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脸色变幻了一会,慢慢萎靡地低下头。
    他终于放弃了所有的侥幸和希望。
    “两位,陛下有何吩咐?”
    “皇上说,等送先皇入山陵后,请高公回乡读书。还切切叮嘱,以后一心读书,不要再胡乱写书印书了。”
    高拱闭着眼睛,仿佛瞬间老了十几岁,所有的精气神被抽走了。
    听宋公亮说完,高拱知道,这多亏了隆庆帝在驾崩前,对皇上说的那句话。要不然,皇上不会派宋公亮和王诚来传话,而是直接把自己“请”到锦衣卫去问话。
    想起先皇隆庆帝在临终前,抓住自己的手,跟自己说的那句话。
    “朕走后,你回乡去,我们不趟这潭浑水了。”
    先皇太了解自己,也太了解皇上了。
    为何自己当初就不听先皇的话,把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只能靠着先皇的遗嘱,才保住了自己的周全。
    但高拱也知道,高家的富贵到此为止!
    悔不该,当初自己听从先皇的劝告,及时上疏请辞,或者不掺和王世贞的事情,还能君臣好聚好散,自己不仅能如徐阶一般荣休归乡,子孙后代也能备受照顾。
    现在倒好,什么情面都没有了,能安然回乡就不错了。
    “请回禀皇上,臣回乡后一定闭门用心读书,再不敢三心二意。”
    宋公亮和王诚点了点头,拱手说道:“高公,在下两人回去复命了,告辞!”
    离开高府,进到马车里,马车缓缓启动,王诚有些疑惑地说道:“宋都使,我还是坚持自己意见,这三本话本书,跟高拱没有关系。
    高文昌,是有心人特意找上门,为的就是把这三本书跟高拱扯上关系。”
    宋公亮淡淡一笑:“王都监,那你认为幕后黑手是谁?”
    王诚迟疑一下,摇了摇头:“在下现在也说不清是谁,但能肯定是出身江南的高官或世家。”
    “哦,王都监为何这么说?”
    “这三本书,从编写到雕版再到刊印发行,都在江南,偏偏做得天衣无缝,肯定是在江南根深蒂固,又手段高明。”
    宋公亮挑开窗帘,看了看外面的街面。
    这里还是东城,京师最繁华的地方。
    街道两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冬季肃杀冷清,正在远去,春天带来的温暖越来越浓郁,繁华也像北归的雁群,在喧闹中慢慢恢复。
    “王都监,高拱跟三话本案子的瓜葛,到此为止。他也知道,这样离开京师还能体面些。至于这件案子是不是真跟高拱有瓜葛,谁在乎呢?
    现在朝中有人不想高拱再留在京里,皇上也没有回护之心。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了。”
    王诚听懂了宋公亮的话,“宋都使高见。没错,对于我们来说,足够了。”
    西苑紫光阁里,朱翊钧招待胡宗宪、谭纶、赵贞吉和张居正用午膳,杨金水作陪。
    分餐制。
    一人一张桌子三个菜一个汤一碗饭。
    麻婆豆腐、萝卜炖羊肉、混炒木耳山药百合,白菜肉丸子汤,再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
    朱翊钧开口说道:“诸卿,这米饭是辽西去秋送来的大米,大凌河畔,广宁卫所所种的稻米。用的是少府监农种所的良种。
    这良种,还是杨金水在上海时捣鼓出来的。”
    杨金水连忙答道:“那会奴婢奉世宗皇帝旨意,外驻东南。
    皇上给奴婢写了信,叫收集东南、湖广、岭南、占城、暹罗以及朝鲜、日本等地的稻种,在上海、武昌、辽阳、番禺等地,开良田,请老农选种培育,再择优留存。
    奴婢记得农种所耗费五六年,终于陆续培育出适合长江一带水土的良种,长江二号;适合岭南的岭南四号;以及适合辽东辽西的辽阳六号。
    陛下,这广宁出产的稻米,应该用的是辽阳六号稻种。”
    朱翊钧哈哈一笑:“没错。正是辽阳六号稻种,它在大小凌河长得最好,比辽河一带还要长得好。
    朕就叫它广宁米。
    农种所正在培育更耐寒的稻种,准备适用与吉林以及海西一带。那里满地黑土,水量充沛,就是太冷了。
    金水从朝鲜和日本等地引入了一批耐寒的良种,交叉培育,相信很快就能出结果了。”
    胡宗宪四人对视一眼,连忙答道:“农乃国本,陛下如此重视农耕,实乃天下之幸,百姓之幸。”
    朱翊钧笑了笑,“大明百姓吃不上饭,不会找别人,只会找朕,他们的皇帝。所以,让大明百姓吃上饭,是朕的头等大事。
    改良麦种和稻种,是重中之重,引入高产良种,也是重中之重。
    祁言!”
    祁言带着六位内侍,端着四个盘子走了进来,每个盘子上放着两个碟子,一个碟子上放着一根黄澄澄有圆齿的的棒子,光滑油凉;另一个碟子上放着一个深褐色圆乎乎的东西,都冒着热气,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香气。
    内侍把两个碟子分别摆在朱翊钧、杨金水和胡宗宪等人跟前。
    胡宗宪知道内情,捋着互相微笑。
    谭纶、张居正和赵贞吉三人,不明就里,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这个稀罕物,左右打量着。
    这是什么啊?
