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军的金顶大帐内,张冲面无表情的坐在席子上,两侧是十四名军主,他们就是这一次洛水决战的各军主将,此刻都怒目的盯着场上的一人。
这人就是刚刚奉袁绍命前来辛评。
辛评已经算是老使者了,袁绍创业过程中最危险最重要的外事访问都是他去的。如袁绍这样的人用人就是这样,你越是胜任某件高危事,你就越会被频繁委任。
此时,大帐中,面对一众泰山军虎狼将,辛评昂首不屈,缓缓唱道:
“……,近者奉汉伐罪,旌麾北向,群丑束手。今我拥兵十万,方与张王会猎于京都,定谁家天下。”
辛评唱此,将目光看向了人群中荀攸、郭图,眼神中闪过一丝变化,然后对着上首垂手的张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张贼,我主念及体面,称你为一声张王,但在评心中,你属实为乱汉之贼,更是我儒道法统之道贼。”
说到这里,辛评眼神流露出了一丝复杂,他低沉道:
“天下本不应该有你这样的人,历史也不该有你这样的人出现。你这样的身份和位置不应该有你这样见识,也不该有你这样的志向和气魄。在既定的历史中,汉统既失不过是天命循环,不在河北便在河南。但为何会有你这样的人?”
此时,辛评真正的见到了张冲后,终于说出了他们这些人的心里话。
辛评很是不解:
“张贼,自你起事后,我们就寻到你的家乡,不论是你的过往还是你祖宗的坟茔,都显示你最多不过有中人的位格,甚至还不如你家乡的那个社老。但偏偏你就能行得这样好大的事,只不过就离开了家乡践了趟更就有这般造化?说,你到底是谁?”
此时的辛评彷佛忘记了这里是泰山军的中军大帐,甚至忘记了他身边的这些人,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能随手捏死他。
但此刻的他状如癫狂,其实不仅是辛评如此,而是整个颍川、汝南都是这样。在帝国的相学传统中,以汝南最为厉害。
为了弄清张冲到底为何有这样的变化,辛评这些人带着汝南的几个大相师一起去了济南,在那里他们亲自查看了张冲祖宗的坟茔,甚至连以前老宅的方位都一并看过,还弄到了一张张冲的画像。
但不论怎么看,这张冲都不过是一普通人,命格低贱,如何能有这样改天换地的能力。
千万不要认为前汉末年有王莽逆乱过,他们这些儒学大精英好像就能接受张冲的行为一样。
要知道当年的王莽政令不出长安,对于广大的帝国有个甚的影响?他的诏书到了地方谁会听?他有多少心腹为他执行?
更不用说王莽这一道不过是以古制而为自己贤者禅代而做出的政治表现的,他自己就不当回事,而他的心思这些儒家精英哪不知道?
但偏偏张冲不同,他就是帝国一个农家子,受过最高的教育不过是里社的蒙学,他哪里来的规划天下的知识?再说见识,此子一辈子都没出过济南,有限的人生体验也不过是到了济北,有个屁的见识?
要知道当年张氏三兄弟是踏遍大河两岸,深入底层,所以才能对帝国的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张冲他凭什么有?
为何辛评会破防呢?就是因为在他们这些颍川士的规划中,其实袁绍也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或者说,颍川士们从来不做选择,谁赢了他们就选择谁。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谁要治理这个漫长的国家都需要他们颍川士,因为他们才有为官的知识和能力。
简单来说,他们就是最早一批的官僚集团,虽然他们还是足够稚嫩。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觉悟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明()
白,只要当权者还想要维持帝国的这种体系,他们就是不可或缺的,除非这个人想倒退回两周的分封。
可很遗憾,两周士气的周王在权力上能比得上秦汉的皇者吗?没有任何人会不希望自己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即便他需要和一部分官僚们分享这份权力。
所以为何如之前的韩攸还是现在的辛评都有一份淡然?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个人命运可能选择错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家族终究还是那个赢家。
而只要家族在,他们的名字和神碑就会永远被家族后辈祭祀,他们将是“不死”的。
所以他们这些颍川士们总就有着一份游戏人间的“任性”选择,他们要在这个天下争霸的舞台上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名声。
但现在,他们发现自己这一套逻辑在张冲这边不灵了。因为张冲好像压根就不需要和他们这些人玩?他好像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他好像也不在乎所谓的“专业”知识,他只在乎谁是他的朋友,而谁又是他的敌人。
于是,辛评这些人惶恐了,他们不怕张冲的武力,在他们这些眼里不在乎自己身死的人眼里,武力对任何人都有用,但对他们又无用。
因为再强横的武力都会因为时间而凋谢,而他们的家族却在时间中永远傲然。
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王侯,如是而已。
但如果他们不仅肉体可以消灭,文化也可以被消灭呢?那别说千年了,用不到两代人,他们这些人的家族就会退化为普通的黔首。
这才是他们畏惧的,他们怕张冲!
