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李兄欣赏曹操。”朱厚烈笑了笑。
从魏晋到北宋,曹魏才是正统,尊曹贬刘者居多,到了南宋之后,因为南宋偏安的本性,所以整个朝廷舆论则开始尊刘贬曹。因为南宋朝廷和蜀汉有太多相似的了,都是前朝被毁,前朝皇族延续道统,而最开始提出尊刘贬曹的则是朱熹。
“那如果李兄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为国选才的主流制度该怎么办?”朱厚烈又问道。
“朱兄虽然不是在问为君之道,但也好像在考核小弟吧。”李世民陷入沉思,“这个问题还真难住了小弟。”
朱厚烈就这样打量着李世民,给他时间思考和组织语言。
“要想改革科举,那就要改变科举所考的内容。像杨广开启的进士科,其所考的都是诗词歌赋,那考出来的也是清贵文人,治理不了偌大的国家。”
“嗯。”朱厚烈点头。
科举说白了就是考试,哪怕是地球历史上科举被废除,但没过几十年,许多国家官员和公务员的选拔,不一样是考试吗?只不过他们所考的内容不同,以及参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区别。
“经史子集,律法判案,治国策论,天下大势,甚至算术统筹,都可以纳入考试范围。通过不同的考试筛选出不同的人才,毕竟没有多少人属于全能,管理天下各地更多是只是擅长一技之长的小官小吏。”李世民越说越顺畅。
“李兄这个观点,很不错。”朱厚烈对于李世民的这个考核方式点头认可。
科举是个好东西,但能不能考出人才来还需要看你所考的内容。虽然很崇拜大乾太祖皇帝,但是对于他设立科举只考八股文,而且教材还只能是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的八股科举非常不满。喜欢就是喜欢,看不上就是看不上,朱厚烈不会因为崇拜和尊重某人而无视其缺点,不断地为其大唱赞歌。
八股文科考出来的能有几个大才?多的是不通实务,把脑子读残了的书呆子。依靠那些书呆子管理地方,地方上将会问题越来越大。科举考八股之害,也就仅次于螨清的文字狱了。
李世民所说科举只涉及文事,而没有武科,这不是他故意疏漏,而是认为没有必要。
武举的开创者是武则天,朱厚烈不否认武则天这个女帝王的厉害,但是在军事方面,武则天她真的不懂。一个合格的将军并不是考出来的,除了少数的军事天才,大多数武将和名将都是在军队里磨炼出来的。
不经历实战,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且从武举出来的武将如果空降到一支军队当指挥,未必能够将这一支军队管理和统帅好。历史上诸多名将,真正属于武举出身的名将也就郭子仪一人,而他即使出身武举但也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几十年。
比起武举,朱厚烈倒是认为建立一个武学院更加有益,一个直属于中央的武校武学院,可比武举更能为国家培养人才。
“还有呢?”朱厚烈又问道。
“这……”刚刚还滔滔不绝地李世民却卡壳了。
“怎么,难道李兄没有这个气量吗?”朱厚烈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特意激将道。
“婉晶,你和我去隔壁的包间。”祝玉妍突然起身道,“这里就交给他们两人了。”
“我……”单婉晶看了一眼陷入犹豫中的李世民,点了点头。
伊人已走,香味仍存,朱厚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再次问道:“人已经走了,世民兄还不敢说吗?”
