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叫他起来,径直说道:“我有事让你办。”
王忠忙躬身道:“陛下尽管吩咐奴家,奴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郭绍道:“你掌管皇城司,下设一个内务局,从皇城宫门开闭等事里独立出来。内务局干什么事?看管赵匡胤等乱贼家眷,还有张永德你们肯定派了人监视罢?如果皇帝想查贪官,你们会派人暗查吧……干这些事的人都划归内务局。”
王忠忙道:“奴婢遵旨。”
郭绍又道:“你们有现成的人组建内务局,现在我有两件事。造甲坊那边,一些官吏、大匠,你们安插人手在附近监视保护他们,注意监视查探工坊区附近的闲杂人等。
第二件事,在开封府,着重东京城内,城门、东西市、客栈、酒肆茶楼、城厢,部署密探细作,监视那些可疑人员,一旦怀疑是来路不明的细作,可秘密逮捕刑讯。”他沉吟片刻,又道,“若事涉官员、名士,不能轻举妄动,必先奏报。”
王忠拜道:“陛下恕罪,您可得给奴家王命……第二件事要很多人、也得花很多钱,奴家得向内侍省要钱。”
郭绍看了一眼旁边的宦官曹泰,这厮就是内侍省最大的宦官之一“内侍省监”,不过还有另一个监是杨士良。
郭绍点头答应了,心道这两年自己连灭蜀、南唐两大国,抢了数以千万贯的财物送到内帑,还养不起一帮细作?(历史上北宋也抢了无数的钱,不过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估计花了不少,记得有一个故事里石守信回家看到了用整个屋子堆放的钱财,说了句有这么多钱我还干过屁啊,不如坐享富贵。)
……接着他又赶着召见了枢密使王朴。
王朴走进书房后屋,叩拜之后立刻说道:“老臣正想求见陛下,刚收到黄判官(黄炳廉)急报,在黄河岸边陆续发现了两具尸体,是被挟持的孙坊头和一个孩童的尸首,仵作验尸后,这俩人是淹死的。
黄判官猜测,渡口被官府严守之后,奸细慌不择路强渡黄河,渡河时出现了诸如翻船一类的变故,淹死了俩人。另外还有细作三人以及一个姓卢的作坊杂工,没有逮住。”
郭绍听罢顿时松了口气,那个掌握造甲作坊构造的孙坊头一死,赵匡胤想复制出作坊来,恐怕比较困难……但仍有风险,姓卢的匠人究竟懂多少?
据奏报,卢匠人以前是在锻造间干活的人,那也是造甲术的关键所在;相比之下,传动间的轮子和水车并不是关键技术,这个时代的人早就学会用水车作为动力了。造甲术能泄露到什么程度,便要看那个没落网的卢匠人掌握了多少工艺;如果一个悟性高又聪明的人,在里面干了一段时间,可能把那些机械组件的原理和构造琢磨明白,毕竟并不复杂……当然若是个毫无上进心,一心只知干活拿工钱的人,肯定心里很糊涂、而且低级工匠多是文盲,要说清楚构造就很难。
“黄判官办得好,王使君可派个人去嘉奖,要他继续用心办案,把剩下的人也逮捕归案。”郭绍道。
王朴拜道:“老臣领旨。”
郭绍又道:“我召见王使君,还有另外一事。在枢密院分立一个官署,就叫……”
郭绍心里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情报局,职能本来就是对外间谍机构,不过这种名字不伦不类、而且毫无保密性。他想了想便道:“就叫‘兵曹司’,主要职能是为了卧底、刺探敌国军政,重点是辽国、北汉国。你举荐个靠得住的人来组建这个官署,要谋划长期卧底计划和短期刺探计划。”
郭绍摩挲了一下额头,又道:“这个官署要有机密性,经费预算无须向户部、御史台交代,直接从内侍省划拨,用度经费也由内侍省知情。”
王朴立刻就答应了。这事儿十分容易……一般情况下,要组建新衙门那是皆大欢喜的事,反之要裁撤官署和官吏才会有阻力。
以前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专门的机构,最多临时找人施展反间计等事;对外间谍主要就是来往的使节、客省使这些人。不过枢密院也多少有点经验,王朴就派人暗查收集过南唐国一些大将重臣的情报,还录为卷宗存了档。
郭绍又想,等京娘抽身了,若能参与可能也有好处。当年郭绍和赵匡胤斗得正凶的时候,京娘组织眼线就干得很好;郭绍还教过她怎么把店铺当作据点,怎么伪造身份等这些事……枢密院的官吏不一定懂得什么单线联系、如何避免被突破后一网打尽这些组织形式,但京娘以前跟着郭绍是学会了的。
