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太平,太平,太平。
多少次念经时,嘴上说的是阿弥陀佛,心中想的却是这个名字。深宫岁月漫长无光,唯一可令她想起来便觉温暖的,只有这个名字。
又有眼泪自眼角滑落,幸而夜色深黑,哪怕泪落如雨,只要不发声息,总是无人察觉。秋夜漫长,可任她一尽这无声忍泣之泪。
至于夜尽之后,又该如何,她不想知道。
此刻的她,只想待在长寿殿前,陪在她心爱的人之侧,安安静静地,等着。
天边现出曙光。
掌钥宫人启开宫门,宫人与中使们鱼贯而出,奔赴职司。
城外离宫,不如宫中规矩森严,宫人内侍,具是步履轻快,间或交头接耳,轻轻说上几句不咸不淡的玩笑话,经过万寿殿时,却都不约而同地低头敛容,远远绕着殿外行走。看守的宫人打了个呵欠,被前来巡视的王德一瞪,吓得缩了头,忙忙地躲在一侧。
韦欢轻展衣衫,浅浅一笑:“王十五娘子来这,倒让我想起从前在长乐观的时候。”
王德亦浅浅一笑:“王妃好记性。”
韦欢道:“听着像是很久,其实也不过两三年光阴,怎么会不记得?”
王德淡笑道:“王妃又记错了,长乐观那时,去今已有足足五年了。”
韦欢抿嘴笑道:“是么,原来已过去五年了。五年间,十五娘子便自宫人升为正八品掌闱,实是可喜可贺。”
王德道:“都是陛下恩典。”说完这句,人已走上台阶,自门缝中向内看了一眼,又将看守的宫人叫到跟前,仔细问询。
韦欢提了一夜的心稍稍放下,悄悄挪了挪位置,一手伸出去,在膝盖上揉了一揉。等王德回头时又跪正,扬声笑问:“十五娘子,阿家命你来,可是有什么话要传?”
王德自阶上下来,走到韦欢近前,躬身一礼:“太后并无吩咐,是青娘子命妾来的。”
韦欢道:“则青娘子可有什么吩咐?”
王德道:“大典在即,例行巡查,没什么特别的嘱咐。”
韦欢微微握了拳,偏头道:”大典?”
王德淡笑道:“皇帝率臣民劝进,再四不止,又百官及宗亲戚属、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请太后御极,太后不得已,只得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后日将御则天楼、赦天下,五日后御万象神宫登基。”
韦欢抿了抿嘴,一语不发。
作者有话要说:
第264章 心魔(十六)
母亲终于来了洛阳,乘坐宫车,途经官驿,沿路供奉,比于五品。
这是她这些时候忠心侍奉所得的回报,她坦然受之,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值得愧疚的。
可是母亲却不这样认为。
婉儿早早地已为母亲挑选好了下处,虽不是宫人住所中最宽敞的地方,却是白日里最明亮、黑夜里最安静、距她的下处最近、离那些禁卫内侍却又最远的一间。殿中奉承她,将一切打点得十分妥帖,她又亲自留心,因此这一间屋子虽小,一物一件也不过按着寻常宫人布置,却是极尽舒适。母亲到的那一日,她还特地禀过武后,回了城,亲自去宫门迎接,是日武后心情甚好,听她提及,顺口便赐了母亲同五品例。婉儿以为自己辛苦多年,能得到这样的结果,母亲该开心才是。
可是母亲见到她时却是一脸冷淡,当着人面不好说,到了住处,关了门,便立刻沉了脸道:“婉儿,你老实同我说,我这同五品,是怎么来的?”
婉儿愕然看向母亲,自她得在御前侍奉以后,母亲便再也不用做那些粗活,饮食起居,亦甚得优容,本已养出了些世家妇人的贵气,可两年不见,母亲似又回到了最初那沧桑老妇的模样,头发更添花白,发髻似觉稀疏,面上满是褶皱,走路时也略带龙钟之态。她看着这样的母亲,既觉心酸,又有些不解,轻轻靠在母亲身边,牵起母亲的手,贴在脸上,低声道:“来接阿娘时向太后告假,太后说:‘京官五品以上,妻母尚得封赠,缘何内官倒无此例’,因而赐下恩典,太后跟前阿青娘子家里亦得封赏,青娘子之母得赠五品,侄儿选了上县县令,比起来阿娘只不过是个没名分的同五品,算不得什么。”
不解释倒好,一解释,母亲反倒更怒了起来,一拍坐床,厉声道:“你被选进紫宸殿时我是怎么教你的?那时你又是怎么答应我的?才过几年,你便被这些繁华富贵迷了眼睛,忘了你大父和父亲是怎么死的了么?”