所以,此刻辛评歇斯底里,咆哮地质问着张冲。
而一众横撞将们早就冲进了大帐,将他反扭在地,辛评的脸直接贴在泥浆地上,分外狼狈。
张冲看着这样的辛评,忽然大笑,他拍了拍案几,对张辽等横撞将道:
“松开他吧,此人也算是个敢直言的。”
张辽等人听令松开了辛评,但有人最后气不过还是踩了一脚辛评的脚指头,但这人一声没吭。
等辛评站起来后,他的理智已经回了过来,他看着永远一副智珠在握的张冲,心里寒冷,最后他抱拳对张冲作揖,冷冷道:
“张贼,你我道贼不两立,这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且看吧,这历史不应该是你这样。”
说完,辛评扭头就要出帐。
一众大将都看着张冲,见张冲缓缓摇头,才齐刷刷的看着辛评的背影,直到他终于消失在众人的眼前。
张冲还是坐在席子上,双腿盘着,右手缓缓的拍着膝盖,眼神幽幽的想着事情,半晌,他缓缓抬头看向众将,笑道:
“这雨快要停了,所以明日就是决战之日,你们回各营准备吧。明日出战就按照之前的调度。”
众将齐齐抱拳,随后走了出去。
出帐后人群中,张小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忽然边上一人碰了下他,正是李虎那小子。
张小爹心里有事,被这一下子吓得不轻,反把李虎吓了一跳,忙问:
“小爹,你这是咋了?压力这么大吗?莫不是又纳小妻了?”
张小爹摇了摇头,没理会李虎的打趣,他继续埋头走着,可走着走着他又回头问了一句李虎:
“虎子,你咋看刚刚那个叫辛评说的,说咱老张家就是一中人之相。”
李虎撇嘴,对张小爹道:
“那种神鬼叨叨的巫儒理会什么,我一直以为这些儒士都是不问鬼神的,没想到比那些吃这碗饭的都还信这个。咱不知道王上小时候如何?咱就知道自我跟随王上,王上就是这样英明神武。再说了,就是有不同,那不应该的吗?()
咱王上是黄天的使者,是泰山府君在人间的行走,本不就应该如此吗?”
张小爹沉默了,他知道李虎说的对。
其实对于发生在张冲身上的事情,最先怀疑的就是他身边的这些家里人,他们看着二子长大,二子到底什么人他们岂能不清楚?
且不说智慧、见识这些虚的,就说一个最直观的,那就是武艺这东西。
武艺可不是靠顿悟就能会的,纵然脑子里能想明白也需要一招一式的苦练打磨。而二子呢?从小就没学过任何武艺,甚至身体也不怎么好。
但发生在二子的是什么呢?学手戟,三日乃会,十日小成。学弓弩,一日毕会,三日小成,继而学槊,学马,无不是三五日便顶得住常人数十年之功。
这种事情已经怪异到连一个傻子都能察觉出张冲肯定有什么奇遇了。
其实一开始张小爹并没有想到这,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家二子是有禀赋的,他们老张家百年蛰伏,终于在二子身上起了运了。
毕竟大桑里张氏并不是一般族群,而是当年齐王张步的后裔,是龙蛇遗泽。所以张冲身上有再多的神异,小爹也总以为是祖宗显灵了。
但后来军中发生的很多事都表明事情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了他们好像真的受到了泰山府君的庇佑,军中也越来越多的人声称,每大战,他们总能看见了府君的使者在战场边上保佑着他们。
如是,军中都知道自家王上不仅是黄天的使者,更是泰山府君的行走,是真正的天上人。
所以李虎的看法和这些人一样,我家张王非常人也,乃天人也。
其实辛评的那些话不仅不能动摇张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反而更加让他们坚信了张王的天人身份。
毕竟连帝国最一流的智者都看出了我家张王的不同,不是吗?
此刻,张小爹听着李虎的话,看了看李虎,复而展颜一笑:
“是的,我家二子是黄天使者,是天人化身,本就当如此。”
说完,他转头往总粮台走。
后面,李虎谄媚的叫了声:
“小爹,记得我飞龙军的干豆啊!”