第五百一十章 不变的宫廷
说完话,王朴告辞。郭绍随其一起走出后屋,对王朴说道:“王使君回去后向禁军各司下令,三日后,取消平日的早朝。每月初一、十五各早朝一次;其它上值时间,每天早上卯时大伙儿到金祥殿东侧的偏殿聚一次便可。点卯的人包括,枢密院正副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以上三人、侍卫司都指挥使;政事堂诸宰相。”
王朴应允,郭绍又叫门外当值的官吏写圣旨去政事堂。
早朝受群臣朝拜,一开始郭绍还挺享受那份自我膨胀的感觉,但现在他已经厌倦了。想来自己并不是个虚荣的人,对那些场面上的快感没什么感觉。
群臣早朝礼仪繁杂,确实很费时间。而且根本不会说太多有用的事儿,官员们很有头脑,不会在大殿上说敏感的具体事务,一般是谈喜事捷报、以及一些治国大道理。有时候还会经常吵,郭绍作为一个现代人和武将,比较厌烦文斗……大臣有什么想法,写奏章就好了。
三天后关键人物第一次在偏殿碰头,彼此交换各衙门的重要信息。这时郭绍还没得到黄炳廉的奏报,几天过去了仍旧没有抓获奸细。几天抓不住,恐怕奸细已经跑远了,这事儿难以再有进展。
……郭绍登基后,先是气氛紧张了一阵子,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东京朝廷变化不大。原因或许是世人已经习惯十来年就改朝换代一次,特别是那些非要害衙门的官吏,根本毫无抗拒,现在国号都没改,大多数人是谁在皇城就听谁的;再者,郭绍登基前一两年时间,他和符金盏二人本来就已经逐渐部署完各方权力,清除了一些隐患。登基前后的区别,无非就是名分不一样。比如现在的皇宫,郭绍毫无压力地住进来,里面全是符金盏的人,连人都不用换。
符金盏暂时已淡出朝臣的视线,但她退居幕后,影响力仍旧非常大。
……改变最小的地方,是万福宫,便是俗称冷宫的地方。完全没人理会的。
这里地位最高的人是太皇太贵妃张氏,但她并不能一手独掌万福宫,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听她的。权力的保障始于暴力与强制,比如朝廷的权力,是因为有各种强制机构作为后盾;皇后的权力,是有皇帝作为后盾,皇帝手里有武力有暴力。
但张氏只有名分,当朝那些真正有权力的人,她连见都见不到,所以权力没有保障。
这里的宫妇们或许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但直觉上明白这些事的。她们平时私下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万福宫外的那些事,诸如符夫人(二妹)和李圆儿生了皇子等等。
不过最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小事,是李尚宫受宠的事。
张氏和几个要好的宫妇聚在厅堂里等着吃饭,大伙儿就悄悄说李尚宫。
一个宫妇道:“李尚宫很早就进宫了,我以前还认识她。长得不怎么样,太祖在位的时候年龄就不小了,在宫里呆了这么多年,现在起码有三十岁。”
“这种人也能得宠?”另一个宫妇小声道。
刚才说话的宫妇酸溜溜地说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况且那李尚宫在宫里呆了那么多年,又没风吹日晒,可能也是细皮嫩肉罢……”她欠身悄悄说道,“听说新君是太祖之侄,可一直都是武将。估摸着武将常年在外打仗,见的女色少,禁不住李尚宫这种有经验的妇人勾引。”
这些宫妇都是没名分的妇人,并非太祖先帝的嫔妃,按理不用住冷宫。不过这里也需要人干活,她们不长眼不得上位者喜欢,自然就被送到这里来了。和李尚宫一般,哪怕是前朝的宫妇,也可以侍寝本朝皇帝,唐朝以来更不讲究这些;所以她们说起李尚宫,多有羡慕妒忌的口气。
另一个宫妇道:“今上还有两个极其得宠的妾,现在天天轮流侍寝。其中一个据说嫁过三次,做过丫鬟、市井铁匠铺的帮佣;还有一个是在淮南抢的,被人送来送去,后来到了今上房中……”
“可不是。男人不看出身的,越不害臊的妇人越得宠!太祖那时,那边和咱们不对付的李娘娘不就是那种人?”
