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李绂被宁渝给挽留了下来,可是如今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改变,只是此时的李绂也知道宁渝的坚持,也就不再谈要废科举之事,仅仅希望宁渝能够对士林网开一面,不要做的太过于绝情。
“陛下,臣以为,若是丝毫不顾士子的想法......怕是也会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于朝廷一统大业终究不利。不如放出声去,明年加考一门恩科,就以八股内容为主,至于新式科举照理进行,不过其录取名额放出一部分给旧科,以安抚士子之心,岂不两全其美?”
教育部尚书宁忠权给出了建议,表面看上去似乎好像也还行,不少大臣对此也是点头表示认可,如果都能退一步,想来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宁渝眉头微微皱起,轻声道::“若是要给士子们一条出路,倒也不难,可是不能在科举上动脑筋,否则眼下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眼看着宁渝再次否定了大臣的建议,首辅宁忠景觉得自己得说话了,他委婉的劝道:“陛下,八股取士虽然弊处甚多,可是毕竟只授予秀才而已,可以将其分配至云南等地,以进行孔孟教化之道,或许也能起到几分作用。”
听到宁忠景这么说,宁渝却是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似乎还不错,尽管八股文章毫无作用,可是用来教化边地却是一大利器,倘若将来派遣儒家士子前往云南、西藏、新疆乃至于将来的缅甸、安南等地,倒是一招妙手。
至于士子们愿不愿意去的问题,那可就由不得他们了,于公而言,朝廷取士自然是为了教化民众,那么想不去那也是不成的,除非你放弃考试彻底不不当官;于私而言,前往边地传播儒家道统,那可是堪比圣人传教的功德,你好意思不去?
“哈哈哈,国有一老如有一宝,首辅此言倒是妙极,朝廷科举法度原本不应再改,只是念在儒生读书不易,若是能通过此法谋得一条出路,亦是朕与朝廷法外施恩之缘故。”
宁渝脸上带着几分坏笑,这个坑简直挖得让人不得不服,想不往里跳都不行!
最关键的是,若真有那等不畏艰险前往边地的儒生,在经过边地复杂的环境考验后,其根本想法也能发生转变,不至于一味愚昧下去,倘若那些不敢去边地的儒生,要么彻底告别官场,要么就重新攻读新学,堪称是一石数鸟的妙计。
毕竟在这个年代里,读书识字之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若是一味压制儒生,怕是宁渝想要选取合适的官员都比较难,因此若是能够废物利用一番,似乎也不错了。
“李卿,你以为此策如何?”
李绂低头想了想,却是无奈道:“如此也可,只要能给士子们再留下一条路,想来他们也不会再这么闹腾下去的......只是臣依然以为,陛下绝不可小看儒家道统,它能够为历代君王所用,那是有其自身的道理。”
宁渝默然,他当然知道儒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传统,儒家功不可没,倘若是别的学说,恐怕很难有这般向心力,而这种向心力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李卿的意思朕自然明白,只是眼下乃大争之世,有些事情朕也只能进行一番取舍了。”宁渝微微摇了摇头,继续道:“此事先就这么处理,教育部可将这个方案公布出去,传递给各省考试院,并在报刊上进行公布。”
“倘若这个方案他们再不同意,那么也就不用在管他们的看法了,国家大事岂能只顾一小部分人的道理?诸省考试院照常进行,选官授官亦不得拖延。”
宁渝其实从头到尾都并不担心士林的反映,毕竟后世里大清可是直接一道命令就彻底取消了科举制度,也没见士子们能做些什么,眼下他已经算得上够客气了,要是再不识趣,他宁某人手里的枪杆子也不是吃素的。
“是,陛下。”
群臣拱手应道,只是这番话依然让众人一阵感慨,因为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旧有的科举时代算是彻底消失了,而将来的新式科举,恐怕也不会像过去那般一朝金榜天下闻名了。
毕竟甭管你考得再好,都得从基层实打实地开始干起,若是没有干事能力只会考试,那么这辈子也就是一个秀才,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绩托底,根本连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走到更高位了。
宁渝心里想了想,决定不能这么便宜了士子们,继续道:“自即日起,凡是出现逃税漏税者,一律不得参加科考,若直系亲人出现逃税漏税者,亦取消其科考资格。”
众人听得有些目瞪口呆,他们几乎人人都想起了清初的那个一文不值探花郎,脸上便有些异色,不过倒也没有特别奇怪,毕竟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已经推行很久了,这个政策只不过是再次进行强调罢了。
见到群臣的反应,宁渝不由得冷哼一声,在目前宁楚所行新政当中,最不为官员所喜的便是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制度,这个几乎是他们的额外收益给砍掉了一大半,因此不少人都曾经在报纸上抱怨过,认为此制度与官员过苛,没有足够的体贴之意。
“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如今我大楚既然已经实施了士绅一体纳粮制度,那么就需要当成贯彻始终的良法,方能充实国库,更何况于各位而言,我大楚之宽仁历历在目,为何还要贪于这点蝇头小利?”
