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130章 增设辅政大臣,官居从一品,赐座奉天殿,由韩国公担任。
第130章 增设辅政大臣,官居从一品,赐座奉天殿,由韩国公担任。
“杜绝垄断,将他们所把持的,全部回归于民。”
“如此一来,纵然这天下依旧存在士绅豪强,但也无法压榨于民。”
“其实说白了,世上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只要我们所做的无愧于心,所做的无愧于民。”
“只要这动荡永远不曾波及百姓,只要这一切永远还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士绅豪强,不过是土鸡瓦狗,弹指间,足以让其灰飞烟灭。”
对于朱元璋的叹气,朱棡却仍是不以为意的开口道。
“依照你的意思,还是历朝历代以来的手段,打压与限制。”
朱标倒是若有所思的抬起头道。
“可是历朝历代还是在愚民、弄民。”
“而他们也无法做到与百姓共青,根本不明白,吃的饱饭与压榨,永远都是两回事。”
“只是我大明不同,陛下穷苦出身,诸位勋贵,也都是贫苦出身,所以自然能明白。”
朱棡摇了摇头。
“可如此一来,百姓之无不知,若生异心,岂不是会颠覆王朝统治?”
李善长却在此时轻声开口道。
他并不是觉得朱棡说的没有道理,只是作为掌权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而非百姓。
“家非一人之家,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
“如果能吃得饱,穿得暖,不再流连失所,客死他乡,谁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你以为百姓不明白,你以为限制了他们,他们就能不造反?”
“错了,一旦有朝一日,活都活不下去,王朝末年,百姓积怨放大,该造反还是会造反。”
“而李伯伯伱看看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纵然是盛世之下,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吃不起饭的百姓,仍然是比比皆是,那他们为什么不造反?”
“因为一己之力,又如何能煽动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反?”
“至于寥寥几百人,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武装起义,弹指间就能镇压。”
“所以王朝考虑的依旧是大势所趋,但却不会从根本上考虑问题。”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要大部分的百姓能够过活,能够三餐温饱,就不会升起造反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盛世。”
“毕竟我将史书翻烂,纵然是盛世之下,各地也会有小动乱,小部分的百姓起义,但却是溅起的水,根本无伤大雅。”
“至于让他们通晓了知识,明白了道理,他们就会不满于现状,想要更进一步,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天下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纵然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若是大明有四万万人口,那天才也有四万人。”
“四万人的竞争,就已经是头破血流,更别说十万中无一的人才,百万中无一的人才。”
“所以能做到朝廷三品大员,就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这就会形成门槛。”
“可是人注定是要活下去的,纵然感叹命运多舛,还是得为生计奔波,因为在如此国策下。”
“真正的天才只会心向朝廷,有一番大作为,那剩下的人又怎么敢去造反?”
“又怎么能造得起反?”
“终其一点,无非就是富有阡陌之田不是造反的缘由,贫无立锥之地才是起义的根本。”
“所以,这也是大势所趋。”
“亦是,天地循环,王朝更替,周而复始亦不过如此。”
朱棡的话音落下,便是端起一旁的酒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
“看似是诡辩,但实则句句有道理,句句通人心。”
“晋王殿下,才是天下大才。”
李善长缓缓起身,微微一礼道。
“咱的儿子,从小就嘴皮子利索。”
朱元璋也是得意的笑了笑道。
“您这可不像是在夸奖我。”
朱棡倒是直接翻了翻白眼儿道。
“还是继续刚刚那个话题吧。”
“接下来泰山封禅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功过,没必要再拉出来讨论了,可以说是少年英才,晚年糊涂的典范。”
“那我们就聊聊这位唐高宗李治。”
“灭西突厥,平定高句丽与百济,从而扩大了唐朝疆域,当有开疆拓土之功。”
“至于内政,也是无可挑剔,大唐永徽之治,也是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清政。”
“所以不管从对内对外,这位都没有诟病的理由。”
“当然从私德上而言,唐高宗迎娶了自己的小妈,而且他这个小妈还成为了华夏历朝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登基称帝的女皇帝。”
“这也的确能诟病,但我还是那句话,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那唐高宗的泰山封禅,不仅仅彰显了自身的功绩,更是有他老爹李世民的影子在其中,倒也是德配其位。”
“至于最后一位,宋真宗赵恒。”
“前期的宋真宗,论功绩,咸平之治,也是稳定了国家,也算是欣欣向荣。”
“只不过这位配不上泰山封禅的原因,大家其实都明白,檀渊之盟,华夏之耻。”
“还有后期的后宫干政,使得经济政治衰退,再加上宋真宗东封西祀,劳民伤财,宋朝军事更是软弱不堪。”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宋真宗赵恒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前往泰山封禅。”
“打赢了仗,却向敌国赔款,美名其曰和平,还恬不知耻地前往泰山封禅,以彰显自身功绩。”
“他有个屁的功绩,也就是一个咸平之治,只不过这是他的责任,还算不上功绩。”
“而且后期,后宫干政严重,政治经济衰败,所以对内他根本没有功绩。”
“至于对外,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之耻。”
“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引以为耻,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几年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跳舞,还有天可汗。”
“可纵然如此,李世民也未曾前往泰山封禅,反而是由他的儿子唐高宗前往了泰山封禅。”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宋真宗赵恒究竟有多么的无耻。”
“所以不管您的功绩,有多么的盖古,可是只要前往了泰山封禅,您就相当于和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这个泰山封禅,您还去不去?”
