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人不可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劝朝廷放弃四镇的声音至今未息,若我们证明四镇之地确有其用,物议自然平息——你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我们也要好生守着。”
独孤绍明明激动得很,看崔明德一眼,却又平静下来,慢慢笑道:“若能如此,当然最好。”满饮一杯,放下酒杯后斜眼看我:“公主近来动静着实不小。”
这人打了几次仗,心性果然有了不少长进,以朋友而言,该为她高兴,以政治伙伴来说,却更难应对了——非是十足十的诚意,难以打动,幸而我的诚意也一向很足——我笑了下,将眼前的酒一饮而尽,又为她和崔明德倒了一杯,轻声笑道:“局势已经明朗,日后的路,还要多靠你们。”
独孤绍不接话,只拿眼去看崔明德,崔明德左手慢慢地拢住酒杯,看着我笑:“庐陵回都,是为拨乱反正,君家四海归心,万代可图,我等臣僚,自然尽心竭力,忠贞无贰。”
我对她做个鬼脸:“我们相交这么久,谁不知道谁呢?我也不和你们说那些虚的——你这人这么聪明,说了也没用——我选在这日子请你们来,是因我阿兄回来了,我们从前所谋划的一切,可算是成了一半。不过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的一半怎么走,最为紧要——也最险要。”
崔明德笑而不答,只看独孤绍:“我们这里有三个人,你却只说我聪明,也不怕阿绍生气?”
独孤绍笑嘻嘻道:“没关系,夸你和夸我都是一样的,我不生气——你别瞪我,李二为人,你我都清楚,她既不和我们说虚话,我们也不必与她客套,想她和我们相知相交这么些年,也必不会亏待我们——李二说是不是?”
一瞬间我竟有些懊悔自己没将阿欢带出来,毕竟对面这两个一唱一和的模样实在是闪瞎人眼,可李睿预计今日入城,旁人不提,阿欢只能一心一意地守着等他——一想到这,我便觉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我也只能自己一人面对着对面两个,尽自己十二万分的诚恳:“你我都很清楚,我阿娘之天下,虽非我等女子之天下,我们却还有立足之地,我阿兄之天下,却只会是礼教宗法之天下,不但是我,纵是你们,到了那时,也未必便有今日之地位,此是一;我阿兄好内近色,妾侍众多,最宠爱者,便是当年之韦欣,今日之韦孺人,此人家人皆因我阿娘而死,对阿娘的私人,必有切齿之恨,她若得势,不单是我,你们也未必就讨得了好,此是二;我十数年间所为,你们都看在眼中,我是何等样人,报朋友以何等义气,你们想必心中有数——就算没数,我想做的事,与你们的利益,本也是一致的,此是三。有此三点,还不足以说服你们么?若还不足,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凡我所能,我自然竭尽全力。崔公已为宰相,崔氏子弟,该提携处,我自有分教,骆氏、独孤氏亦同理。”
说得激昂,对面两人却没什么动静,崔明德还不阴不阳地举起酒杯,慢吞吞地去喝酒,我略觉不解,扭头看独孤绍,独孤绍对我翣翣眼,轻笑道:“明明是我们三个的事,为何你口口声声,言必提崔氏、独孤氏、骆氏?我们二人在你眼里,难道是那种只顾家族姓氏,没有自己主见的女人么?”
我一怔,立刻会意道:“当然不是。若你们是那样的人,早就听着家里的话,牺牲自己,嫁人的嫁人、守节的守节了,怎能有今日?家族姓氏,说到底只是过往死物,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哪怕前路因此愈艰,亦在所不辞——崔二你说对么?”