众臣默然,他们或许都已经是朝廷的重臣,看不上那些蝇头小利,可是不代表他们身边的亲信也看不上,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只能起到不拖后腿的作用。
宁渝冷笑了一声,他既然在科举制度上让了步,自然要在士绅头上找补回来。
只有分化了士林与士绅之间紧密的联系,才能遏制士绅在朝廷内所发展的势力,那么这一次士绅集团针对新政的发难,也就成为了宁渝最好的理由。
宁忠景敏锐地察觉到了宁渝语气里的变化,眼里闪过了一丝忧虑,只怕这一次,那些底下的地主乡绅们,怕是要被彻底打压下去了。
“朕以为,当今天下之忧患,在于土地之兼并之风,倘若放任地主乡绅,乃至于将来的商贾买地成分,怕是百姓再无立锥之地,因此朕以为需抑制兼并,稳定百姓生计。”
宁渝这番话说得是再也正常不过了,可以说也是历代君王都会强调的一点,可是在众臣听起来,却是感觉怪怪的,这可是皇帝头一次说要抑制兼并的。
实际上,在宁渝的心里,最初的想法的确没有想过抑制兼并,因为很简单,传统社会里土地和人口的关系存在很大的边际效应,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土地上,单位面积产出虽然高,但是消耗的人力也高,以致于效率低下,而西方农业则是在单位面积产出略低的情况下,却只占据了很少的人力,因此反倒效率更高。
因此在宁楚的原本想法当中,是有过放任兼并,从而提高单位效率的思考,并且倒逼人口进入工商行业,乃至于进行人口分流,引导他们去海外生存,从而缓解本土的人口压力,拆掉这颗人口爆发大炸弹。
可是这一切都太过于想当然了,因为工商产业的发展毕竟还是太慢太慢,所能够容纳的工业人口依然太少太少,至于移民海外本身就是一项长久之计,根本不可能将这么多的人口一下子转移出去,这个选择到这里其实是走不通的。
在面对目前一亿多的人口,未来三十年可能会达到三到四亿人口的事实前,宁渝必须要稳固农业经济,也必须要让这么多的人口通过农业保持稳定状态,否则一旦爆发起来,那就是一场太平天国之乱。
由于这颗大炸弹是一颗延时炸弹,因此宁渝现在还有足够的调整时间,其解决办法就是在继续推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保持好并稳固住农业的基本盘,要把那些多余的资本从农业上挤压出去,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兼并,并将这些资金引导到工商业的发展上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朕以为,想要抑制兼并之风,便需要实行土地政策登记制度,自即日起,所有的挂靠、投寄行为都需要进行严厉打击,不仅要处以相应的罚金,且相关的土地均由名义方所实质持有,官府不再受理类似的投寄官司。”
宁渝的脸上泛起了一丝冷笑,这只是针对士绅的第一道开胃菜而已。
可是当大臣们听到了这里,却不由得脸色一变,从法律上否定投寄挂靠关系,这倒也没有什么,毕竟一般通过投寄挂靠的都不会闹上官司,可是后续的土地均由名义方实质持有,表面看上去这是为士绅们考虑,可是一旦有了这条法律,又怎么会有人进行投寄?
在明清之际,土地投寄之风非常浓烈,原因很简单,大家为了躲避国家的税收,便将自家的土地交给了那些宗室豪门,因为对方是可以不用交税的,这样一来便只需要给这些宗室豪门交租子即可,自家的收成反倒更多些。
这种投寄之风发展到明朝末期的时候,天下田地中足足有八九成,都挂靠在了宗室名下,以至于明末土地财政制度彻底破产,朝廷根本收不上钱来,只能对那些没有投寄的田主加倍征收田税,导致这些人纷纷破产,沦为流民。
当然了,眼下的宁楚实施了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制度,已经从根源上减少了一大部分土地投寄者,眼下的这个政策便是对禁止投寄的再一次警告。
宁渝自然不会只有那么简单,他很快又抛出了自己的第二颗炸弹,“所有土地买卖需要在官府监督下进行,并且在征收土地出让契税之外,还需要额外征收印花税,以此保证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印花税?”