“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你见识男人似的……”
张氏不动声色地开口道:“别多嘴了,一会儿送饭的人要来,叫外人听去又要有是非。这万福宫里,什么事都没有,你们却还能斗得这么厉害。”
宫妇道:“奴婢等也是帮张娘娘,才提防李娘娘她们。”
就在这时,几个宫女提着饭菜上来了。冷宫里自然没两样菜,更没有酒,不过白米饭、白面还是有得吃。
张氏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菜放在碗里,陪坐的几个妇人才动筷子。
她拌着菜,小口吃了一口,随手在饭碗里挑了一筷子。忽然看见碗里有东西蠕动,定睛一看,两条活的蛆从米粒里爬出来了。张氏的娇美小脸顿时面无血色。
她的胃里一阵抽动,干呕了一声,丢下筷子拿手捂住嘴就站起。跑到墙角的一个盆旁边,顿时就哇哇呕吐起来。
“张娘娘……”宫妇们诧异地看着她。
其中一人明白了什么,忙起身到张氏的碗里一看,瞪眼道:“娘娘的碗里有脏东西!太恶心了!”
众人凑过来一瞧,顿时七嘴八舌地大骂。
张氏吐了一阵,拿清水漱了口,脸上冷冷地说道:“竟然如此下作!今天在我碗里放那种龌蹉之物,若是寻见了毒物,岂不是毒死我才甘心!”
宫妇们道:“一定是姓李的干的!”
张氏也这么断定。那米要煮熟才能成为饭,现在还是热的,不是有人故意放在里面,哪来那么大条的蛆虫?这万福宫里最恨她的人就是太祖的嫔妃李氏。当年太祖在世时,她就和张氏不择手段争宠,后来俩人都没有得到皇子,李氏把罪都归结在张氏身上,进了冷宫仇怨还没化解。
张氏只是一时气愤地说下毒。说完了一寻思,不由得心生冷意,因为她觉得真有可能……就算她被人害死了,这冷宫里的人命谁来过问?稍稍查不出来、又有李氏阻挠,肯定烧了尸体就了事,反正都是一群等死的人。
这时一个宫妇说道:“我去把送饭的人找来。”
张氏冷冷道:“她们不会承认的,会把事儿推到厨房。”
“那把厨房的人也找来。”
张氏哼了一声,胸口一阵起伏,深吸一口气道:“这事儿不一定李娘娘的人做的,咱们无凭无据冤枉了她,反倒多生是非。”
第五百一十一章 国力的转化
郭绍从宦官手里拿到了一份上书,却是出自后宫太皇太贵妃张氏之手。
他瞧着上面字写得秀气工整,便觉得十分爽心悦目,又想到这张氏是驻南唐军首领曹彬的姨娘,当下就看了一下内容。张氏说她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想到三清殿出家为道,并自己取了个道号“玄真仙师”。
郭绍不认识张氏,唯一的印象就是她和曹彬的亲戚关系,寻思应该善待。不过后宫里,他了解的人太少,平素也没怎么过问后宫诸事,只是略有感受水比较深。当下便把奏书送还给宦官:“交给我皇嫂处置。”
……御书房内摆着郭绍日常使用的一些物什,案牍旁边放着一本《易经》,一本(后)晋时编撰的《唐书》;还有一卷大周官职体系卷宗,一册全国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名单。
墙角还有剑、弓、弩等兵器,几天前有大臣上书,在宫廷里摆放兵器不好,但郭绍没有理会,因为他就喜欢这些东西。
《易经》和《唐书》郭绍还没看过,摆放在这里的原因是他一直想看看。有个很奇怪的状况,郭绍在古代已经好几年了,但他其实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干武夫的职业长期就是打仗,没怎么接触这些东西;但是现在他做皇帝了,既然为天下人之主,总觉得应该真正理解一下中国古代思想理念,所以想逐渐阅读一些典籍。
在郭绍的想法里,每天就算有事要忙,总会有不少空暇时间,就可以翻阅书籍。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很多眼前的事儿会把心境弄得很急躁,得空了便觉得有点累;而那些典籍偏偏非常难读,所以摆了好久了他一页都没翻过。
幸好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处理奏章,否则更要被拖住。
郭绍转过头看了一眼正襟危坐在案前的左攸,左攸提着毛笔,专心致志又神色淡然,时而提笔凝思,时而下笔如行云。挺佩服这些文官,面对成堆的案牍却非常有定力。