崔明德斜我一眼,又斜了独孤绍一眼,许久都没说话,悠悠将酒杯凑到嘴边,慢慢喝尽,缓缓放下,终又在我略有些忐忑的凝视中轻轻绽出一抹笑来:“你们说对,那就对罢。”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么么哒。
第455章 行露(三十六)
虽是早春, 因着湿气,却比冬日里还觉得冷些。佛奴自外走来, 忍不住便跺了跺脚, 和王德一对眼, 甚是矜持地点头见过,向门口蹿时低了腰, 将头斜探出去一点,韦欢察觉了,漫不经心地握起经书,将眼向外一看,佛奴便笑着凑出头来,对韦欢使个眼色。
韦欢略一点头,正身合十, 向前跪倒,先还只是小声祝祷,诵得熟悉的经文, 声音便不知不觉地大了些,两眼紧闭, 入了虔诚之道。
门外有脚步传来,又重又急,不是她所熟悉的声音, 到门边时忽地停了,只有门轻轻地扣了一声,韦欢不理会这声音, 自顾自地祝祷念经,一卷念完,方又听见那脚步靠近,这回轻缓了些,到近前迟疑了一会,却终是沉沉稳稳地站到了近处,接着脚步的主人发了声,叫出了韦欢不大熟悉的称呼:“四娘。”
韦欢不喜欢这称呼,每被人唤,便好像父亲和崔氏还在一样,然而此刻她却适时地欢喜了一下,甚而主动地将手一抖,转身时声音中带着已习练过许久的惊喜:“六郎。”
虽已有过预料,真见到李睿时还是略吃了一惊——这人已老得不堪了,不是说须发或是皱纹,而是那股站在妻子身旁还不由自主地缩着肩背的畏惧,上次离别,李睿虽仓皇失措,却还是少年模样,扑在皇帝怀里喊娘的时候,也还有几分皇子的气概,眼下这些气概早已没了,只有一个孤单瑟缩的可怜身影。
韦欢不自觉地想起太平出掖庭的那天夜晚,那一夜太平寻不到她,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在幽暗的殿中站着,低头捂脸,形容萎靡,然而她的腰背依旧是直挺挺的,倘若时光真的是把刀,则太平的四年,便如琢玉之凿刀,将这小娘琢得晶莹润透,美质无双,而李睿的十数年,则更像是太平所说的杀猪刀。
韦欢看着李睿,终是说不出更多的谄媚词句,连本已准备好的眼泪都挤不出来,只好垂了头,压抑着声音,轻声道:“妾忘了,而今,该唤二郎。”
李睿伸出手,将韦欢的手一握,声音中欢喜多过惆怅:“序次不可乱,阿娘是天子,怎可再按从前的序齿?”
韦欢不自觉地生出些许恶心,不动声色地将手抽回去,伏身拜道:“是妾之过——二郎总算是回来了,妾日夜诵祷,盼的便只是二郎平安回来,幸得天佑郎君…”到此方挤出些泪水,越性做出哽咽的模样,李睿果然唏嘘不胜,亲手将韦欢扶起,开口道:“你的心我都知道。”四处打量一阵,见这佛堂甚是简朴,又更感慨:“苦了你了。”
韦欢低头垂了一会泪,怕做得太过,忙问:“二郎…见了守礼了么?”
李睿便一笑:“见了,阿娘…陛下因我久在藩地,又无府邸,所以才命我在宫中暂住。他却不好随意出入内廷,所以不曾
独孤绍明明激动得很,看崔明德一眼,却又平静下来,慢慢笑道:“若能如此,当然最好。”满饮一杯,放下酒杯后斜眼看我:“公主近来动静着实不小。”
这人打了几次仗,心性果然有了不少长进,以朋友而言,该为她高兴,以政治伙伴来说,却更难应对了——非是十足十的诚意,难以打动,幸而我的诚意也一向很足——我笑了下,将眼前的酒一饮而尽,又为她和崔明德倒了一杯,轻声笑道:“局势已经明朗,日后的路,还要多靠你们。”
独孤绍不接话,只拿眼去看崔明德,崔明德左手慢慢地拢住酒杯,看着我笑:“庐陵回都,是为拨乱反正,君家四海归心,万代可图,我等臣僚,自然尽心竭力,忠贞无贰。”
我对她做个鬼脸:“我们相交这么久,谁不知道谁呢?我也不和你们说那些虚的——你这人这么聪明,说了也没用——我选在这日子请你们来,是因我阿兄回来了,我们从前所谋划的一切,可算是成了一半。不过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的一半怎么走,最为紧要——也最险要。”
崔明德笑而不答,只看独孤绍:“我们这里有三个人,你却只说我聪明,也不怕阿绍生气?”
独孤绍笑嘻嘻道:“没关系,夸你和夸我都是一样的,我不生气——你别瞪我,李二为人,你我都清楚,她既不和我们说虚话,我们也不必与她客套,想她和我们相知相交这么些年,也必不会亏待我们——李二说是不是?”