众人被这个名词给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又是什么税?印花又是何意?
望着迷茫的众多臣子,宁渝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印花税在这个时代名声不显,可是在后世却堪称大名鼎鼎,被誉为“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这个意思很简单,即印花税是最不会引起百姓反感的税收。
历朝历代以来,收税一直都是一件辛苦活,百姓们为了生活更加轻松一些,许多人都会想办法少交甚至是不交税,而君王们也是想了各种办法,去征收更多的税收。双方的斗智斗勇,堪称是一部几千万字的伟大巨著。
因此收税本身变成了一种非常考验智力的游戏,其目的便是能够“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而印花税便是从这些智力游戏里脱颖而出的伟大杰作。
实际上在宁渝跟恩斯特聊天的过程当中,才知道印花税其实已经出现了一百年,没错,发明它的又是极其善于理财的国家——荷兰。
根据恩斯特的介绍,在一百年前的时候,荷兰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当时的统治者摩里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便想到新增加一种税收,可是又担心民众反对(前文讲过,此时的荷兰是共和国,因此统治者都需要选民的支持),因此便公开征集新税收的设计方案。
而印花税便是从千万个应征者设计的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杰作’,它是从契约制度本身出发的产物,即在正常的经济生活当中,人们会产生大量的契约以及票据,而这些契约和票据的存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通过在这些契约和票据上加盖政府的公章,可以更好的保障契约的履行。
而加盖公章的这个过程,便可以根据契约本身的价值来收取一定额度的税收,由于人们需要政府的公信力来保障契约的实现,因此对于这一行为是非常欢迎且认可的,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赋税,因此印花税的实施便成为了一件你好我好大家伙的事情。
正是因为在恩斯特的介绍下,宁渝才想起了还有印花税这么一个大杀器,当下也就不再客气,直接在朝堂上跟大家普及了一番印花税的原理。
“这下看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宁渝在心里恶狠狠地想着,吃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
“陛下,臣以为,若是丝毫不顾士子的想法......怕是也会使得一些人铤而走险,于朝廷一统大业终究不利。不如放出声去,明年加考一门恩科,就以八股内容为主,至于新式科举照理进行,不过其录取名额放出一部分给旧科,以安抚士子之心,岂不两全其美?”
教育部尚书宁忠权给出了建议,表面看上去似乎好像也还行,不少大臣对此也是点头表示认可,如果都能退一步,想来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宁渝眉头微微皱起,轻声道::“若是要给士子们一条出路,倒也不难,可是不能在科举上动脑筋,否则眼下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眼看着宁渝再次否定了大臣的建议,首辅宁忠景觉得自己得说话了,他委婉的劝道:“陛下,八股取士虽然弊处甚多,可是毕竟只授予秀才而已,可以将其分配至云南等地,以进行孔孟教化之道,或许也能起到几分作用。”
听到宁忠景这么说,宁渝却是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似乎还不错,尽管八股文章毫无作用,可是用来教化边地却是一大利器,倘若将来派遣儒家士子前往云南、西藏、新疆乃至于将来的缅甸、安南等地,倒是一招妙手。
至于士子们愿不愿意去的问题,那可就由不得他们了,于公而言,朝廷取士自然是为了教化民众,那么想不去那也是不成的,除非你放弃考试彻底不不当官;于私而言,前往边地传播儒家道统,那可是堪比圣人传教的功德,你好意思不去?
“哈哈哈,国有一老如有一宝,首辅此言倒是妙极,朝廷科举法度原本不应再改,只是念在儒生读书不易,若是能通过此法谋得一条出路,亦是朕与朝廷法外施恩之缘故。”
宁渝脸上带着几分坏笑,这个坑简直挖得让人不得不服,想不往里跳都不行!
最关键的是,若真有那等不畏艰险前往边地的儒生,在经过边地复杂的环境考验后,其根本想法也能发生转变,不至于一味愚昧下去,倘若那些不敢去边地的儒生,要么彻底告别官场,要么就重新攻读新学,堪称是一石数鸟的妙计。
毕竟在这个年代里,读书识字之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若是一味压制儒生,怕是宁渝想要选取合适的官员都比较难,因此若是能够废物利用一番,似乎也不错了。
“李卿,你以为此策如何?”