不过也许他们乐在其中。这高高台基上的明净殿宇,阳光从精雕细琢的窗户洒进来,古色古香又大气精致的环境,墨砚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况且,这里是国家的中枢、权力的中心,世人称为“天上”,本身就赋予了高上的意义。人们接触的是明智的思想、影响天下的重要言论,言行儒雅有礼……这些对于人们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罢。
郭绍收回目光,放下手里的毛笔,起身拿起了墙角的一张弩在手里把玩起来。
他是一名神射手,但平时一向不用弩,而是用弓……操作弩虽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技术含量很低。可是制造一张弩的技术含量就很不低,郭绍手里这张弩,是单兵使用的复合弩,构造比较复杂,而且不轻。
弩的缺点,一是制造成本很高,需要手艺精湛的工匠;二就是重,而且很容易损坏,动物皮胶做弦还很怕潮,小棕索不怕潮威力较小;消耗的弩矢也得需要大量工匠制造。总之材料、成本都很高昂,大量装备弩的军队都是非常费钱、后勤压力巨大的军队。优点也很明显:对兵员素质要求不高,训练弩手比较容易。
……郭绍的面前的御案上,放着他的一本小册子。字迹依旧不怎么好看,不过现在他写得比较工整了。
上面记录了他平素思考的一些军事思想:农耕王朝对付辽军这种游牧民族,不是国力不如,而是国力、人口、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武力。
就像现在的周军,十余万精锐是几十年混战历练出来的精兵,自然有战斗力;但相继吞并蜀国、南唐、南平等地盘后,经济、人口增加几倍,武力却没什么实质性提高。便是因为精兵强将不是只靠钱粮就能膨胀起来的。
想要利用大不多数的人口和资源,迅速转化为武力,只有一条思路:壮丁稍加训练数月,就能组成有战斗力的军队。
所以郭绍的目光关注着面前的弩,这种兵器,就能比较低效率地实现那种军事思想,如果手里有十万精锐、数十万有战斗力的弩兵,而且能不断得到兵员补充,这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就很强了……另外战胜辽国之前不能急于使用文官政治,还得保持军国体系,才能保障足够的战斗力。
……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替代弩,郭绍的册子上写着两个大大的字:火枪。
这个东西,郭绍不知道怎么造,因为前世他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种东西。
但是他明白火枪是什么玩意:从人类兵器的长期发展方向看,热兵器必定是一条王道。但在短期技术不成熟时,火枪不一定比弓弩有战斗力。
就算造出来了,前期的缺点是射程、射速、精度都远不如弓弩;优点是成本肯定比弓弩低,连训练成本都更低,短距离的穿甲能力可能比弓弩强。
但一想到弩消耗的资源,必须从百姓身上榨取,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饥饿;以及造甲术可能在中长期内泄露。郭绍坚定地认为火枪才是出路!
郭绍曾经好几次想过火器这玩意,但一直没有头绪,这次发生了敌国窃取造甲术的事,他才更加急切地考虑这件事了。
就算对手某一天有了板甲,但我有火枪,只要保持技术领先,对手永远追不上我。
……郭绍不知道怎么造火枪,但知道这玩意一定不用工业就造得出来。
封建社会,科技进步十分缓慢,宋朝和明朝的科技可能差距并不明显……反正戚继光时代就有鸟枪,西欧也是工业革命之前就大规模使用火器。显然它不是用工业和机床生产的玩意。
郭绍立刻召见了军器监兼枢密事昝居润。
昝居润跟着宦官躬身走进御书房时,并不见郭绍,宦官指引,他才走进了后室……御书房后面原来堆放卷宗存档的地方。但现在已是别有一番光景,墙上贴满了图和纸条。那些纸条上写着字,但大臣显然不能仰起头在墙上东张西望。
礼节罢,郭绍便道:“我要交一件给昝公去办。”
“不敢不敢……”昝居润忙拜道,“陛下的差事,臣定当竭尽全力。”
郭绍道:“我要建一个军器作坊,这个作坊暂时不造任何东西,只要照我的想法去尝试,咱们要研制一种全新的兵器……首先得吸取教训,这回一定要保密,不能让机密轻易泄露出去。”