一瞬间我竟有些懊悔自己没将阿欢带出来,毕竟对面这两个一唱一和的模样实在是闪瞎人眼,可李睿预计今日入城,旁人不提,阿欢只能一心一意地守着等他——一想到这,我便觉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我也只能自己一人面对着对面两个,尽自己十二万分的诚恳:“你我都很清楚,我阿娘之天下,虽非我等女子之天下,我们却还有立足之地,我阿兄之天下,却只会是礼教宗法之天下,不但是我,纵是你们,到了那时,也未必便有今日之地位,此是一;我阿兄好内近色,妾侍众多,最宠爱者,便是当年之韦欣,今日之韦孺人,此人家人皆因我阿娘而死,对阿娘的私人,必有切齿之恨,她若得势,不单是我,你们也未必就讨得了好,此是二;我十数年间所为,你们都看在眼中,我是何等样人,报朋友以何等义气,你们想必心中有数——就算没数,我想做的事,与你们的利益,本也是一致的,此是三。有此三点,还不足以说服你们么?若还不足,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凡我所能,我自然竭尽全力。崔公已为宰相,崔氏子弟,该提携处,我自有分教,骆氏、独孤氏亦同理。”
说得激昂,对面两人却没什么动静,崔明德还不阴不阳地举起酒杯,慢吞吞地去喝酒,我略觉不解,扭头看独孤绍,独孤绍对我翣翣眼,轻笑道:“明明是我们三个的事,为何你口口声声,言必提崔氏、独孤氏、骆氏?我们二人在你眼里,难道是那种只顾家族姓氏,没有自己主见的女人么?”
我一怔,立刻会意道:“当然不是。若你们是那样的人,早就听着家里的话,牺牲自己,嫁人的嫁人、守节的守节了,怎能有今日?家族姓氏,说到底只是过往死物,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哪怕前路因此愈艰,亦在所不辞——崔二你说对么?”
崔明德斜我一眼,又斜了独孤绍一眼,许久都没说话,悠悠将酒杯凑到嘴边,慢慢喝尽,缓缓放下,终又在我略有些忐忑的凝视中轻轻绽出一抹笑来:“你们说对,那就对罢。”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么么哒。
第455章 行露(三十六)
虽是早春, 因着湿气,却比冬日里还觉得冷些。佛奴自外走来, 忍不住便跺了跺脚, 和王德一对眼, 甚是矜持地点头见过,向门口蹿时低了腰, 将头斜探出去一点,韦欢察觉了,漫不经心地握起经书,将眼向外一看,佛奴便笑着凑出头来,对韦欢使个眼色。
韦欢略一点头,正身合十, 向前跪倒,先还只是小声祝祷,诵得熟悉的经文, 声音便不知不觉地大了些,两眼紧闭, 入了虔诚之道。
门外有脚步传来,又重又急,不是她所熟悉的声音, 到门边时忽地停了,只有门轻轻地扣了一声,韦欢不理会这声音, 自顾自地祝祷念经,一卷念完,方又听见那脚步靠近,这回轻缓了些,到近前迟疑了一会,却终是沉沉稳稳地站到了近处,接着脚步的主人发了声,叫出了韦欢不大熟悉的称呼:“四娘。”
韦欢不喜欢这称呼,每被人唤,便好像父亲和崔氏还在一样,然而此刻她却适时地欢喜了一下,甚而主动地将手一抖,转身时声音中带着已习练过许久的惊喜:“六郎。”
虽已有过预料,真见到李睿时还是略吃了一惊——这人已老得不堪了,不是说须发或是皱纹,而是那股站在妻子身旁还不由自主地缩着肩背的畏惧,上次离别,李睿虽仓皇失措,却还是少年模样,扑在皇帝怀里喊娘的时候,也还有几分皇子的气概,眼下这些气概早已没了,只有一个孤单瑟缩的可怜身影。
韦欢不自觉地想起太平出掖庭的那天夜晚,那一夜太平寻不到她,独自一人失魂落魄地在幽暗的殿中站着,低头捂脸,形容萎靡,然而她的腰背依旧是直挺挺的,倘若时光真的是把刀,则太平的四年,便如琢玉之凿刀,将这小娘琢得晶莹润透,美质无双,而李睿的十数年,则更像是太平所说的杀猪刀。
韦欢看着李睿,终是说不出更多的谄媚词句,连本已准备好的眼泪都挤不出来,只好垂了头,压抑着声音,轻声道:“妾忘了,而今,该唤二郎。”
李睿伸出手,将韦欢的手一握,声音中欢喜多过惆怅:“序次不可乱,阿娘是天子,怎可再按从前的序齿?”
韦欢不自觉地生出些许恶心,不动声色地将手抽回去,伏身拜道:“是妾之过——二郎总算是回来了,妾日夜诵祷,盼的便只是二郎平安回来,幸得天佑郎君…”到此方挤出些泪水,越性做出哽咽的模样,李睿果然唏嘘不胜,亲手将韦欢扶起,开口道:“你的心我都知道。”四处打量一阵,见这佛堂甚是简朴,又更感慨:“苦了你了。”
韦欢低头垂了一会泪,怕做得太过,忙问:“二郎…见了守礼了么?”
李睿便一笑:“见了,阿娘…陛下因我久在藩地,又无府邸,所以才命我在宫中暂住。他却不好随意出入内廷,所以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