话罢,朱棡又是似笑非笑的看向朱元璋。
“不去不去。”朱元璋连犹豫都没犹豫,便是连连摇头。
开什么玩笑?堂堂洪武大帝,明朝开国皇帝,驱逐鞑虏,光复中原,这是何等的盖世奇功。
岂能与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不是在羞辱洪武皇帝朱元璋?
“不过胡惟庸的提议,也不是没有道理,以您的功绩,倒也配得上封禅。”
“只是这地方不能选择泰山。”
朱标却是罕见的抬起头道。
而这番话的言论,倒是有点儿在为胡惟庸说话的意思。
毕竟提出泰山封禅的,就是这位右丞相胡惟庸。
“可是除了泰山,还有哪里可以封禅?”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
泰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东方代表春天、生命与开始,而泰山位于东方,因此被视为万物更生和阴阳交替的象征,是与天沟通的神圣之地。
再者,泰山地处中原地带附近,易于古代帝王及其随行人员到达。
同时,其相对较高的位置也符合古人对高山作为天人沟通媒介的认知。
还有就是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选中来统治人间的代表,封禅泰山是他们向天展示政绩、强化君权神授观念的重要手段。
借此向世人宣示其统治的神圣性和正当性。
说白了,也就是政治宣传与合法性强化,通过泰山封禅,帝王不仅向天祈福,也是向臣民展示其治国有方、国家强盛,以此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原王朝的强大,具有重大的政治宣传价值。
所以只要是有功绩的皇帝,都会到泰山封禅,用以表明自己统治合法性和祈求国泰民安的礼仪。
“您起于微末,又何必拘泥于泰山。”
朱标看向朱元璋躬了躬身道。
泰山封禅,最大的原因,最大的价值,就是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还有祈求国泰民安与政治影响力。
那朱元璋是皇帝,是现在中原唯一的皇帝。
那只要能展现这三点,只要这三点能被所有人认同,只要大明足够强横,致使万国来朝。
那何处不能是泰山?
说白了,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只要威加于海内,荡平于寰宇,令四方称臣。
应天府紫金山,也可作为封禅之所在。
而这一番话出口,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也都是陷入了沉思。
好一个何必拘泥于泰山。
这就是皇帝,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权柄,只要你拥有震慑海内万国的实力,何处不能是泰山?
也就是类似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只是因为权柄,万万人之上的权柄。
“大哥说的不错,强大是根本,要不然就是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成为笑柄。”
朱棡也是一脸赞同的点了点头。
“那就再等等吧,咱不着急。”
随后,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脸上也布满了笑容。
对于一个极其有作为的皇帝,若是不能封禅,那终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可是泰山又不能去,这本来就让朱元璋很苦恼。
直至今日,这两兄弟的一席话,可谓是让朱元璋茅塞顿开,瞬间通悟。
“而且只要您的功绩,能超越古今往来所有的皇帝,纵然是前往泰山封禅,又能如何?”
“因为您的功绩万古无一,万世之乾坤,只有一个洪武皇帝。”
“那也能大大扭转泰山的口碑,更是会成为后来所有皇帝的噩梦,因为只有超越您的功绩,才能前往泰山封禅。”
“那宋真宗赵恒雨林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会沦为您的踏脚石,用于衬托您的伟岸。”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元璋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火热之色,心中更是愈发的蠢蠢欲动。
甚至
“咱,能成么?”
朱元璋又是有些忐忑道。
万古无一的功绩,自古以来,谁达成过?