“要想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真正的国家抡才大典制度,最重要的一条当是允许士子投牒自试,废除天下名士的推荐之权,不然不管考什么都无济于事!”李世民心一横,将心中的想法吐了出来。
但是这一点却是和天下所有门阀战斗,作为一个门阀的一份子,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些门阀的恐怖。就像独占岭南的土皇帝宋阀,虽然他们仍在养望观势,但是只要宋缺出山城,那么不说别的,除了巴蜀之外的南方都要落入宋家之手。到了哪个时候,很容易又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可是,如果不废除这些门阀的特权,那么整个天下都会固化,即使是再好的制度也回被他们玩坏,九品中正制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因为察举制的缘故,地方门阀相互推荐,让察举名存实亡,而九品中正制,就是把给人评品选才的权利收到中央,由中央派人去选才。
可当这些为朝廷选才的中正官被高门大阀把持,甚至选才的标准也按照他们所想之后,这一选才制度就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任何制度都是要人来执行的,一旦那些人出了问题,那么什么问题都要出来了。
“希望李兄记得你自己说的话。”朱厚烈笑道,“杨坚父子能得天下全赖高门大阀支持,所以他们也不会去限制那些门阀,更不会这方面去想。”
最多也就是在关陇、山东、江南三大士族里面玩平衡,打一派拉一派。在开国初,或许皇帝还会有很大的权利,可当等时间一久,皇帝开始昏庸,那就呵呵了。
“但如果这些特权不被废除,你应该明白五胡乱华的原因是什么。”朱厚烈又问道。
五胡乱华,虽然名义上是北方人口变少的缘故,但实际在八王之乱前,西晋人口就有三千多万,不要看这人口很少,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也才两千万人口。如果不是八王之乱,那些北方也不会被打成空虚,让那些异族看到了可乘之机,以至于神州陆沉。
而八王之乱除了是因为出了个白痴皇帝外,和那时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司马诸王都有兵权,而九品中正制那时已经被玩坏,西晋整个上层阶级都被固化,掌握国家资源的高士因为没有危机感,所以一个个闲着无聊谈玄吃药,上层腐朽,而下层的有能力的寒门普通老百姓又上不去。
那时还没有投靠异族胡人施展心中抱负的概念,所以想要出头的寒门子弟,不管有才还是无才都跑到各个藩王手下鼓动那些王爷起兵、造反,以求一个从龙之功,改变自己的环境。
结果,一个不小心,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巨大危机,甚至灭绝的危险。
“朱兄,你说的我都明白。”李世民苦笑道,“但我可不是大唐的太子啊。”
“别告诉我,你没有一颗帝王的心。”朱厚烈直言不讳道,“你可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
从魏晋到北宋,曹魏才是正统,尊曹贬刘者居多,到了南宋之后,因为南宋偏安的本性,所以整个朝廷舆论则开始尊刘贬曹。因为南宋朝廷和蜀汉有太多相似的了,都是前朝被毁,前朝皇族延续道统,而最开始提出尊刘贬曹的则是朱熹。
“那如果李兄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为国选才的主流制度该怎么办?”朱厚烈又问道。
“朱兄虽然不是在问为君之道,但也好像在考核小弟吧。”李世民陷入沉思,“这个问题还真难住了小弟。”
朱厚烈就这样打量着李世民,给他时间思考和组织语言。
“要想改革科举,那就要改变科举所考的内容。像杨广开启的进士科,其所考的都是诗词歌赋,那考出来的也是清贵文人,治理不了偌大的国家。”
“嗯。”朱厚烈点头。
科举说白了就是考试,哪怕是地球历史上科举被废除,但没过几十年,许多国家官员和公务员的选拔,不一样是考试吗?只不过他们所考的内容不同,以及参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区别。
“经史子集,律法判案,治国策论,天下大势,甚至算术统筹,都可以纳入考试范围。通过不同的考试筛选出不同的人才,毕竟没有多少人属于全能,管理天下各地更多是只是擅长一技之长的小官小吏。”李世民越说越顺畅。
“李兄这个观点,很不错。”朱厚烈对于李世民的这个考核方式点头认可。
科举是个好东西,但能不能考出人才来还需要看你所考的内容。虽然很崇拜大乾太祖皇帝,但是对于他设立科举只考八股文,而且教材还只能是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的八股科举非常不满。喜欢就是喜欢,看不上就是看不上,朱厚烈不会因为崇拜和尊重某人而无视其缺点,不断地为其大唱赞歌。