昝居润拜道:“臣谨记在心。”
郭绍站在一张画着各种房屋图案的皇城布局图前面,指着一处地方,“就在北苑西北角,皇城内划一块地方,修好隔离墙。一般人绝无机会混进皇城内。”
王忠忙躬身道:“陛下尽管吩咐奴家,奴家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郭绍道:“你掌管皇城司,下设一个内务局,从皇城宫门开闭等事里独立出来。内务局干什么事?看管赵匡胤等乱贼家眷,还有张永德你们肯定派了人监视罢?如果皇帝想查贪官,你们会派人暗查吧……干这些事的人都划归内务局。”
王忠忙道:“奴婢遵旨。”
郭绍又道:“你们有现成的人组建内务局,现在我有两件事。造甲坊那边,一些官吏、大匠,你们安插人手在附近监视保护他们,注意监视查探工坊区附近的闲杂人等。
第二件事,在开封府,着重东京城内,城门、东西市、客栈、酒肆茶楼、城厢,部署密探细作,监视那些可疑人员,一旦怀疑是来路不明的细作,可秘密逮捕刑讯。”他沉吟片刻,又道,“若事涉官员、名士,不能轻举妄动,必先奏报。”
王忠拜道:“陛下恕罪,您可得给奴家王命……第二件事要很多人、也得花很多钱,奴家得向内侍省要钱。”
郭绍看了一眼旁边的宦官曹泰,这厮就是内侍省最大的宦官之一“内侍省监”,不过还有另一个监是杨士良。
郭绍点头答应了,心道这两年自己连灭蜀、南唐两大国,抢了数以千万贯的财物送到内帑,还养不起一帮细作?(历史上北宋也抢了无数的钱,不过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估计花了不少,记得有一个故事里石守信回家看到了用整个屋子堆放的钱财,说了句有这么多钱我还干过屁啊,不如坐享富贵。)
……接着他又赶着召见了枢密使王朴。
王朴走进书房后屋,叩拜之后立刻说道:“老臣正想求见陛下,刚收到黄判官(黄炳廉)急报,在黄河岸边陆续发现了两具尸体,是被挟持的孙坊头和一个孩童的尸首,仵作验尸后,这俩人是淹死的。
黄判官猜测,渡口被官府严守之后,奸细慌不择路强渡黄河,渡河时出现了诸如翻船一类的变故,淹死了俩人。另外还有细作三人以及一个姓卢的作坊杂工,没有逮住。”
郭绍听罢顿时松了口气,那个掌握造甲作坊构造的孙坊头一死,赵匡胤想复制出作坊来,恐怕比较困难……但仍有风险,姓卢的匠人究竟懂多少?
据奏报,卢匠人以前是在锻造间干活的人,那也是造甲术的关键所在;相比之下,传动间的轮子和水车并不是关键技术,这个时代的人早就学会用水车作为动力了。造甲术能泄露到什么程度,便要看那个没落网的卢匠人掌握了多少工艺;如果一个悟性高又聪明的人,在里面干了一段时间,可能把那些机械组件的原理和构造琢磨明白,毕竟并不复杂……当然若是个毫无上进心,一心只知干活拿工钱的人,肯定心里很糊涂、而且低级工匠多是文盲,要说清楚构造就很难。
“黄判官办得好,王使君可派个人去嘉奖,要他继续用心办案,把剩下的人也逮捕归案。”郭绍道。
王朴拜道:“老臣领旨。”
郭绍又道:“我召见王使君,还有另外一事。在枢密院分立一个官署,就叫……”
郭绍心里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情报局,职能本来就是对外间谍机构,不过这种名字不伦不类、而且毫无保密性。他想了想便道:“就叫‘兵曹司’,主要职能是为了卧底、刺探敌国军政,重点是辽国、北汉国。你举荐个靠得住的人来组建这个官署,要谋划长期卧底计划和短期刺探计划。”
郭绍摩挲了一下额头,又道:“这个官署要有机密性,经费预算无须向户部、御史台交代,直接从内侍省划拨,用度经费也由内侍省知情。”
王朴立刻就答应了。这事儿十分容易……一般情况下,要组建新衙门那是皆大欢喜的事,反之要裁撤官署和官吏才会有阻力。
以前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专门的机构,最多临时找人施展反间计等事;对外间谍主要就是来往的使节、客省使这些人。不过枢密院也多少有点经验,王朴就派人暗查收集过南唐国一些大将重臣的情报,还录为卷宗存了档。
郭绍又想,等京娘抽身了,若能参与可能也有好处。当年郭绍和赵匡胤斗得正凶的时候,京娘组织眼线就干得很好;郭绍还教过她怎么把店铺当作据点,怎么伪造身份等这些事……枢密院的官吏不一定懂得什么单线联系、如何避免被突破后一网打尽这些组织形式,但京娘以前跟着郭绍是学会了的。