而面对这个问题,谁都会忐忑,更何况是朱元璋。
“一定能成的。”
朱棡三兄弟起身单膝跪下,便是抱拳道:“臣愿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老臣也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年轻人们都表了态,他们这群老臣子,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的单膝下跪道。
就连已经老迈的韩国公李善长,都有了重新出仕的想法。
毕竟若是真的辅佐朱元璋开创出万古无一的功绩,那他李善长也将万世流芳,踏足人臣之巅。
“陛下,不知朝廷还需不需要老臣出一份绵薄之力?”
李善长想了想,也是有些复杂的看向朱元璋下跪道。
“自然。”
朱元璋一把扶起李善长,然后又是抬了抬手,示意众国公起身。
这才又是拍了拍李善长的手背,笑着道:“咱从来都不觉得你老,若你愿意,这朝中上下的所有官职,任你挑选。”
李善长可不是一个庸才,虽然已经老迈,但其睿智犹在,甚至更加的老辣。
所以李善长出仕,朱元璋自然开心,但对于这个官职,朱元璋也是犯了难,这才会让李善长自己选。
毕竟不管将李善长放去哪里,都不合适。
因为中书省必然会被废,所以将李善长放过去,又会牵扯于其中。
“还请陛下给臣一个闲职,让臣可以留在奉天殿辅政就好。”
李善长当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而且如今的中书省,就是一滩最大的浑水,所以李善长也不想趟,便是开口道。
“传旨。”
“朝廷增设辅政大臣,协助太子监国,由韩国公李善长担任。”
朱元璋抓着李善长的手,便是看向一旁的王景弘,沉思道:“位列朝中从一品,赐座奉天殿,入朝辅国。”
好家伙,李善长日后的头衔,又会多一个从一品的辅政大臣,而且赐座奉天殿,这是何等的殊荣。
就连魏国公徐达他们都是张大的嘴巴,眼中皆是不可置信之色。
毕竟朱元璋这绝对是大手笔。
挥挥手从一品,又是辅政大臣,啧啧!
李善长到老到老,又是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而且看似这职权,绝对拥有一定分量的权力。
“老臣谢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并没有拒绝,反而是躬身叩首,领旨道。
(本章完)
“杜绝垄断,将他们所把持的,全部回归于民。”
“如此一来,纵然这天下依旧存在士绅豪强,但也无法压榨于民。”
“其实说白了,世上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但是有句老话说的好,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只要我们所做的无愧于心,所做的无愧于民。”
“只要这动荡永远不曾波及百姓,只要这一切永远还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士绅豪强,不过是土鸡瓦狗,弹指间,足以让其灰飞烟灭。”
对于朱元璋的叹气,朱棡却仍是不以为意的开口道。
“依照你的意思,还是历朝历代以来的手段,打压与限制。”
朱标倒是若有所思的抬起头道。
“可是历朝历代还是在愚民、弄民。”
“而他们也无法做到与百姓共青,根本不明白,吃的饱饭与压榨,永远都是两回事。”
“只是我大明不同,陛下穷苦出身,诸位勋贵,也都是贫苦出身,所以自然能明白。”
朱棡摇了摇头。
“可如此一来,百姓之无不知,若生异心,岂不是会颠覆王朝统治?”
李善长却在此时轻声开口道。
他并不是觉得朱棡说的没有道理,只是作为掌权者,首先要考虑的是王朝,而非百姓。
“家非一人之家,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
“如果能吃得饱,穿得暖,不再流连失所,客死他乡,谁会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你以为百姓不明白,你以为限制了他们,他们就能不造反?”
“错了,一旦有朝一日,活都活不下去,王朝末年,百姓积怨放大,该造反还是会造反。”
“而李伯伯伱看看历朝历代,古往今来,纵然是盛世之下,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吃不起饭的百姓,仍然是比比皆是,那他们为什么不造反?”
“因为一己之力,又如何能煽动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反?”
“至于寥寥几百人,不过是一小部分的武装起义,弹指间就能镇压。”
“所以王朝考虑的依旧是大势所趋,但却不会从根本上考虑问题。”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只要大部分的百姓能够过活,能够三餐温饱,就不会升起造反之心。”
“这就是所谓的盛世。”
“毕竟我将史书翻烂,纵然是盛世之下,各地也会有小动乱,小部分的百姓起义,但却是溅起的水,根本无伤大雅。”
“至于让他们通晓了知识,明白了道理,他们就会不满于现状,想要更进一步,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这天下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纵然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可若是大明有四万万人口,那天才也有四万人。”
“四万人的竞争,就已经是头破血流,更别说十万中无一的人才,百万中无一的人才。”
“所以能做到朝廷三品大员,就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这就会形成门槛。”
“可是人注定是要活下去的,纵然感叹命运多舛,还是得为生计奔波,因为在如此国策下。”
“真正的天才只会心向朝廷,有一番大作为,那剩下的人又怎么敢去造反?”