婉儿忙忙道:“阿娘,我并没有忘…只是…只是事已至此…”事已至此,她能如何?而今不但是母亲和她的性命,连上官家的名声也早已被握在别人手里,祖父和父亲尚背负着叛逆的罪名,倘若她怎么“侍奉”武后的事再被捅出来…婉儿惊出一身冷汗,松开母亲的手,慢慢地挪开一步,席上跪正,低下头去,嗫嚅道:“阿娘,我…错了。”投效仇人并非大错,错在叫人捏住了所有把柄还不自知,不但毫不自知,反倒因此沾沾自喜——婉儿一想到前些时候自己甚至动过除去冯小宝的念头,越觉羞愧,爬到母亲跟前,伏身在地,颤声又唤了一句“阿娘”。
母亲叹息一声,伸出手来,武后虽封她做才人,却更喜她做少女妆扮,因此婉儿一向只梳低髻,母亲一手便搭在她头上,在她脑后一抚,另一手牵住她的手,示意她直身坐起,婉儿还有些不肯,母亲便又抚了抚她的脸,强扶她起来,道:“你知道错了,还不算太晚。”顿了一顿,又道:“我不是叫你去复仇…只是宫中朝中,本就是人心诡谲、前途叵测之所。你大父出身大家、素有令名,又官至宰相、深受先帝信重,一朝得罪,顷刻间便身死家灭、子息不存,以你今日的地位,比之你大父如何?以先帝之宽厚仁慈,比之现在那位…”她指了指西面,半是畏惧、半是轻蔑地撇了撇嘴:“…阴沉忌刻,又如何?我观今日你来见我时的脸色,其春风得意之态,却更胜你大父拜相之时——你以为自己做了个小小的才人,便可从此高卧无忧、长享富贵了么?”
婉儿本已凛然受教,待听到“阴沉忌刻”四字时不自觉地便想反驳,再想了一想,却将反驳的话咽回去,愧然伏首道:“是儿思虑不及,叫母亲担心了。”
母亲见她受教,面色愈发和缓,口中却更严厉:“太后临朝,局势比起从前更是不同,你身在太后跟前,所思所为,当更恭更慎,同侪之间,不可得罪,不可深交,凡有请托,无关大雅者,无分贵贱,尽力而为,事关局势者,则决不可轻易相许,谨言慎行,尊循礼义,广结善缘,独善其身,如此才是长久之道。”等婉儿再拜顿首,连连称罪时,方将她搂在怀里,轻轻叹道:“你能在
太平,太平,太平。
多少次念经时,嘴上说的是阿弥陀佛,心中想的却是这个名字。深宫岁月漫长无光,唯一可令她想起来便觉温暖的,只有这个名字。
又有眼泪自眼角滑落,幸而夜色深黑,哪怕泪落如雨,只要不发声息,总是无人察觉。秋夜漫长,可任她一尽这无声忍泣之泪。
至于夜尽之后,又该如何,她不想知道。
此刻的她,只想待在长寿殿前,陪在她心爱的人之侧,安安静静地,等着。
天边现出曙光。
掌钥宫人启开宫门,宫人与中使们鱼贯而出,奔赴职司。
城外离宫,不如宫中规矩森严,宫人内侍,具是步履轻快,间或交头接耳,轻轻说上几句不咸不淡的玩笑话,经过万寿殿时,却都不约而同地低头敛容,远远绕着殿外行走。看守的宫人打了个呵欠,被前来巡视的王德一瞪,吓得缩了头,忙忙地躲在一侧。
韦欢轻展衣衫,浅浅一笑:“王十五娘子来这,倒让我想起从前在长乐观的时候。”
王德亦浅浅一笑:“王妃好记性。”
韦欢道:“听着像是很久,其实也不过两三年光阴,怎么会不记得?”
王德淡笑道:“王妃又记错了,长乐观那时,去今已有足足五年了。”
韦欢抿嘴笑道:“是么,原来已过去五年了。五年间,十五娘子便自宫人升为正八品掌闱,实是可喜可贺。”
王德道:“都是陛下恩典。”说完这句,人已走上台阶,自门缝中向内看了一眼,又将看守的宫人叫到跟前,仔细问询。
韦欢提了一夜的心稍稍放下,悄悄挪了挪位置,一手伸出去,在膝盖上揉了一揉。等王德回头时又跪正,扬声笑问:“十五娘子,阿家命你来,可是有什么话要传?”
王德自阶上下来,走到韦欢近前,躬身一礼:“太后并无吩咐,是青娘子命妾来的。”
韦欢道:“则青娘子可有什么吩咐?”
王德道:“大典在即,例行巡查,没什么特别的嘱咐。”
韦欢微微握了拳,偏头道:”大典?”