第五百一十章 不变的宫廷
说完话,王朴告辞。郭绍随其一起走出后屋,对王朴说道:“王使君回去后向禁军各司下令,三日后,取消平日的早朝。每月初一、十五各早朝一次;其它上值时间,每天早上卯时大伙儿到金祥殿东侧的偏殿聚一次便可。点卯的人包括,枢密院正副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以上三人、侍卫司都指挥使;政事堂诸宰相。”
王朴应允,郭绍又叫门外当值的官吏写圣旨去政事堂。
早朝受群臣朝拜,一开始郭绍还挺享受那份自我膨胀的感觉,但现在他已经厌倦了。想来自己并不是个虚荣的人,对那些场面上的快感没什么感觉。
群臣早朝礼仪繁杂,确实很费时间。而且根本不会说太多有用的事儿,官员们很有头脑,不会在大殿上说敏感的具体事务,一般是谈喜事捷报、以及一些治国大道理。有时候还会经常吵,郭绍作为一个现代人和武将,比较厌烦文斗……大臣有什么想法,写奏章就好了。
三天后关键人物第一次在偏殿碰头,彼此交换各衙门的重要信息。这时郭绍还没得到黄炳廉的奏报,几天过去了仍旧没有抓获奸细。几天抓不住,恐怕奸细已经跑远了,这事儿难以再有进展。
……郭绍登基后,先是气氛紧张了一阵子,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东京朝廷变化不大。原因或许是世人已经习惯十来年就改朝换代一次,特别是那些非要害衙门的官吏,根本毫无抗拒,现在国号都没改,大多数人是谁在皇城就听谁的;再者,郭绍登基前一两年时间,他和符金盏二人本来就已经逐渐部署完各方权力,清除了一些隐患。登基前后的区别,无非就是名分不一样。比如现在的皇宫,郭绍毫无压力地住进来,里面全是符金盏的人,连人都不用换。
符金盏暂时已淡出朝臣的视线,但她退居幕后,影响力仍旧非常大。
……改变最小的地方,是万福宫,便是俗称冷宫的地方。完全没人理会的。
这里地位最高的人是太皇太贵妃张氏,但她并不能一手独掌万福宫,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听她的。权力的保障始于暴力与强制,比如朝廷的权力,是因为有各种强制机构作为后盾;皇后的权力,是有皇帝作为后盾,皇帝手里有武力有暴力。
但张氏只有名分,当朝那些真正有权力的人,她连见都见不到,所以权力没有保障。
这里的宫妇们或许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但直觉上明白这些事的。她们平时私下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万福宫外的那些事,诸如符夫人(二妹)和李圆儿生了皇子等等。
不过最叫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小事,是李尚宫受宠的事。
张氏和几个要好的宫妇聚在厅堂里等着吃饭,大伙儿就悄悄说李尚宫。
一个宫妇道:“李尚宫很早就进宫了,我以前还认识她。长得不怎么样,太祖在位的时候年龄就不小了,在宫里呆了这么多年,现在起码有三十岁。”
“这种人也能得宠?”另一个宫妇小声道。
刚才说话的宫妇酸溜溜地说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况且那李尚宫在宫里呆了那么多年,又没风吹日晒,可能也是细皮嫩肉罢……”她欠身悄悄说道,“听说新君是太祖之侄,可一直都是武将。估摸着武将常年在外打仗,见的女色少,禁不住李尚宫这种有经验的妇人勾引。”
这些宫妇都是没名分的妇人,并非太祖先帝的嫔妃,按理不用住冷宫。不过这里也需要人干活,她们不长眼不得上位者喜欢,自然就被送到这里来了。和李尚宫一般,哪怕是前朝的宫妇,也可以侍寝本朝皇帝,唐朝以来更不讲究这些;所以她们说起李尚宫,多有羡慕妒忌的口气。
另一个宫妇道:“今上还有两个极其得宠的妾,现在天天轮流侍寝。其中一个据说嫁过三次,做过丫鬟、市井铁匠铺的帮佣;还有一个是在淮南抢的,被人送来送去,后来到了今上房中……”
“可不是。男人不看出身的,越不害臊的妇人越得宠!太祖那时,那边和咱们不对付的李娘娘不就是那种人?”