李绂低头想了想,却是无奈道:“如此也可,只要能给士子们再留下一条路,想来他们也不会再这么闹腾下去的......只是臣依然以为,陛下绝不可小看儒家道统,它能够为历代君王所用,那是有其自身的道理。”
宁渝默然,他当然知道儒家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中国能够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传统,儒家功不可没,倘若是别的学说,恐怕很难有这般向心力,而这种向心力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不能缺少的东西。
“李卿的意思朕自然明白,只是眼下乃大争之世,有些事情朕也只能进行一番取舍了。”宁渝微微摇了摇头,继续道:“此事先就这么处理,教育部可将这个方案公布出去,传递给各省考试院,并在报刊上进行公布。”
“倘若这个方案他们再不同意,那么也就不用在管他们的看法了,国家大事岂能只顾一小部分人的道理?诸省考试院照常进行,选官授官亦不得拖延。”
宁渝其实从头到尾都并不担心士林的反映,毕竟后世里大清可是直接一道命令就彻底取消了科举制度,也没见士子们能做些什么,眼下他已经算得上够客气了,要是再不识趣,他宁某人手里的枪杆子也不是吃素的。
“是,陛下。”
群臣拱手应道,只是这番话依然让众人一阵感慨,因为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旧有的科举时代算是彻底消失了,而将来的新式科举,恐怕也不会像过去那般一朝金榜天下闻名了。
毕竟甭管你考得再好,都得从基层实打实地开始干起,若是没有干事能力只会考试,那么这辈子也就是一个秀才,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绩托底,根本连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走到更高位了。
宁渝心里想了想,决定不能这么便宜了士子们,继续道:“自即日起,凡是出现逃税漏税者,一律不得参加科考,若直系亲人出现逃税漏税者,亦取消其科考资格。”
众人听得有些目瞪口呆,他们几乎人人都想起了清初的那个一文不值探花郎,脸上便有些异色,不过倒也没有特别奇怪,毕竟士绅一体纳粮制度已经推行很久了,这个政策只不过是再次进行强调罢了。
见到群臣的反应,宁渝不由得冷哼一声,在目前宁楚所行新政当中,最不为官员所喜的便是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制度,这个几乎是他们的额外收益给砍掉了一大半,因此不少人都曾经在报纸上抱怨过,认为此制度与官员过苛,没有足够的体贴之意。
“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如今我大楚既然已经实施了士绅一体纳粮制度,那么就需要当成贯彻始终的良法,方能充实国库,更何况于各位而言,我大楚之宽仁历历在目,为何还要贪于这点蝇头小利?”
众臣默然,他们或许都已经是朝廷的重臣,看不上那些蝇头小利,可是不代表他们身边的亲信也看不上,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只能起到不拖后腿的作用。
宁渝冷笑了一声,他既然在科举制度上让了步,自然要在士绅头上找补回来。
只有分化了士林与士绅之间紧密的联系,才能遏制士绅在朝廷内所发展的势力,那么这一次士绅集团针对新政的发难,也就成为了宁渝最好的理由。
宁忠景敏锐地察觉到了宁渝语气里的变化,眼里闪过了一丝忧虑,只怕这一次,那些底下的地主乡绅们,怕是要被彻底打压下去了。
“朕以为,当今天下之忧患,在于土地之兼并之风,倘若放任地主乡绅,乃至于将来的商贾买地成分,怕是百姓再无立锥之地,因此朕以为需抑制兼并,稳定百姓生计。”
宁渝这番话说得是再也正常不过了,可以说也是历代君王都会强调的一点,可是在众臣听起来,却是感觉怪怪的,这可是皇帝头一次说要抑制兼并的。
实际上,在宁渝的心里,最初的想法的确没有想过抑制兼并,因为很简单,传统社会里土地和人口的关系存在很大的边际效应,也就是说在中国目前的土地上,单位面积产出虽然高,但是消耗的人力也高,以致于效率低下,而西方农业则是在单位面积产出略低的情况下,却只占据了很少的人力,因此反倒效率更高。
因此在宁楚的原本想法当中,是有过放任兼并,从而提高单位效率的思考,并且倒逼人口进入工商行业,乃至于进行人口分流,引导他们去海外生存,从而缓解本土的人口压力,拆掉这颗人口爆发大炸弹。
可是这一切都太过于想当然了,因为工商产业的发展毕竟还是太慢太慢,所能够容纳的工业人口依然太少太少,至于移民海外本身就是一项长久之计,根本不可能将这么多的人口一下子转移出去,这个选择到这里其实是走不通的。
在面对目前一亿多的人口,未来三十年可能会达到三到四亿人口的事实前,宁渝必须要稳固农业经济,也必须要让这么多的人口通过农业保持稳定状态,否则一旦爆发起来,那就是一场太平天国之乱。