    “这是两样好东西,都是西班牙人送给我们的。”朱翊钧指着眼前的东西。
    “这是玉米,这是红薯。都是西班牙人在新大陆,也就是艮巽洲发现的,带回他们的西班牙,发现这两样东西不仅能吃管饱,还特别耐旱不挑水土,产量特别高,尤其是这个红薯,给点水土和阳光,就疯长。
    西班牙人做过实验,在他们本土贫瘠一点的土地上,红薯亩产三千斤左右。在苏禄岛一带,亩产直接可以达到六千斤到八千斤。”
    张居正三人大吃一惊,忍不住拿起这个深褐色,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
    三千到八千斤,亩产这么高?
    “这玉米产量要低些,一亩在一千斤左右。但它的优点是耐旱,最适合苦旱的西北。”
    亩产一千斤?
    皇上,听你口气还嫌少了?
    你知道现在大明稻谷和麦子亩产多少吗?
    亩产一千斤你还嫌少,太嘚瑟了吧!
    朱翊钧继续说道:“红薯被西班牙人当成了宝贝,被宿务城种下后,严禁土著和外人接近。不过他们被我们朱雀水师一窝端,这宝贝也归我们了。
    胡公从南海凯旋归来,带回了这两样东西,朕十分高兴,有这两样农作物,比克复吕宋苏禄岛还要重要。
    玉米和红薯都是宝贝啊,田间山垄,稍微有点土地就能种下去,可以给人吃,也可以用来酿酒,节省大量的稻米粮食。
    朕已经叫农种所好生种植这两样作物,育选良种,然后在各地推广。来,大家尝一尝,看看口味如何?”
    在朱翊钧的带领下,众人开始品尝起大明第一批玉米和红薯。
    味道淡甜,肯定跟后世经过数十上百代择优培育的玉米和红薯,在口味上有着截然不同,但是猛地一吃,觉得还算可口。
    “想不到西夷带来了这么多好作物。先是辣椒,现在又是玉米和红薯。果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陛下叫我们放眼天下,圣明之言。不拘于一地一隅,广收天下之良物以养大明万民。”
    “前汉唐时,从西域传来不少好东西,比如夏天我最爱吃的西瓜,不就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吗?
    现在天下变成了世界,更加大了,传进来的好东西也越来越多。”
    朱翊钧点点头:“是的,我们就是要海纳百川。玉米,朕查过文献,说正德年间的《颍州志》有记载,朕觉得不大对。
    西夷人传到南海,再从沿海传到河南颍州,没有传得那么快。
    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有类似记载,朕觉得有点靠谱。玉米适合西北耕种,可能有识之士带了些良种去那里试种。”
    玉米、红薯、土豆,度荒三大宝,只差一个土豆了。希望李超带着青龙水师这次远征艮巽洲,能够带回来。
    凑齐了可能召唤出护国神龙。
    有这三大宝贝加持,再加上兴修水利的经营,再过几十年,北方连续十年的干旱,完全能熬过去。
    只要能把六十年后的小冰川期高峰熬过去,大明就能扬帆破浪,一直冲到第一和第二赛季。
    吃完新鲜的玉米和红薯,又继续吃完分餐的午膳,朱翊钧先放下碗筷,喝了几口温茶漱口。
    胡宗宪五人也陆续吃完,自有内侍奉上茶杯,端上铜盆,让他们漱口。
    “好了,吃饱了,诸卿陪朕出去走走,消食,再聊聊天。”
    “是。”
    众人都是西苑近臣,早就习惯了朱翊钧的这个习惯。
    此时的西苑,树枝抽芽,点点翠绿在春风的吹拂下,散布各处,越来越多。
    种植的桃树、梨树,有的树枝上可以看到着急的花苞。
    或许再过几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再看湖面,碧波荡漾,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在春日下闪着迷人的光彩。
    几只鸳鸯和鸭子在湖面上游荡着。飞来飞去的仙鹤、鸿雁不敢养,这些飞不远的“土著”禽类,可以养一养。
    “春天,终于来了。诸卿,我们也到了大展手脚的时候了。张师傅,说说,你一直筹划的新政全面改革。”
    听到朱翊钧点名,张居正马上说道:“陛下,诸位先生,我朝弊端,大家都知道。
    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因为土地侵占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使得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于是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清丈田地,普查人口是新政改革的第一步。正如陛下此前所言,不把大明的家底摸清楚,没法进行下一步的改革。
    只是清丈田地、普查人口的进展太缓慢了。两年多下来,三分之一都没有清丈普查完结。除了主持者决心之外,宗藩、世家和吏治也是大问题。
    隆庆三年,陛下行雷霆手段,削藩除弊,封查世家,两大顽症一被消除,一被压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吏治。”
    张居正对新政改革反复推敲了不知道多少次。
    今日朱翊钧一问,侃侃而言,犹如春汛的长江水,奔流不息。
    “臣的本意,一是吏治,二是财税,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才能以吏促税,以财管吏”
    张居正一口气讲了近一个小时,期间胡宗宪、赵贞吉、谭纶提出了不少问题。
    三位都是精通时政的能臣,提出的问题都一针见血,张居正的回答,也让三位非常满意。就算有些问题一时没法给出答案,张居正也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让三人不由地刮目相看。
    胡宗宪四人互相之间沟通得七七八八,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到朱翊钧身上。
    他双手笼在袖子里,站在亭子靠栏杆处,听着四人的交谈,眼睛看着湖面。
    “大明的春天来了。张师傅、赵师傅、胡公、谭公,朕先在这里跟你们交个底.”

章节目录

朕就是万历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破贼校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破贼校尉并收藏朕就是万历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