八股文科考出来的能有几个大才?多的是不通实务,把脑子读残了的书呆子。依靠那些书呆子管理地方,地方上将会问题越来越大。科举考八股之害,也就仅次于螨清的文字狱了。
李世民所说科举只涉及文事,而没有武科,这不是他故意疏漏,而是认为没有必要。
武举的开创者是武则天,朱厚烈不否认武则天这个女帝王的厉害,但是在军事方面,武则天她真的不懂。一个合格的将军并不是考出来的,除了少数的军事天才,大多数武将和名将都是在军队里磨炼出来的。
不经历实战,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且从武举出来的武将如果空降到一支军队当指挥,未必能够将这一支军队管理和统帅好。历史上诸多名将,真正属于武举出身的名将也就郭子仪一人,而他即使出身武举但也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几十年。
比起武举,朱厚烈倒是认为建立一个武学院更加有益,一个直属于中央的武校武学院,可比武举更能为国家培养人才。
“还有呢?”朱厚烈又问道。
“这……”刚刚还滔滔不绝地李世民却卡壳了。
“怎么,难道李兄没有这个气量吗?”朱厚烈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特意激将道。
“婉晶,你和我去隔壁的包间。”祝玉妍突然起身道,“这里就交给他们两人了。”
“我……”单婉晶看了一眼陷入犹豫中的李世民,点了点头。
伊人已走,香味仍存,朱厚烈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再次问道:“人已经走了,世民兄还不敢说吗?”
“要想改善科举制度,让其成为真正的国家抡才大典制度,最重要的一条当是允许士子投牒自试,废除天下名士的推荐之权,不然不管考什么都无济于事!”李世民心一横,将心中的想法吐了出来。
但是这一点却是和天下所有门阀战斗,作为一个门阀的一份子,李世民当然知道这些门阀的恐怖。就像独占岭南的土皇帝宋阀,虽然他们仍在养望观势,但是只要宋缺出山城,那么不说别的,除了巴蜀之外的南方都要落入宋家之手。到了哪个时候,很容易又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可是,如果不废除这些门阀的特权,那么整个天下都会固化,即使是再好的制度也回被他们玩坏,九品中正制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时因为察举制的缘故,地方门阀相互推荐,让察举名存实亡,而九品中正制,就是把给人评品选才的权利收到中央,由中央派人去选才。
可当这些为朝廷选才的中正官被高门大阀把持,甚至选才的标准也按照他们所想之后,这一选才制度就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任何制度都是要人来执行的,一旦那些人出了问题,那么什么问题都要出来了。
“希望李兄记得你自己说的话。”朱厚烈笑道,“杨坚父子能得天下全赖高门大阀支持,所以他们也不会去限制那些门阀,更不会这方面去想。”
最多也就是在关陇、山东、江南三大士族里面玩平衡,打一派拉一派。在开国初,或许皇帝还会有很大的权利,可当等时间一久,皇帝开始昏庸,那就呵呵了。
“但如果这些特权不被废除,你应该明白五胡乱华的原因是什么。”朱厚烈又问道。
五胡乱华,虽然名义上是北方人口变少的缘故,但实际在八王之乱前,西晋人口就有三千多万,不要看这人口很少,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也才两千万人口。如果不是八王之乱,那些北方也不会被打成空虚,让那些异族看到了可乘之机,以至于神州陆沉。
而八王之乱除了是因为出了个白痴皇帝外,和那时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司马诸王都有兵权,而九品中正制那时已经被玩坏,西晋整个上层阶级都被固化,掌握国家资源的高士因为没有危机感,所以一个个闲着无聊谈玄吃药,上层腐朽,而下层的有能力的寒门普通老百姓又上不去。
那时还没有投靠异族胡人施展心中抱负的概念,所以想要出头的寒门子弟,不管有才还是无才都跑到各个藩王手下鼓动那些王爷起兵、造反,以求一个从龙之功,改变自己的环境。
结果,一个不小心,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巨大危机,甚至灭绝的危险。
“朱兄,你说的我都明白。”李世民苦笑道,“但我可不是大唐的太子啊。”
“别告诉我,你没有一颗帝王的心。”朱厚烈直言不讳道,“你可不是无欲无求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