“又怎么能造得起反?”
“终其一点,无非就是富有阡陌之田不是造反的缘由,贫无立锥之地才是起义的根本。”
“所以,这也是大势所趋。”
“亦是,天地循环,王朝更替,周而复始亦不过如此。”
朱棡的话音落下,便是端起一旁的酒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道。
“看似是诡辩,但实则句句有道理,句句通人心。”
“晋王殿下,才是天下大才。”
李善长缓缓起身,微微一礼道。
“咱的儿子,从小就嘴皮子利索。”
朱元璋也是得意的笑了笑道。
“您这可不像是在夸奖我。”
朱棡倒是直接翻了翻白眼儿道。
“还是继续刚刚那个话题吧。”
“接下来泰山封禅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功过,没必要再拉出来讨论了,可以说是少年英才,晚年糊涂的典范。”
“那我们就聊聊这位唐高宗李治。”
“灭西突厥,平定高句丽与百济,从而扩大了唐朝疆域,当有开疆拓土之功。”
“至于内政,也是无可挑剔,大唐永徽之治,也是延续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清政。”
“所以不管从对内对外,这位都没有诟病的理由。”
“当然从私德上而言,唐高宗迎娶了自己的小妈,而且他这个小妈还成为了华夏历朝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登基称帝的女皇帝。”
“这也的确能诟病,但我还是那句话,这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扭转。”
“那唐高宗的泰山封禅,不仅仅彰显了自身的功绩,更是有他老爹李世民的影子在其中,倒也是德配其位。”
“至于最后一位,宋真宗赵恒。”
“前期的宋真宗,论功绩,咸平之治,也是稳定了国家,也算是欣欣向荣。”
“只不过这位配不上泰山封禅的原因,大家其实都明白,檀渊之盟,华夏之耻。”
“还有后期的后宫干政,使得经济政治衰退,再加上宋真宗东封西祀,劳民伤财,宋朝军事更是软弱不堪。”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宋真宗赵恒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前往泰山封禅。”
“打赢了仗,却向敌国赔款,美名其曰和平,还恬不知耻地前往泰山封禅,以彰显自身功绩。”
“他有个屁的功绩,也就是一个咸平之治,只不过这是他的责任,还算不上功绩。”
“而且后期,后宫干政严重,政治经济衰败,所以对内他根本没有功绩。”
“至于对外,他可以称得上是华夏之耻。”
“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引以为耻,发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几年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跳舞,还有天可汗。”
“可纵然如此,李世民也未曾前往泰山封禅,反而是由他的儿子唐高宗前往了泰山封禅。”
“由此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宋真宗赵恒究竟有多么的无耻。”
“所以不管您的功绩,有多么的盖古,可是只要前往了泰山封禅,您就相当于和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这个泰山封禅,您还去不去?”
话罢,朱棡又是似笑非笑的看向朱元璋。
“不去不去。”朱元璋连犹豫都没犹豫,便是连连摇头。
开什么玩笑?堂堂洪武大帝,明朝开国皇帝,驱逐鞑虏,光复中原,这是何等的盖世奇功。
岂能与宋真宗赵恒挂钩。
那不是在羞辱洪武皇帝朱元璋?
“不过胡惟庸的提议,也不是没有道理,以您的功绩,倒也配得上封禅。”
“只是这地方不能选择泰山。”
朱标却是罕见的抬起头道。
而这番话的言论,倒是有点儿在为胡惟庸说话的意思。
毕竟提出泰山封禅的,就是这位右丞相胡惟庸。
“可是除了泰山,还有哪里可以封禅?”
