台之中浸了一浸,桌几附近的几个学子便不由自主地向这边凑了一凑,然后伸长脖子盯着杨帆面前的纸张。
杨帆凝神思索片刻,落笔在宣纸上写道:青——玉——案……元——夕。
而这时门口又挤过几名文士,他们竟然齐身拜倒道:“学生不知何罪之有,还请大人明示!”
“大人我等皆是有功名在身之人,岂是你那奴才口中所言的刁民?”
“大人请给我等一个说法!”
众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朝杨帆争辩着。
杨帆突然想起来,这些还未入朝为官书生可是单纯的很,他们执着地相信大宋乃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所以特有存在感。莫说是面对眼前的杨帆,便是面对京中的赵佶,他们不是一样敢跪在雪地里誓死逼宫?像那周邦彦,不也一样敢同赵佶争风吃醋?
想明白这点,杨帆便对这些既有些可恶又有些可爱的书生的行为,尽数释怀。
“汝等当然无罪!”杨帆冷冷的目光也变得温和起来,“只是本官确实找那师师姑娘有公事相商……嗯,不知你们今日诗会唱酬的主题是什么?”
一众书生面面相觑,听这杨大人的意思,真是想在这诗会上以诗词折服他们,好立马获得带走李师师的机会。只是,他们却是听说,这杨大人只喜欢舞枪弄棒,于这诗词之道,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人,今日乃是上元佳节,诗会自然是以此为题。”
“噢,本官突然技痒,也想写诗填词,这便进去吧!”杨帆不管跪倒在地的众书生,径直踏入厅中。
中国人喜欢诗歌,历朝历代的文人聚会,诗歌唱酬是少不了的节目,而每逢佳节,诗会斗诗,也是文人们卖弄文采、以求成名的机会。北宋善待文人士子,这种类型的聚会也就更加普遍起来。
当然,诗会的规模有大有小、有高档有低端。北宋最著名的一场诗会却是神宗时期驸马都尉王诜,也就是赵佶的姑父,也是赵佶走向荒淫之路的人生导师之一,在自己的花园西园里举行的,作品有画有诗,后来结集,史称“西园雅集”。
那次集会可谓是“群星璀璨”,王诜邀请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十六位文化名人、作词高手、绘画大师,填词作画、谈经论道,成就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晚杭州这些文人的聚会自然无法与那西园之会相提并论,甚至在杨帆的眼里着实有些东施效颦的意思。因为这些文士之中,根本没有一个能出现在后世语文课本之上的名字。
根据简单的了解,这里面最为出名的是个叫作朱文锦的进士,据说此人才学不错,可惜出身商贾之家,故而中了进士之后,也没有得到一个实缺,只能回杭州老家候着。由于家境不错,这个诗会的一应费用,基本便由他还有几个附庸风雅的二世祖撑着。
至于其他人,多是州学的学子,在杨帆眼里,基本是些措大。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些学子的眼里,杨帆亦是一个不通文墨的粗鄙之官。北宋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文取士,像欧阳修、宴殊、王安石、苏轼甚至是当朝的蔡京,虽身居庙堂之高,但也皆属文豪之列。而一众的大小官员,往往也会有作品付梓。
至于杨帆,进士出身只是被赐,而且为官几年,多以奇技淫巧、领兵打仗、经商赚钱闻于世人,根本不曾听说他会吟诗作词。非但如此,还有传言说此人胸无点墨,便连字也是写得犹如涂鸦。
这样的人若是能以诗词折服众人,岂不怪哉!
朱文锦总算是见过世面之人,对于杨帆的到来可谓诚惶诚恐。杨帆进入大厅之后,他便连忙为杨帆让出坐位,向杨帆介绍他们这和山诗会的情况,给杨帆拿出今晚众人的词作,请他斧正。
李师师见杨帆进来,也从朦胧的珠帘之后出来,向杨帆请罪,大抵是说自己刚才言语不当,透露了杨帆的身份,才造成如此局面……
杨帆微微一笑,示意自己并不介意,便劝慰着她回到珠帘后的琴几之前。
一摞词稿放在杨帆的跟前,他拣了几张大略地一看,这些词皆是吟咏描绘元宵佳节之作,但的确是水平了了,便连对诗词根本不怎么通晓的杨帆,也一眼能看出它们的平庸无奇。
杨帆一张张地看下去,下面的一些学子便小声地嘀咕起来。杨帆耳力倍于常人,自然听到他们多半是在嘲笑自己装模作样,一会定要出丑云云……
杨帆加快速度,不消片刻便将剩余词稿浏览一遍。
“嗯,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紧扣主题、中心思想明确……总体上大家写的不错,看来都用心了。”放下手中的词稿,杨帆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
他刚才的评语,基本上是借鉴了初中语文老师对自己作文的通用评价。所谓“写的不错、用心了”,其实潜台词便是你写的东西很普通。老师的评价往往会这样委婉,便如你的班主任对你的家长说:某某同学平时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嘛还说得过去……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你家长,你这孩子比较笨,没指望了……
众学子自然明白杨帆话里背后的意思,一些性情躁急之人,便开始鼓噪:“还请大人作词一首,也好让我等学生开开眼界!”
杨帆取过一张宣纸,一边铺开,一边仿似自语地道:“诗词这东西,陶冶情操而已,算不得大道……”
众人见杨帆显然是要当场作词,而口中却言诗词小道,整个一副风轻云淡、智珠在握的架式,不少人的心中便开始泛上异样的感觉。见杨帆提笔在砚台之中浸了一浸,桌几附近的几个学子便不由自主地向这边凑了一凑,然后伸长脖子盯着杨帆面前的纸张。
杨帆凝神思索片刻,落笔在宣纸上写道: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