张小爹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
……
大军之本在于粮草辎重。
可以说,军中什么部门最重要的话,那就一定是张小爹管理的总粮台,此台负责供应全军七万名吏士,一万匹战马,十二万名壮夫。人吃马嚼,日费巨万。
一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总认为军队的后勤补给并不困难,好像用“因粮于敌”四个字就能解决一切。
但实际上,在大规模的战事中,除了在少数受欢迎的地区,军队是很难在当地获得足够的资源补给的。
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人是有脚的,军队要是在地方上搜刮,他们会将余粮埋起来然后带着口粮逃跑。而且纵然是抓住了也是没什么用,因为一个地区的余粮总量都可能无法维持大军十几天的耗费。
所以,真正能支持大军的只有从稳定的后方运输粮草或者有一处永备粮仓来供应大军。
而恰恰美的是,泰山军这两种都有。
此时在张旦抚镇河内后,从邺城发送而来的河北粮就一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邙山做储备。
再加上原先汉室积攒在太仓的粟米,可以说泰山军供应这样的战事毫无忧虑。
那些袁绍军中的智谋之士再如何多智如妖,他们都不会知道河北在泰山军的治理下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可以说,一年分田,二年丰收,三年大熟。
正是靠着均分田,薄徭役,兴水利,重农桑,在各()
种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冀州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也是如此,才能供应得了张冲在外征战年余而士无饥色。
如许攸这些人只看出了泰山军久兵在外必然师老兵疲,却看不到泰山军能达成这样的出战强度又是意味着什么。
张小爹从中军开完会回来,十四个军的仓曹长早就在他的大营里等候了,这些人每一个都要负责一个军的军需供给,哪个军后勤出了事,就砍哪个人的头。
而这场大雨可不是只有谢弼那一个军有后勤问题,这十四个军大大小小都出现了短缺和损耗,所以急需总粮台这里调拨。
实际上张小爹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承担军需的重任。
因为供应这等规模的军需所要涉及的调度和数学能力远不是张小爹这个文盲能明白的,不过张冲依旧还是委任他为总粮道,就是因为张小爹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在一起批复了十四个手下的调拨申请后,张小爹抿着嘴,对众人说了句:
“今日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只有一点,今夜和明晨两顿,务必要给全军所有吏士吃热的,要有肉!”
这十四个仓曹长明白了什么,所以虽然艰难,但无一人推诿,齐齐抱拳:
“必不辱命!”
这人就是刚刚奉袁绍命前来辛评。
辛评已经算是老使者了,袁绍创业过程中最危险最重要的外事访问都是他去的。如袁绍这样的人用人就是这样,你越是胜任某件高危事,你就越会被频繁委任。
此时,大帐中,面对一众泰山军虎狼将,辛评昂首不屈,缓缓唱道:
“……,近者奉汉伐罪,旌麾北向,群丑束手。今我拥兵十万,方与张王会猎于京都,定谁家天下。”
辛评唱此,将目光看向了人群中荀攸、郭图,眼神中闪过一丝变化,然后对着上首垂手的张冲,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张贼,我主念及体面,称你为一声张王,但在评心中,你属实为乱汉之贼,更是我儒道法统之道贼。”
说到这里,辛评眼神流露出了一丝复杂,他低沉道:
“天下本不应该有你这样的人,历史也不该有你这样的人出现。你这样的身份和位置不应该有你这样见识,也不该有你这样的志向和气魄。在既定的历史中,汉统既失不过是天命循环,不在河北便在河南。但为何会有你这样的人?”
此时,辛评真正的见到了张冲后,终于说出了他们这些人的心里话。
辛评很是不解:
“张贼,自你起事后,我们就寻到你的家乡,不论是你的过往还是你祖宗的坟茔,都显示你最多不过有中人的位格,甚至还不如你家乡的那个社老。但偏偏你就能行得这样好大的事,只不过就离开了家乡践了趟更就有这般造化?说,你到底是谁?”
此时的辛评彷佛忘记了这里是泰山军的中军大帐,甚至忘记了他身边的这些人,随便拎出来一个就能随手捏死他。
但此刻的他状如癫狂,其实不仅是辛评如此,而是整个颍川、汝南都是这样。在帝国的相学传统中,以汝南最为厉害。
为了弄清张冲到底为何有这样的变化,辛评这些人带着汝南的几个大相师一起去了济南,在那里他们亲自查看了张冲祖宗的坟茔,甚至连以前老宅的方位都一并看过,还弄到了一张张冲的画像。
但不论怎么看,这张冲都不过是一普通人,命格低贱,如何能有这样改天换地的能力。
千万不要认为前汉末年有王莽逆乱过,他们这些儒学大精英好像就能接受张冲的行为一样。
要知道当年的王莽政令不出长安,对于广大的帝国有个甚的影响?他的诏书到了地方谁会听?他有多少心腹为他执行?