由于这颗大炸弹是一颗延时炸弹,因此宁渝现在还有足够的调整时间,其解决办法就是在继续推动工业革命的同时,保持好并稳固住农业的基本盘,要把那些多余的资本从农业上挤压出去,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兼并,并将这些资金引导到工商业的发展上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朕以为,想要抑制兼并之风,便需要实行土地政策登记制度,自即日起,所有的挂靠、投寄行为都需要进行严厉打击,不仅要处以相应的罚金,且相关的土地均由名义方所实质持有,官府不再受理类似的投寄官司。”
宁渝的脸上泛起了一丝冷笑,这只是针对士绅的第一道开胃菜而已。
可是当大臣们听到了这里,却不由得脸色一变,从法律上否定投寄挂靠关系,这倒也没有什么,毕竟一般通过投寄挂靠的都不会闹上官司,可是后续的土地均由名义方实质持有,表面看上去这是为士绅们考虑,可是一旦有了这条法律,又怎么会有人进行投寄?
在明清之际,土地投寄之风非常浓烈,原因很简单,大家为了躲避国家的税收,便将自家的土地交给了那些宗室豪门,因为对方是可以不用交税的,这样一来便只需要给这些宗室豪门交租子即可,自家的收成反倒更多些。
这种投寄之风发展到明朝末期的时候,天下田地中足足有八九成,都挂靠在了宗室名下,以至于明末土地财政制度彻底破产,朝廷根本收不上钱来,只能对那些没有投寄的田主加倍征收田税,导致这些人纷纷破产,沦为流民。
当然了,眼下的宁楚实施了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制度,已经从根源上减少了一大部分土地投寄者,眼下的这个政策便是对禁止投寄的再一次警告。
宁渝自然不会只有那么简单,他很快又抛出了自己的第二颗炸弹,“所有土地买卖需要在官府监督下进行,并且在征收土地出让契税之外,还需要额外征收印花税,以此保证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印花税?”
众人被这个名词给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又是什么税?印花又是何意?
望着迷茫的众多臣子,宁渝的脸上闪过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印花税在这个时代名声不显,可是在后世却堪称大名鼎鼎,被誉为“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这个意思很简单,即印花税是最不会引起百姓反感的税收。
历朝历代以来,收税一直都是一件辛苦活,百姓们为了生活更加轻松一些,许多人都会想办法少交甚至是不交税,而君王们也是想了各种办法,去征收更多的税收。双方的斗智斗勇,堪称是一部几千万字的伟大巨著。
因此收税本身变成了一种非常考验智力的游戏,其目的便是能够“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而印花税便是从这些智力游戏里脱颖而出的伟大杰作。
实际上在宁渝跟恩斯特聊天的过程当中,才知道印花税其实已经出现了一百年,没错,发明它的又是极其善于理财的国家——荷兰。
根据恩斯特的介绍,在一百年前的时候,荷兰政府的财政十分困难,当时的统治者摩里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便想到新增加一种税收,可是又担心民众反对(前文讲过,此时的荷兰是共和国,因此统治者都需要选民的支持),因此便公开征集新税收的设计方案。
而印花税便是从千万个应征者设计的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杰作’,它是从契约制度本身出发的产物,即在正常的经济生活当中,人们会产生大量的契约以及票据,而这些契约和票据的存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通过在这些契约和票据上加盖政府的公章,可以更好的保障契约的履行。
而加盖公章的这个过程,便可以根据契约本身的价值来收取一定额度的税收,由于人们需要政府的公信力来保障契约的实现,因此对于这一行为是非常欢迎且认可的,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赋税,因此印花税的实施便成为了一件你好我好大家伙的事情。
正是因为在恩斯特的介绍下,宁渝才想起了还有印花税这么一个大杀器,当下也就不再客气,直接在朝堂上跟大家普及了一番印花税的原理。
“这下看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
宁渝在心里恶狠狠地想着,吃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