王德淡笑道:“皇帝率臣民劝进,再四不止,又百官及宗亲戚属、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请太后御极,太后不得已,只得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后日将御则天楼、赦天下,五日后御万象神宫登基。”
韦欢抿了抿嘴,一语不发。
作者有话要说:
第264章 心魔(十六)
母亲终于来了洛阳,乘坐宫车,途经官驿,沿路供奉,比于五品。
这是她这些时候忠心侍奉所得的回报,她坦然受之,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值得愧疚的。
可是母亲却不这样认为。
婉儿早早地已为母亲挑选好了下处,虽不是宫人住所中最宽敞的地方,却是白日里最明亮、黑夜里最安静、距她的下处最近、离那些禁卫内侍却又最远的一间。殿中奉承她,将一切打点得十分妥帖,她又亲自留心,因此这一间屋子虽小,一物一件也不过按着寻常宫人布置,却是极尽舒适。母亲到的那一日,她还特地禀过武后,回了城,亲自去宫门迎接,是日武后心情甚好,听她提及,顺口便赐了母亲同五品例。婉儿以为自己辛苦多年,能得到这样的结果,母亲该开心才是。
可是母亲见到她时却是一脸冷淡,当着人面不好说,到了住处,关了门,便立刻沉了脸道:“婉儿,你老实同我说,我这同五品,是怎么来的?”
婉儿愕然看向母亲,自她得在御前侍奉以后,母亲便再也不用做那些粗活,饮食起居,亦甚得优容,本已养出了些世家妇人的贵气,可两年不见,母亲似又回到了最初那沧桑老妇的模样,头发更添花白,发髻似觉稀疏,面上满是褶皱,走路时也略带龙钟之态。她看着这样的母亲,既觉心酸,又有些不解,轻轻靠在母亲身边,牵起母亲的手,贴在脸上,低声道:“来接阿娘时向太后告假,太后说:‘京官五品以上,妻母尚得封赠,缘何内官倒无此例’,因而赐下恩典,太后跟前阿青娘子家里亦得封赏,青娘子之母得赠五品,侄儿选了上县县令,比起来阿娘只不过是个没名分的同五品,算不得什么。”
不解释倒好,一解释,母亲反倒更怒了起来,一拍坐床,厉声道:“你被选进紫宸殿时我是怎么教你的?那时你又是怎么答应我的?才过几年,你便被这些繁华富贵迷了眼睛,忘了你大父和父亲是怎么死的了么?”
婉儿忙忙道:“阿娘,我并没有忘…只是…只是事已至此…”事已至此,她能如何?而今不但是母亲和她的性命,连上官家的名声也早已被握在别人手里,祖父和父亲尚背负着叛逆的罪名,倘若她怎么“侍奉”武后的事再被捅出来…婉儿惊出一身冷汗,松开母亲的手,慢慢地挪开一步,席上跪正,低下头去,嗫嚅道:“阿娘,我…错了。”投效仇人并非大错,错在叫人捏住了所有把柄还不自知,不但毫不自知,反倒因此沾沾自喜——婉儿一想到前些时候自己甚至动过除去冯小宝的念头,越觉羞愧,爬到母亲跟前,伏身在地,颤声又唤了一句“阿娘”。
母亲叹息一声,伸出手来,武后虽封她做才人,却更喜她做少女妆扮,因此婉儿一向只梳低髻,母亲一手便搭在她头上,在她脑后一抚,另一手牵住她的手,示意她直身坐起,婉儿还有些不肯,母亲便又抚了抚她的脸,强扶她起来,道:“你知道错了,还不算太晚。”顿了一顿,又道:“我不是叫你去复仇…只是宫中朝中,本就是人心诡谲、前途叵测之所。你大父出身大家、素有令名,又官至宰相、深受先帝信重,一朝得罪,顷刻间便身死家灭、子息不存,以你今日的地位,比之你大父如何?以先帝之宽厚仁慈,比之现在那位…”她指了指西面,半是畏惧、半是轻蔑地撇了撇嘴:“…阴沉忌刻,又如何?我观今日你来见我时的脸色,其春风得意之态,却更胜你大父拜相之时——你以为自己做了个小小的才人,便可从此高卧无忧、长享富贵了么?”
婉儿本已凛然受教,待听到“阴沉忌刻”四字时不自觉地便想反驳,再想了一想,却将反驳的话咽回去,愧然伏首道:“是儿思虑不及,叫母亲担心了。”
母亲见她受教,面色愈发和缓,口中却更严厉:“太后临朝,局势比起从前更是不同,你身在太后跟前,所思所为,当更恭更慎,同侪之间,不可得罪,不可深交,凡有请托,无关大雅者,无分贵贱,尽力而为,事关局势者,则决不可轻易相许,谨言慎行,尊循礼义,广结善缘,独善其身,如此才是长久之道。”等婉儿再拜顿首,连连称罪时,方将她搂在怀里,轻轻叹道:“你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