“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你见识男人似的……”
张氏不动声色地开口道:“别多嘴了,一会儿送饭的人要来,叫外人听去又要有是非。这万福宫里,什么事都没有,你们却还能斗得这么厉害。”
宫妇道:“奴婢等也是帮张娘娘,才提防李娘娘她们。”
就在这时,几个宫女提着饭菜上来了。冷宫里自然没两样菜,更没有酒,不过白米饭、白面还是有得吃。
张氏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菜放在碗里,陪坐的几个妇人才动筷子。
她拌着菜,小口吃了一口,随手在饭碗里挑了一筷子。忽然看见碗里有东西蠕动,定睛一看,两条活的蛆从米粒里爬出来了。张氏的娇美小脸顿时面无血色。
她的胃里一阵抽动,干呕了一声,丢下筷子拿手捂住嘴就站起。跑到墙角的一个盆旁边,顿时就哇哇呕吐起来。
“张娘娘……”宫妇们诧异地看着她。
其中一人明白了什么,忙起身到张氏的碗里一看,瞪眼道:“娘娘的碗里有脏东西!太恶心了!”
众人凑过来一瞧,顿时七嘴八舌地大骂。
张氏吐了一阵,拿清水漱了口,脸上冷冷地说道:“竟然如此下作!今天在我碗里放那种龌蹉之物,若是寻见了毒物,岂不是毒死我才甘心!”
宫妇们道:“一定是姓李的干的!”
张氏也这么断定。那米要煮熟才能成为饭,现在还是热的,不是有人故意放在里面,哪来那么大条的蛆虫?这万福宫里最恨她的人就是太祖的嫔妃李氏。当年太祖在世时,她就和张氏不择手段争宠,后来俩人都没有得到皇子,李氏把罪都归结在张氏身上,进了冷宫仇怨还没化解。
张氏只是一时气愤地说下毒。说完了一寻思,不由得心生冷意,因为她觉得真有可能……就算她被人害死了,这冷宫里的人命谁来过问?稍稍查不出来、又有李氏阻挠,肯定烧了尸体就了事,反正都是一群等死的人。
这时一个宫妇说道:“我去把送饭的人找来。”
张氏冷冷道:“她们不会承认的,会把事儿推到厨房。”
“那把厨房的人也找来。”
张氏哼了一声,胸口一阵起伏,深吸一口气道:“这事儿不一定李娘娘的人做的,咱们无凭无据冤枉了她,反倒多生是非。”
第五百一十一章 国力的转化
郭绍从宦官手里拿到了一份上书,却是出自后宫太皇太贵妃张氏之手。
他瞧着上面字写得秀气工整,便觉得十分爽心悦目,又想到这张氏是驻南唐军首领曹彬的姨娘,当下就看了一下内容。张氏说她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想到三清殿出家为道,并自己取了个道号“玄真仙师”。
郭绍不认识张氏,唯一的印象就是她和曹彬的亲戚关系,寻思应该善待。不过后宫里,他了解的人太少,平素也没怎么过问后宫诸事,只是略有感受水比较深。当下便把奏书送还给宦官:“交给我皇嫂处置。”
……御书房内摆着郭绍日常使用的一些物什,案牍旁边放着一本《易经》,一本(后)晋时编撰的《唐书》;还有一卷大周官职体系卷宗,一册全国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名单。
墙角还有剑、弓、弩等兵器,几天前有大臣上书,在宫廷里摆放兵器不好,但郭绍没有理会,因为他就喜欢这些东西。
《易经》和《唐书》郭绍还没看过,摆放在这里的原因是他一直想看看。有个很奇怪的状况,郭绍在古代已经好几年了,但他其实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干武夫的职业长期就是打仗,没怎么接触这些东西;但是现在他做皇帝了,既然为天下人之主,总觉得应该真正理解一下中国古代思想理念,所以想逐渐阅读一些典籍。
在郭绍的想法里,每天就算有事要忙,总会有不少空暇时间,就可以翻阅书籍。但事实上往往并非如此,很多眼前的事儿会把心境弄得很急躁,得空了便觉得有点累;而那些典籍偏偏非常难读,所以摆了好久了他一页都没翻过。
幸好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处理奏章,否则更要被拖住。
郭绍转过头看了一眼正襟危坐在案前的左攸,左攸提着毛笔,专心致志又神色淡然,时而提笔凝思,时而下笔如行云。挺佩服这些文官,面对成堆的案牍却非常有定力。