更不用说王莽这一道不过是以古制而为自己贤者禅代而做出的政治表现的,他自己就不当回事,而他的心思这些儒家精英哪不知道?
但偏偏张冲不同,他就是帝国一个农家子,受过最高的教育不过是里社的蒙学,他哪里来的规划天下的知识?再说见识,此子一辈子都没出过济南,有限的人生体验也不过是到了济北,有个屁的见识?
要知道当年张氏三兄弟是踏遍大河两岸,深入底层,所以才能对帝国的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张冲他凭什么有?
为何辛评会破防呢?就是因为在他们这些颍川士的规划中,其实袁绍也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或者说,颍川士们从来不做选择,谁赢了他们就选择谁。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谁要治理这个漫长的国家都需要他们颍川士,因为他们才有为官的知识和能力。
简单来说,他们就是最早一批的官僚集团,虽然他们还是足够稚嫩。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觉悟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明()
白,只要当权者还想要维持帝国的这种体系,他们就是不可或缺的,除非这个人想倒退回两周的分封。
可很遗憾,两周士气的周王在权力上能比得上秦汉的皇者吗?没有任何人会不希望自己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即便他需要和一部分官僚们分享这份权力。
所以为何如之前的韩攸还是现在的辛评都有一份淡然?就是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个人命运可能选择错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家族终究还是那个赢家。
而只要家族在,他们的名字和神碑就会永远被家族后辈祭祀,他们将是“不死”的。
所以他们这些颍川士们总就有着一份游戏人间的“任性”选择,他们要在这个天下争霸的舞台上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名声。
但现在,他们发现自己这一套逻辑在张冲这边不灵了。因为张冲好像压根就不需要和他们这些人玩?他好像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他好像也不在乎所谓的“专业”知识,他只在乎谁是他的朋友,而谁又是他的敌人。
于是,辛评这些人惶恐了,他们不怕张冲的武力,在他们这些眼里不在乎自己身死的人眼里,武力对任何人都有用,但对他们又无用。
因为再强横的武力都会因为时间而凋谢,而他们的家族却在时间中永远傲然。
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王侯,如是而已。
但如果他们不仅肉体可以消灭,文化也可以被消灭呢?那别说千年了,用不到两代人,他们这些人的家族就会退化为普通的黔首。
这才是他们畏惧的,他们怕张冲!
所以,此刻辛评歇斯底里,咆哮地质问着张冲。
而一众横撞将们早就冲进了大帐,将他反扭在地,辛评的脸直接贴在泥浆地上,分外狼狈。
张冲看着这样的辛评,忽然大笑,他拍了拍案几,对张辽等横撞将道:
“松开他吧,此人也算是个敢直言的。”
张辽等人听令松开了辛评,但有人最后气不过还是踩了一脚辛评的脚指头,但这人一声没吭。
等辛评站起来后,他的理智已经回了过来,他看着永远一副智珠在握的张冲,心里寒冷,最后他抱拳对张冲作揖,冷冷道:
“张贼,你我道贼不两立,这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且看吧,这历史不应该是你这样。”
说完,辛评扭头就要出帐。
一众大将都看着张冲,见张冲缓缓摇头,才齐刷刷的看着辛评的背影,直到他终于消失在众人的眼前。
张冲还是坐在席子上,双腿盘着,右手缓缓的拍着膝盖,眼神幽幽的想着事情,半晌,他缓缓抬头看向众将,笑道:
“这雨快要停了,所以明日就是决战之日,你们回各营准备吧。明日出战就按照之前的调度。”
众将齐齐抱拳,随后走了出去。
出帐后人群中,张小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忽然边上一人碰了下他,正是李虎那小子。
张小爹心里有事,被这一下子吓得不轻,反把李虎吓了一跳,忙问:
“小爹,你这是咋了?压力这么大吗?莫不是又纳小妻了?”
张小爹摇了摇头,没理会李虎的打趣,他继续埋头走着,可走着走着他又回头问了一句李虎:
“虎子,你咋看刚刚那个叫辛评说的,说咱老张家就是一中人之相。”
李虎撇嘴,对张小爹道:
“那种神鬼叨叨的巫儒理会什么,我一直以为这些儒士都是不问鬼神的,没想到比那些吃这碗饭的都还信这个。咱不知道王上小时候如何?咱就知道自我跟随王上,王上就是这样英明神武。再说了,就是有不同,那不应该的吗?()
咱王上是黄天的使者,是泰山府君在人间的行走,本不就应该如此吗?”