朱元璋微微皱起眉头。
泰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首,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东方代表春天、生命与开始,而泰山位于东方,因此被视为万物更生和阴阳交替的象征,是与天沟通的神圣之地。
再者,泰山地处中原地带附近,易于古代帝王及其随行人员到达。
同时,其相对较高的位置也符合古人对高山作为天人沟通媒介的认知。
还有就是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选中来统治人间的代表,封禅泰山是他们向天展示政绩、强化君权神授观念的重要手段。
借此向世人宣示其统治的神圣性和正当性。
说白了,也就是政治宣传与合法性强化,通过泰山封禅,帝王不仅向天祈福,也是向臣民展示其治国有方、国家强盛,以此加强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向周边国家展示中原王朝的强大,具有重大的政治宣传价值。
所以只要是有功绩的皇帝,都会到泰山封禅,用以表明自己统治合法性和祈求国泰民安的礼仪。
“您起于微末,又何必拘泥于泰山。”
朱标看向朱元璋躬了躬身道。
泰山封禅,最大的原因,最大的价值,就是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还有祈求国泰民安与政治影响力。
那朱元璋是皇帝,是现在中原唯一的皇帝。
那只要能展现这三点,只要这三点能被所有人认同,只要大明足够强横,致使万国来朝。
那何处不能是泰山?
说白了,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只要威加于海内,荡平于寰宇,令四方称臣。
应天府紫金山,也可作为封禅之所在。
而这一番话出口,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也都是陷入了沉思。
好一个何必拘泥于泰山。
这就是皇帝,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权柄,只要你拥有震慑海内万国的实力,何处不能是泰山?
也就是类似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只是因为权柄,万万人之上的权柄。
“大哥说的不错,强大是根本,要不然就是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成为笑柄。”
朱棡也是一脸赞同的点了点头。
“那就再等等吧,咱不着急。”
随后,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脸上也布满了笑容。
对于一个极其有作为的皇帝,若是不能封禅,那终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可是泰山又不能去,这本来就让朱元璋很苦恼。
直至今日,这两兄弟的一席话,可谓是让朱元璋茅塞顿开,瞬间通悟。
“而且只要您的功绩,能超越古今往来所有的皇帝,纵然是前往泰山封禅,又能如何?”
“因为您的功绩万古无一,万世之乾坤,只有一个洪武皇帝。”
“那也能大大扭转泰山的口碑,更是会成为后来所有皇帝的噩梦,因为只有超越您的功绩,才能前往泰山封禅。”
“那宋真宗赵恒雨林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会沦为您的踏脚石,用于衬托您的伟岸。”
朱棡的话音落下,朱元璋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火热之色,心中更是愈发的蠢蠢欲动。
甚至
“咱,能成么?”
朱元璋又是有些忐忑道。
万古无一的功绩,自古以来,谁达成过?
而面对这个问题,谁都会忐忑,更何况是朱元璋。
“一定能成的。”
朱棡三兄弟起身单膝跪下,便是抱拳道:“臣愿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老臣也会尽心竭力,辅佐陛下,开创不世之功!”
年轻人们都表了态,他们这群老臣子,自然也是不甘示弱的单膝下跪道。
就连已经老迈的韩国公李善长,都有了重新出仕的想法。
毕竟若是真的辅佐朱元璋开创出万古无一的功绩,那他李善长也将万世流芳,踏足人臣之巅。
“陛下,不知朝廷还需不需要老臣出一份绵薄之力?”
李善长想了想,也是有些复杂的看向朱元璋下跪道。
“自然。”
朱元璋一把扶起李善长,然后又是抬了抬手,示意众国公起身。
这才又是拍了拍李善长的手背,笑着道:“咱从来都不觉得你老,若你愿意,这朝中上下的所有官职,任你挑选。”
李善长可不是一个庸才,虽然已经老迈,但其睿智犹在,甚至更加的老辣。
所以李善长出仕,朱元璋自然开心,但对于这个官职,朱元璋也是犯了难,这才会让李善长自己选。
毕竟不管将李善长放去哪里,都不合适。
因为中书省必然会被废,所以将李善长放过去,又会牵扯于其中。
“还请陛下给臣一个闲职,让臣可以留在奉天殿辅政就好。”
李善长当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而且如今的中书省,就是一滩最大的浑水,所以李善长也不想趟,便是开口道。
“传旨。”
“朝廷增设辅政大臣,协助太子监国,由韩国公李善长担任。”
朱元璋抓着李善长的手,便是看向一旁的王景弘,沉思道:“位列朝中从一品,赐座奉天殿,入朝辅国。”
好家伙,李善长日后的头衔,又会多一个从一品的辅政大臣,而且赐座奉天殿,这是何等的殊荣。
就连魏国公徐达他们都是张大的嘴巴,眼中皆是不可置信之色。
毕竟朱元璋这绝对是大手笔。
挥挥手从一品,又是辅政大臣,啧啧!
李善长到老到老,又是官居一品,位极人臣,而且看似这职权,绝对拥有一定分量的权力。
“老臣谢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并没有拒绝,反而是躬身叩首,领旨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