不过也许他们乐在其中。这高高台基上的明净殿宇,阳光从精雕细琢的窗户洒进来,古色古香又大气精致的环境,墨砚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况且,这里是国家的中枢、权力的中心,世人称为“天上”,本身就赋予了高上的意义。人们接触的是明智的思想、影响天下的重要言论,言行儒雅有礼……这些对于人们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罢。
郭绍收回目光,放下手里的毛笔,起身拿起了墙角的一张弩在手里把玩起来。
他是一名神射手,但平时一向不用弩,而是用弓……操作弩虽然也需要很大的力气,但技术含量很低。可是制造一张弩的技术含量就很不低,郭绍手里这张弩,是单兵使用的复合弩,构造比较复杂,而且不轻。
弩的缺点,一是制造成本很高,需要手艺精湛的工匠;二就是重,而且很容易损坏,动物皮胶做弦还很怕潮,小棕索不怕潮威力较小;消耗的弩矢也得需要大量工匠制造。总之材料、成本都很高昂,大量装备弩的军队都是非常费钱、后勤压力巨大的军队。优点也很明显:对兵员素质要求不高,训练弩手比较容易。
……郭绍的面前的御案上,放着他的一本小册子。字迹依旧不怎么好看,不过现在他写得比较工整了。
上面记录了他平素思考的一些军事思想:农耕王朝对付辽军这种游牧民族,不是国力不如,而是国力、人口、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武力。
就像现在的周军,十余万精锐是几十年混战历练出来的精兵,自然有战斗力;但相继吞并蜀国、南唐、南平等地盘后,经济、人口增加几倍,武力却没什么实质性提高。便是因为精兵强将不是只靠钱粮就能膨胀起来的。
想要利用大不多数的人口和资源,迅速转化为武力,只有一条思路:壮丁稍加训练数月,就能组成有战斗力的军队。
所以郭绍的目光关注着面前的弩,这种兵器,就能比较低效率地实现那种军事思想,如果手里有十万精锐、数十万有战斗力的弩兵,而且能不断得到兵员补充,这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就很强了……另外战胜辽国之前不能急于使用文官政治,还得保持军国体系,才能保障足够的战斗力。
……还有一种东西可以替代弩,郭绍的册子上写着两个大大的字:火枪。
这个东西,郭绍不知道怎么造,因为前世他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种东西。
但是他明白火枪是什么玩意:从人类兵器的长期发展方向看,热兵器必定是一条王道。但在短期技术不成熟时,火枪不一定比弓弩有战斗力。
就算造出来了,前期的缺点是射程、射速、精度都远不如弓弩;优点是成本肯定比弓弩低,连训练成本都更低,短距离的穿甲能力可能比弓弩强。
但一想到弩消耗的资源,必须从百姓身上榨取,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饥饿;以及造甲术可能在中长期内泄露。郭绍坚定地认为火枪才是出路!
郭绍曾经好几次想过火器这玩意,但一直没有头绪,这次发生了敌国窃取造甲术的事,他才更加急切地考虑这件事了。
就算对手某一天有了板甲,但我有火枪,只要保持技术领先,对手永远追不上我。
……郭绍不知道怎么造火枪,但知道这玩意一定不用工业就造得出来。
封建社会,科技进步十分缓慢,宋朝和明朝的科技可能差距并不明显……反正戚继光时代就有鸟枪,西欧也是工业革命之前就大规模使用火器。显然它不是用工业和机床生产的玩意。
郭绍立刻召见了军器监兼枢密事昝居润。
昝居润跟着宦官躬身走进御书房时,并不见郭绍,宦官指引,他才走进了后室……御书房后面原来堆放卷宗存档的地方。但现在已是别有一番光景,墙上贴满了图和纸条。那些纸条上写着字,但大臣显然不能仰起头在墙上东张西望。
礼节罢,郭绍便道:“我要交一件给昝公去办。”
“不敢不敢……”昝居润忙拜道,“陛下的差事,臣定当竭尽全力。”
郭绍道:“我要建一个军器作坊,这个作坊暂时不造任何东西,只要照我的想法去尝试,咱们要研制一种全新的兵器……首先得吸取教训,这回一定要保密,不能让机密轻易泄露出去。”
昝居润拜道:“臣谨记在心。”
郭绍站在一张画着各种房屋图案的皇城布局图前面,指着一处地方,“就在北苑西北角,皇城内划一块地方,修好隔离墙。一般人绝无机会混进皇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