张小爹沉默了,他知道李虎说的对。
其实对于发生在张冲身上的事情,最先怀疑的就是他身边的这些家里人,他们看着二子长大,二子到底什么人他们岂能不清楚?
且不说智慧、见识这些虚的,就说一个最直观的,那就是武艺这东西。
武艺可不是靠顿悟就能会的,纵然脑子里能想明白也需要一招一式的苦练打磨。而二子呢?从小就没学过任何武艺,甚至身体也不怎么好。
但发生在二子的是什么呢?学手戟,三日乃会,十日小成。学弓弩,一日毕会,三日小成,继而学槊,学马,无不是三五日便顶得住常人数十年之功。
这种事情已经怪异到连一个傻子都能察觉出张冲肯定有什么奇遇了。
其实一开始张小爹并没有想到这,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家二子是有禀赋的,他们老张家百年蛰伏,终于在二子身上起了运了。
毕竟大桑里张氏并不是一般族群,而是当年齐王张步的后裔,是龙蛇遗泽。所以张冲身上有再多的神异,小爹也总以为是祖宗显灵了。
但后来军中发生的很多事都表明事情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了他们好像真的受到了泰山府君的庇佑,军中也越来越多的人声称,每大战,他们总能看见了府君的使者在战场边上保佑着他们。
如是,军中都知道自家王上不仅是黄天的使者,更是泰山府君的行走,是真正的天上人。
所以李虎的看法和这些人一样,我家张王非常人也,乃天人也。
其实辛评的那些话不仅不能动摇张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反而更加让他们坚信了张王的天人身份。
毕竟连帝国最一流的智者都看出了我家张王的不同,不是吗?
此刻,张小爹听着李虎的话,看了看李虎,复而展颜一笑:
“是的,我家二子是黄天使者,是天人化身,本就当如此。”
说完,他转头往总粮台走。
后面,李虎谄媚的叫了声:
“小爹,记得我飞龙军的干豆啊!”
张小爹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
……
大军之本在于粮草辎重。
可以说,军中什么部门最重要的话,那就一定是张小爹管理的总粮台,此台负责供应全军七万名吏士,一万匹战马,十二万名壮夫。人吃马嚼,日费巨万。
一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总认为军队的后勤补给并不困难,好像用“因粮于敌”四个字就能解决一切。
但实际上,在大规模的战事中,除了在少数受欢迎的地区,军队是很难在当地获得足够的资源补给的。
这里面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人是有脚的,军队要是在地方上搜刮,他们会将余粮埋起来然后带着口粮逃跑。而且纵然是抓住了也是没什么用,因为一个地区的余粮总量都可能无法维持大军十几天的耗费。
所以,真正能支持大军的只有从稳定的后方运输粮草或者有一处永备粮仓来供应大军。
而恰恰美的是,泰山军这两种都有。
此时在张旦抚镇河内后,从邺城发送而来的河北粮就一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邙山做储备。
再加上原先汉室积攒在太仓的粟米,可以说泰山军供应这样的战事毫无忧虑。
那些袁绍军中的智谋之士再如何多智如妖,他们都不会知道河北在泰山军的治理下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可以说,一年分田,二年丰收,三年大熟。
正是靠着均分田,薄徭役,兴水利,重农桑,在各()
种农业技术的帮助下,冀州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
也是如此,才能供应得了张冲在外征战年余而士无饥色。
如许攸这些人只看出了泰山军久兵在外必然师老兵疲,却看不到泰山军能达成这样的出战强度又是意味着什么。
张小爹从中军开完会回来,十四个军的仓曹长早就在他的大营里等候了,这些人每一个都要负责一个军的军需供给,哪个军后勤出了事,就砍哪个人的头。
而这场大雨可不是只有谢弼那一个军有后勤问题,这十四个军大大小小都出现了短缺和损耗,所以急需总粮台这里调拨。
实际上张小爹的精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承担军需的重任。
因为供应这等规模的军需所要涉及的调度和数学能力远不是张小爹这个文盲能明白的,不过张冲依旧还是委任他为总粮道,就是因为张小爹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在一起批复了十四个手下的调拨申请后,张小爹抿着嘴,对众人说了句:
“今日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只有一点,今夜和明晨两顿,务必要给全军所有吏士吃热的,要有肉!”
这十四个仓曹长明白了什么,所以虽然艰难,但无一人推诿,齐齐抱拳:
“必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